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整: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系统化设计

2019-01-12 09:21江苏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杨玲丽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统整探究思维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 杨玲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需要师生自主开发,对广大兼职教师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教师们在主题的选择和活动的实施方面,往往随意性较大。以统整的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设计,突破学科壁垒,加强不同学科、不同主题以及同一主题内部的联结,形成呈体系、见过程、有深度的探究活动模式,以增加学习的意义性、应用性和效率性,优化活动思维路径,提升活动的内在品质。

一、小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失序性倾向

(一)选择随意化

主题是活动的根本,是源头。有的教师在选择主题时,缺乏目标引领,或者未认真思考,而是随机、随意地将一学期的活动主题定了下来。这种随意化的选择,可能导致主题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点不相匹配,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经验基础相脱离。

(二)主题散点化

有的教师也会认真思考活动的主题,不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特别是一些热点信息,能及时地捕捉。每个独立的主题,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都是有一定的价值意义的。然而,这一个又一个主题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关联,就像散落在棋盘上的棋子,呈散点零落状。长此以往,作为以校本开发为主的综合实践课程,依旧无法建构其内容体系,课程的再生性与完整性就很难得到体现。

(三)活动浅表化

在主题活动过程中,对活动的脉络、探究的“点”、研究的方法,都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时,没有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做出全面而有针对性的预案,而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这样的探究活动显然是缺失意义的。学生所获信息细碎零散,体验的过程也是浅尝辄止,对学生的成长自然没有多少价值可言。

二、小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统整的内涵理解

统整,即统摄、整合。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统整,是以系统思维建立起来的,突破传统单一、单线型的思维模式,将同类型、研究方法相近、相关联的主题进行整合,展开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使课程真正回归综合、实践、探究的本质。

(一)综合性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内容架构上的显性体现。主题活动统整需要形成一种综合学习的意识,积极突破学科局限,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学习通道。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有机地将数学、语文、科学、艺术等学科的内容融入其中,助推探究活动。同时,综合性还体现在主题活动中,可以跨越自然、社会、自我的不同领域,使活动体现出多样性与丰富性。

(二)整合性

以集约、迁移的思想,将同一范畴领域的主题、研究方法相似的主题、同一类型的主题进行整合,有利于形成研究的序列,深化活动的体验和探究。此外,主题活动还可与学校相关的校庆活动、专题活动、特色活动相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深度推进的目标。这里的整合,不是“1+1”的简单叠加,而是从整体出发对活动的再度规划,是一种结构化、序列化的设计。

(三)创生性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而言,每一个主题活动都是一项创生性的设计。统整的过程,是优化活动内部结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与优化的过程。这其中有对主题活动的深入思考、独特创造,通过重组、删减、丰富等方式,使活动在简约中见深度,在过程中见品质,在活动中育素养,使主题活动显现出生机与活力。

三、小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统整的实践策略与路径

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对主题进行整体观测,借助“联比”、跨界、层递的方式,统合彼此有关联的主题展开活动,可以使活动结构得到优化,活动方式更显灵活,探究过程更加深入,并相应地形成研究体系格局,建构系统化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科学素养的培育。

(一)“联比”——相关类型的主题统整,形成脉络序列

“联”就是“关联”,“比”就是“比较”,通过“联比”,使看似相互独立的主题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并在活动中展开整合型探究,由此可以形成主题的脉络序列。在综合教学中,采用联比的形式展开,有助于发现一类或某一专题方面的活动价值。

1.勾连:内容结构相似

在活动中,指导教师要善于发现一些内容结构相似的活动主题,进行沟通联结,化散为整,使之有体系地开展。如“关于绿萝的研究”“身边的吊兰”这两个主题活动,主要都是围绕两者的生长特点、绿化作用以及栽培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内容结构相似度较高。于是,可以将这两个主题进行统整,进行并行式研究。如此勾连式开展活动,教师可以进行“点”上的指导,从而促成学生更大程度上的自主探究,既节约了时间和指导的成本,学生还可以进行活动内部的比较、探究,发现两种不同事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差异。

