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张家港市崇真小学 梅海霞
“让学”强调了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重要性,以促进学生协调发展、健康成长,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保持一致,其本质就是回归课堂的本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体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探究过程,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以下介绍几点关于让学课堂成为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让学”要以多种方式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让他们知道在这节课中应该完成怎样的任务,并积极配合老师、同学,选择最适宜的方法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构建高效课堂,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先让学生明白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达成目标,上课伊始,用大屏幕为学生出示四道计算题,学生发现其中两道题他们不会算,于是教师引导他们尝试笔算。接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活情境,让他们从情境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在计算14×12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列竖式,进行对比发现: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一起来梳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法。在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一开始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从而师生协同努力,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更为关键的是,让学生先从整体上对自己一节课的学习进行规划,带着一定的目的投入学习活动中,增强了学习的指向性。
“让学”既突出了教学结果,也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想办法多鼓励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导入环节尽可能多地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此为切入点,同时在教学重难点时,注重引导,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过程都能够得到展现。
先学并不是简单地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效预习。教师要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情况,如认知能力、兴趣点、习惯等,为他们设计出合理的“先学单”,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在教学“认识梯形”时,教师设计了以例题为主要内容的“先学单”:一是让学生自学书上的例题,通过画、说、想、写、量等方式了解梯形的有关知识;二是让学生说说对梯形另外的认识,以及在先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课堂上采用两次交流,结合相关练习,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次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通过例题学到了哪些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小组长负责记录组员提出的问题,随后在班内提出这些问题,教师进行记录。接着,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第二次交流:学生结合学习单交流自己的收获。在交流的过程中,其他学生补充或质疑。这时教师退到后面,充当“小老师”的协作者,操作课件,并适当提问,一一解决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运用赏识性语言,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发现、总结梯形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学”“群学”等方式,充分地让学生在经历中认识梯形的特征。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温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分析问题,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彼此交换想法。学生全程参与,自主学习。
“让学”最大的优势就是将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拥有足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在“让学”课堂中,学生会积极、自信地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能灵活用脑、用手,尝试着分析、处理自己发现的问题。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先提高新旧知识之间的契合度,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认知矛盾,让他们灵活调用已有的知识,尝试着以各种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呈现出来。有的学生采用了画图的方法,有的学生运用折纸的方法,还有的学生使用化小数……随后,教师引领学生把这些方法梳理、分类,有序地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在汇报过程中,其他同学用心倾听,适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进行补充,通过对比找出最合理、便捷的方法。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敏捷,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仅能敏锐地从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还能想办法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其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维能力等,让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让学”要求教师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形成对新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将可能性和摸球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使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可能性”,鼓励他们以多种方式来描述活动素材的可能性。在完成练习时,很多学生因为逻辑思维能力的不足并不能迅速地做出反应。此时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出示条件和相关题目,让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要想不摸出绿球,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让同桌两人互相在彼此的口袋里放球,再进行全班交流。整个过程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想出解决的办法,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生成、掌握知识。
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记住了这些知识,但如果教师能想办法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这些知识就会牢固地印在学生的大脑里,也能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得到增强,同时增强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让学”课堂要求教师应当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问题,形成真正的“问题教学”。教师只有让学生心中生疑,让他们产生解疑的欲望,学习的意义才有可能实现。
在教学“分数与除法”时,教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关于除数与分数,你能提出怎样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分母能否为0?(2)用字母如何表示它们的关系?(3)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法?学生提出了一些指向性较强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学习新知识是十分有意义的。有学生表示,分母一定不能是零;也有学生表示,分子也不能是零。学生们在思辨的过程中知道了分母一定不能是零,分子为什么可以是零。教师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分数与除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把被除数、除数分别表示为a、b,学生们轻而易举地写出了“a/b”;在探究“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法”时,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有学生表示,由于“被除数/除数”等同于“被除数÷除数”,显然,除法就是分数,分数就是除法;也有学生从老师的“我们了解到哪些数”这句话中受到启迪,认为除法不是数,分数才是一个数,对以上同学的看法表示反驳;还有学生表示,除法、分数虽然能得出同样的数值,但二者的意义不同。在这样思辨的过程中,学生们进一步明确了除法、分数的内涵。更为关键的是,他们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力量,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实际上就是把问题作为突破口,十分有效。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就是要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否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否得到了增强,在疑点与重点融会交织的过程中,学生能力得到了培养。
提出问题并不难,但如果能提出有价值而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意味着学生经过了深思、对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师要点燃学生的提问激情,为他们搭建提出问题的平台,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
龙应台曾说过:长长的路,慢慢地走。“让学”课堂就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要想真正达成这一目的,前面的路很长,也会布满荆棘,但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迎难而上,为新型的课堂改革开辟道路,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校园中愉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