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宝应县白田小学 陆 香
【设计理念】
《火烧云》一文,笔者致力于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从文本架构看,课文通过描写晚饭过后天空中的火烧云,来表现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文本从火烧云的形状和颜色的变化这两个方面来写,学生很容易辨识。所以,该文本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如何 “写清楚”上,学生唯有明白如何把事物写清楚,才能习得信息整合之法,进而学会介绍一种事物。设计时,笔者围绕领文章结构、品语词节奏、悟语句旨趣、赏作家风格四板块,努力从遣词、构段及信息整合三个层面,抓住如何“把事物写清楚”这个点,探寻写景文教学的诗意追求,激发学生用儿童的视角去发现天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多和变化快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进行观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3~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
【教学难点】学会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齐读课题。
2.复习回顾。
(1)课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写火烧云,哪两个方面呢?(火烧云上来后,地面发生的变化;火烧云自身的变化)
(2)火烧云的变化,又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的呢?
过渡:(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究竟是怎么变化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2.交流出示描写颜色的词语。
红彤彤 半紫半黄 葡萄灰
金灿灿 半灰半百合色 梨黄
茄子紫
(1)轻声读一读这几组词,说说发现了什么?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生:都表示颜色,但它们的构词方式却不一样,第一组是ABB式,第二组是半×半×,第三组最有意思,词语的前半部分是一个事物,后半部分是这个事物的颜色。
(重点理解第三组“事物的名称+颜色”词。)
师:葡萄、梨、茄子,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事物,用它们来描摹颜色,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想象出具体的颜色。像这样的词,你们会说吗?
生:比如橄榄绿、柠檬黄、西瓜红、青菜绿、宝石蓝……
(3)构词方式不同,读起来也各有特点。这三组词,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教师指名读、齐读,学生体会颜色词的节奏美。
3.反复练读第三自然段,体会火烧云的颜色美。
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再读,相信你们一定会把火烧云读得更美。
(师指名读)师点评:读出来了火烧云的美。
师(追问):火烧云的美仅仅是美在它颜色的多吗? (还有变化快)从哪儿看出来的?(四个“一会儿”贴条)
教师指名再读,提醒注意一下语调的变化,读出了火烧云变化的快。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这画面。
教师出示火烧云的视频,让学生欣赏。
师:看得出,大家都被眼前的绚丽感染了。这么美丽的火烧云,这么奇幻的天空,那可是学生眼中的最爱,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生齐读)
4.练习背诵。
出示提示: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____,一会儿_____,一会儿 _____,一会儿______,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_____、的颜色。
过渡:是呀,火烧云的颜色太多了,多得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那火烧云的形状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
1.听第3~第6自然段录音。
2.追问:课文介绍了火烧云哪些形状呢? (马、狗、狮子)
3.重点学习马,感受想象的趣。
教师指名读。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匹马的呢?
教师指名读写“马”样子的句子,体会所见所想相结合的妙处。
教师指名读马的形状的句子。
学生表演。
师(采访):可爱的马儿,你扭过头来想干什么呀?
师:多么善解人意的“马”呀!有人说,这句话可以再凝练些。
出示句式比较: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师:你赞同吗?为什么?
学生在思辨比较中体会想象的趣味。
教师指导学生品读“马”变化语句。
(师指名读)出示: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
秒针倒计时,学生感受“两三秒钟”,其时间之短,变化之快。
教师指名反复练读变化的句子,师生点评中感受火烧云变化之快、奇、趣。
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关注几个语气词“了”。
师:看一看,语气词“了”,这里连用了几个?
师:有了这几个“了”,感觉怎样?
学生一起读一读,进行体会。
师生共读这一自然段。
学生练习背诵。
4.学习第5、第6自然段。
(1)自由读,了解火烧云形状像狗、像狮子的写作顺序。
(2)分两大阵营组织PK赛读。(分组自由读、推荐比赛读)
(3)读后同伴点评。
在相互点评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一种读书的方法——边读边想象,读出画面感!
5.质疑探究文章的表达。
师:火烧云变成了马、大狗、大狮子,这三种形状是同时出现的吗?你怎么发现的?
学生交流后,将4、5、6第一句放大。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三句话。你们体会到什么?(变化快)
师:仅仅告诉我们变化快吗?如果去掉行不行?默读体会。
生:它们还把文章串联成了一个整体。否则,不连贯。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体会体会。老师读每一段的前一句话,你们读具体写出现和变化的部分。
6.随文迁移练写。
师:其实火烧云就像一幅幅抽象画,只要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天空就什么都有。(课件展示一组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图片)想象一下,它们或许还会变成什么呢?
参考句式:
然后又来了_______,你看它_______,真__________!看着,看着,_______。不一会儿_____________。
7.学习第7自然段。
师:是呀,火烧云就是这么任性,来得快,去得也快……
教师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节。
1.走近作家——萧红。
出示“鲁迅曾说过萧红是中国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2.走近名著——《呼兰河传》。
出示片段一:萧红和她祖父在院子里种菜的情形。
出示片段二:祖父教萧红学诗的情形。
教师指名选读,生初步感受萧红那自然、活泼、生动、诗化的语言风格。
教师小结,激发学生阅读《呼兰河传》的兴趣。
师:这些好玩的故事,都被萧红写在了一本书里,书名叫《呼兰河传》。课后同学们有兴趣读一读里面文章。其实,快乐的背后,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信你们以后会有更深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