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推进整本书阅读的三个转变

2019-01-12 04:20■孙
初中生世界 2019年44期
关键词:智识整本书阅读教学

■孙 涛

在大部分阅读教学时间里,师生面对的是一篇篇独立的文本,因其短小,教师条分缕析,抽丝剥茧,颇有心得;学生穿梭其间,筛选归纳,合作探究,易获其旨;而面对整本书,许多人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教师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果,但是许多教师远远没有准备好。莫蒂默·阿德勒在《西方名著中的伟大智慧》一书中说:“名著并不容易解读,没有人能读一次就完全了解,甚至读很多次也不一定能完全精通。”面对繁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教师并没有多少时间进行一遍又一遍的阅读。教师没有阅读,只是道听途说,必然见识浅薄,语言贫乏;没有熟读,只是囫囵吞枣,当然不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阅读教学就会表现出浅显性和随意性的特征。面对考试,教师只能把教学重心放在习题上,以背、练、考三个法宝代替阅读,让学生用最枯燥的方法获取“死”的知识,致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全无。

学生也没有时间读。笔者对所在县域中学的课程表进行比较发现:课程安排紧凑,几乎没有自习课,学生的自由时间很少,阅读时间更少。课外,学生也没时间。以一天的常规语文作业为例,有课堂本作业(字词、文学常识、词语解释、内容归纳)、摘抄或写读后感、完成《补充习题》或《同步练习册》,有时候还有试卷等。学生已剩不下多少阅读时间。有教师把名著阅读以周末作业的形式布置,但这样的弹性作业,很多学生尤其是父母打工在外的留守学生只是应付了事,没有一点效果。面对如此困境,笔者认为,若想有效推进整本书阅读,需进行三个转变。

一、从自读转为共读

整本书阅读要以自读为主,而不是共读,这是共识。但是面对师生都没有时间阅读的情况,可以尝试共读。李希贵老师倡导阅读由课外转向课内,课内拿出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阅读,这为共读提供了时间保障。[1]共读不是消遣娱乐性的阅读,而是带着阅读目的的有效阅读,能扫除一定的阅读障碍,降低阅读的难度,共帮互助,相互促进,升华阅读体验。非洲谚语说:“一个人独行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想要走得远,就要结伴同行。”独自阅读,需要强烈的兴趣和非凡的耐力,需要潜下心来静静阅读。对教师来说,“整本书阅读实际上是一门课程开发”[2],要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和内容,要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要有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教师们制订计划进行共读,一起研讨阅读某本书的目标,给学生确定阅读的聚焦点;一起设计相应的阅读支架,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一起制订阅读检测内容,找寻学生阅读素养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阅读教学指明方向。

学生也要共读。共读之前,教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形成强大的阅读磁场。教师领着读,引导学生阅读;父母陪着读,督促学生阅读;同学帮着读,助力彼此的阅读,让整本书阅读在紧张的学习中真正地持续下去。对待亲子共读,读前教师要和家长、学生充分沟通,布置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阅读。若是留守儿童,可以在社区内组织生生共读。针对生生共读,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组建阅读小组,小组中有优等生、中等生,也有学困生。优等生解答阅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中等生组织和监督阅读,让他们在合作阅读中互相促进。师生共读时,教师要针对学情和整本书的特点,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引导他们阅读,或者搭设一些支架降低阅读的难度,也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提高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共读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并进行积极性评价。共读是扶,是为了师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以后能够更好地自读。

二、从知识转为智识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的和单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同。单篇阅读教学以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为依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整本书阅读不以积累学生的语文知识为目的,而是着眼于全人的教育,关注学生心智的解放和思想的成长,塑造他们的完整人格。智识教育以价值为导向,以思考、理智和判断为特点,探究生活的丰富性和成长的复杂性,最终获得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3]智识教育的特点和整本书阅读的目的高度契合。一部《红楼梦》,有礼仪文化,有建筑文化,有服饰文化,有饮食文化,等等。学生阅读《红楼梦》,怎可能让他们对书中任何一个话题都无所不知呢?在互联网时代,若是学生需要,这些知识都很容易找到,又何须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去记忆呢?

我们让学生阅读整本书,要通过提升智慧以代替知识的积累。智慧来自思考,经典著作就是作者对他所处时代的思考,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让学生阅读整本书,不是让他们接受作者的思考,而是辨别作者的思考,进行理性的判断。理性的判断需要积极的价值导向,以摆脱因愚昧无知给人们造成的苦难。学生阅读不是让他们成为“有腿的百科全书”,不能让他们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而是让他们在道义价值的指引下,分辨对与错,判断真善美,由知道是什么转为知道为什么,从知识提升到智识。

三、从传授转为对话

传授以知识为依托。运用传授的教学方法,课堂往往会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课堂常见形态表现为“满堂灌”“满堂问”。对话以思考为依托,学生提出疑问,依据文本和现实生活表达看法,倾听同伴的观点,深入讨论,进行有思考力的对话,在对话中获得有意义的发现。课堂形态往往是灵动的、生成的、理性的、有思考力的。

读书,就是和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学生和作者对话,并不是全盘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一个有现代思想的人和在过去生活、思考过的智者的思维碰撞,不判断对与错,获得某种结论,而是把作者的观点与当下的问题相联系,进行有价值的交流,形成对问题的理性看法,让学生在精神层面上获得提升,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收益。

另一种对话是生生对话。这里所说的生生对话不是互相驳斥,以赢为目的的对话,而是美国学者戴维·波恩提出的“结构式对话”。它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由15人左右形成一个小组,每人都要参与,尽可能贡献不同的观点;二是小组内不需要形成统一的观点或看法;三是每个人表达的观点要清晰、准确、毫无保留;四是平等交流,搁置争议,但对疑问可要求做进一步解释;五是每个人说的都是共同话题,论题集中,不跑题,若论题转换则需要有关联性。[4]这种课堂对话方式建立在规约基础之上,学生通过对话不断修正和丰富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在生生和生本之间建立起了有意义的关系。这种对话可在阅读中进行,也可在阅读后进行,依据学情灵活运用。

师生对话,教师要营造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交流氛围,科学组织对话过程,适时调控对话方向,“将学生带进文本深处,使其体悟整本书的精髄,掌握整本书的阅读方法”[5]。在对话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引导者和助学者,引导学生不断提出新思考,不断形成新想法,助力他们一步步接近整本书的核心价值。

对话应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主要课堂形态,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演讲、课本剧、故事汇等活动以促进学生的阅读。

当前,整本书阅读在推行过程中问题很多,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很少,教学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在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若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抓住关键,其中两个问题需重点解决:一是书的内容是什么,二是书的价值是什么。对学生来说,这两者必不可少。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教师要由知识教育转向智识教育,从对学生“一时能记得住的知识”的评价转向“一生能带得走的能力”的评价,引导学生对整本书的价值进行深刻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

猜你喜欢
智识整本书阅读教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智识机械运动易错点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喜爱这世界
一所大学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