杨文靖
(张家口市怀来县阎家房小学,河北 张家口 075400)
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国德育教育的整体现状不理想,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简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都是被动接受德育实践活动,是被管束的对象;教师总是习惯将道德知识、行为规范强压给学生,或是照搬别人的做法,缺乏创造性、针对性,缺乏真情实感,无法触及学生丰富多彩而又异常敏感的心灵世界,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我批评、自主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德育教育中,既要让学生看到美好的一面,也要让学生知道丑恶的一面,要让学生学会选择。我们所应用的德育教材列举的都是好人好事,宣传的都是真、善、美,很少甚至是没有涉及生活的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学校德育为学生所展示的生活世界与学生在校外实际面对的生活世界是两个不同的情景,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对立的。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学校也没把德育工作情况作为评估教职工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有的学校在制订德育工作计划、措施时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年级高低、不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脱离学生实际,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适时地进行教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降低。
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要从根本上重视德育工作,树立“德育首位”的思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有机结合,互相弥补,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是教育学生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在教育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不紧密,配合不默契。主要表现为不少学校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致使家庭教育滞后,家长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一些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德育工作中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重课外轻课内等。学校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只抓教学成绩,忽视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家长也只重视文化课学习,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德育首位”难以落实便成自然。不少学校家长会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把家长会开成了成绩分析会。一些教师很少主动与家长联系,很少家访,学校与家庭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沟通,没能形成教育合力。
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做到有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制订不同的教育规划。要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学生的德育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分清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育者应从学生常见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传授学生必需的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完善能力。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不断积累德育工作经验,使这些活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学科教学中,要强化德育渗透,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及时、正确处理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要教育学生正确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使学生逐步明确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
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课堂,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把握生活这个大课堂,把握生活中一个个生动的德育资源,把德育的时空扩展到人生、社会与自然,把德育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让孩子去体验。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德育资源,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处处留心时时感受,让学生在生活中体悟,在体悟中生活。社会与自然,应该是德育必不可少的教材,我们必须让孩子主动打开这两本“必读书”。社会上的确存在着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因素,但对这些消极因素的抵御方式之一,恰恰是教育者大胆地调动社会有利因素来充实、完善学校教育,所谓“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德育向社会开放,帮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引导学生在社会风浪中明辨是非、经受考验。
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主要依靠学校教育,但是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家庭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家庭和社会环境同样无时不在影响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只有大力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德育工作上的配合联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积极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形成强大的的德育合力,为青少年学生创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环境,才能切实提高德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