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市布心小学 陈 雯 肖 莉
片段一比较:倒数的引入
教师甲:出示如下题,并让学生计算。
教师乙:出示如下题,并让学生计算,算完之后按计算结果进行分类。
分析:
倒数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之后进行的,是为教学分数除法而进行的一节准备课,是在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之间的一节连接课。
从以上教材分析来看,教师乙给出的导入性题目更有针对性。教师甲给出的题中,有加、减、乘、除四种运算,通过计算后,它们的结果都是1,这样对四种运算平均用力,让学生看不清这样的设计意图,不便找出规律。而教师乙给出的复习题,全都是学生刚刚学过的分数、小数乘法题,作为复习题来引入,很合理。在学生计算完后,让学生对这些题目的计算结果进行分类,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大部分算式的计算结果都是1,学生就会对这些算式更感兴趣,从而引发学生探求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地让学生观察到两个互为倒数的数的特征: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这样看来,教师乙的这个复习导入环节安排的活动就更契合了本节课的主题和重点,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来说更有针对性,这样的数学活动才更具有实效性。
片段二比较:找0和1的倒数
教师乙在此环节的做法:刚才我们学习了倒数的概念,也会找一个数的倒数了,那请你写出0和1的倒数。开门见山,用直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0和1的倒数的研究。
分析:教师甲在此环节可谓用心良苦,想通过学生喜欢游戏活动的心理,让学生通过找朋友的方式来找哪两个数互为倒数,再发现,0和1没有倒数。而教师乙是通过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让学生讨论0和1的倒数情况。从现场操作来看,教师甲在安排学生活动时,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实效性并不强。而教师乙却直接让学生思考问题,开门见山,用最短的时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片段三比较:提高题的设计
本节课,就本知识点来说,学生感觉并不难理解,普遍都掌握较好,因此教师在学生做完基本习题后都进行了一定的扩展。
教师甲:求0.33333……这个循环小数的倒数;求0.444444……这个循环小数的倒数。
教师乙:出示以下的习题让学生计算,并让学生找出算式的规律。
先计算出每组算式的结果,再在○里填上“>”“<”或“=”。
分析:这一课的内容是倒数的认识,要让学生明白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教师甲的想法就在于此,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会求一个一般数的倒数了,所以就要提高要求,给出两个循环小数,让学生求它们的倒数,但有这个必要吗?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学习倒数的目的就只是为了求一个数的倒数吗?教师乙站的高度显然要高些,她从乘法到除法的联系的角度来出题,使学生更加明确了学习倒数的目的就是为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做准备,这才是学习倒数的根本目的,教师乙设计的教学活动才更具有针对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也就是说,上述的这些教学活动都是数学活动,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这些活动,但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这些活动的高效,要达到相应的目的,要有思维含量,而不能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只是单纯地走形式,不注重活动的效果。所以,进行数学活动时,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要紧扣教学内容,即要针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活动,不能为了哗众取宠,为了好看,为了取悦学生而活动,要紧扣课堂的主题,要有数学的本质和内涵。另一方面,活动的对象也要设计好,要确定活动的学生范围:这次活动是全班活动还是部分同学活动,对全班同学的活动如何组织,对部分同学的活动又如何组织,如何在部分同学活动的情况下,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引导和吸引全班同学参与思考。
数学活动要组织到位,秩序不能乱,要有序,而不能闹哄哄,课堂教学一乱的话,就会浪费时间,效率自然不高。在活动之前,教师就要把活动的要求对学生讲清楚。对于活动中出现的情况,教师要进行调控,如果感觉不好控制,可以适当地停下来重新组织,即学生在活动时仍不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据学生活动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调控,通过表扬、激励等手段,引导学生朝着自己预设的方向进行活动,以达到活动目的。
课前就要把活动设计好,把内容要求、难度控制、时间长短、组织形式等思考周全,把有关的教具和学具准备好,预设好各种活动时会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数学活动是数学课堂的主要内容,数学活动的效果直接关系到这节数学课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做到有的放矢,并做好充足的准备,把数学活动做好,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