2.关联:探究策略相近

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策略丰富,在活动中,将这些探究策略相近、关联紧密的小主题,整合起来展开研究,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如开展实验探究类“苹果变色了”“鱼缸换水有妙招”“谁让气球爆炸了?”等主题活动时,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经历感知现象、实验验证、探秘原理这样的过程,在活动中重点指导学生运用动手实验的方法研究这些现象,学生对实验法的理解自然更为深入,操作也更为熟练。

3.联结:主题范畴相交

生活中的很多事物、现象,它们或者存在内容上的交集,或者范畴相交,往往都存在一定的内隐性联系。善于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寻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结点,就可以自然地将一些单线的主题统整联系起来。如“远离‘三高’”与“食用盐与我们的生活”这两个看似独立的主题,教师就要善于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即两个主题在研究的内容范畴上存在一定的交集。因此,将这两个主题整合起来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对饮食与疾病建立更为完整的认识。主题活动统整的过程,也是学生内部产生的持续的、理解的、互动的自主调适,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思维品质的形成。

(二)跨界——不同领域的主题统整,建构方法体系

所谓跨界,即为交叉、跨越。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的跨界,就是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活动中的问题,并灵活地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主题,或是同一主题内部,教师可以从问题解决的策略出发进行有效统整,从而建构起完整的研究方法体系。

1.跨学科边界,培育综合认知方法

在进行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统整的过程中,超越学科界线,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数学、科学、品德等学科的融合,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融通,帮助学生形成多渠道获取信息的综合认知能力。如在开展“食用盐与我们的生活”这一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与数学中的“浓度问题”相整合,学生便做了“鸡蛋浮起来了”的观察实验,主要是在水中加入盐,观察什么情况下鸡蛋会浮起来。学生通过亲自实践,知道了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这样所获得的信息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2.跨方法畛域,培育自主探究方法

对于一个问题或一个主题的研究,往往不是某一种方法就可以将之化解的。在一个主题内部,也会有与之相匹配的主干式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将不同的探究方法进行有效统整,让学生建立对不同研究方法的理性认知,并学会灵活、综合地加以运用,这是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如在“公共自行车的研究”这一课题中,关于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现状、人们对公共自行车的看法等,既展开实地调查,同时也可以运用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等方法,如此综合不同的方法,可以使搜集信息的过程更有针对性。学生们发现,不同研究方法所获得的信息之间,也是有内在的关联的。

(三)层递——同题垂直的主题统整,内筑思维网格

法国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尔说过:意志、悟性、想象力以及感觉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维而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内容、方法、价值的定位上,既要有横向的观照,也要有纵向的深入。将不同年段的同一主题进行有效统整,实现主题的垂直深进,有层次、递进式地培育学生的深入性思维品质,从而渐进式构筑个体内部的思维网格。

1.活动内容的序列性设计,锻铸整体性思维

与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一样,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也有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同一主题活动,可以在不同的年段展开研究。但是,每个年段的活动需要在原有年段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整合与丰富,并形成整个主题的序列化设计。如“秋天的树叶”这一主题,在中年级的课程中,可以围绕认识不同的树叶、秋天树叶的特点、制作树叶贴画等内容展开。到了高年级,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究,如不同树叶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树叶下落后的状态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叶脉书签的制作方法等。如此,一个主题的活动,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学力发展可能性,建构具有难度坡度的内容。

2.能力素养的深层化培育,发展创造性思维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才能来自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观察、理解和判断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学生核心素养的涵育,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育,更需要在活动的温床中慢慢孵化。如学生独立探究、理性思维、勤于反思等素养,在中年级的主题活动中可以慢慢渗透,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占比较大,但要将这些方面素养培育真正落实到现实的活动中,则需要等到学生心智相对成熟、能力有所提升的高年级。

以统整的系统思维方式建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是一种教学思维的转向与优化,也是建立课程秩序的必然。从横向上联结,从纵向上深入,让看似繁复的综合实践活动回归简约,回归自然的本真。

猜你喜欢
统整探究思维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