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星
自理能力就是要亲自处理自己或身边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它是幼儿逐步适应社会环境和学会生活所必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3~4岁正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时期,但就目前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自理能力普遍很弱,如何有效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呢?
通过对本班30名幼儿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容乐观,有以下几种现象:
大多数幼儿在家不能独立进餐,掉饭粒、剩饭现象很普遍,只有两名幼儿在家偶尔练习过使用筷子。
洗手、洗脸时,大多数幼儿只是简单地把手放在水龙头下冲洗,很多幼儿把洗手洗脸当成了玩水的游戏。
大约有40%的幼儿不会独立用蹲式小便池,甚至有些家长要求带小马桶到幼儿园来。
有80%的幼儿不会自己穿脱衣服、袜子、鞋子,穿鞋子时很难分清左右。
50%的幼儿不懂什么是整理,更不会自己整理东西,即使是在教师的提醒下也不愿意将玩过的玩具放回原处。
1. 以鼓励引导为主,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幼儿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如果我们对幼儿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教育,他们的自信心会得到提高,自理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让幼儿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好一些事情。对于一些自理能力比较差的幼儿,教师要多给予关注和指导,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只要有进步就要及时表扬,不能强求,要因材施教。
2. 寓教于乐,在游戏中识得自理的方法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实践中,如果我们直接指导甚至命令幼儿做什么,幼儿往往会表现得很不配合,但是我们换一种方式,将一些生活自理的小技巧编成儿歌、谜语、小故事等,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本领,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中提到,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因此,家长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激发幼儿的兴趣
生活自理能力在训练之初可能比较枯燥,让幼儿饶有兴趣地练习,并能持之以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有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良好氛围。陈鹤琴指出:“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始能行之得当。”他认为:“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良好家庭气氛,不仅能向孩子进行积极的情绪教育,也是孩子形成对人对事正确态度的重要因素和良好起点。”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生活自理氛围完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进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观念。
2. 家长发挥榜样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
有人说,家庭教育是“不教而教”,这个说法很有道理。正像著名革命家恽代英所说:“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幼儿。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模仿是他们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家长的行为举止会自然而然地在幼儿身上再现出来。如果家长有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那么幼儿在生活自理方面必然会受到有益的影响。相反,如果家长不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幼儿就很难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也不是学会了就可以放松要求的,要持之以恒。我们要学会等待,给幼儿宽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成长。在生活中不断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幼儿才会更大胆、更自信地走向独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江苏省南京江宁示范园天元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