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 婷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在各种艺术表演形式中,当表演者的情感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通过一定的动作进行情感的表达,这就是所谓的“舞蹈意识”。在大学舞蹈教学中,舞蹈意识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水平,还能增强其综合素质。
在当前的大学舞蹈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舞蹈意识的培养远不及对舞蹈技能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舞蹈表演中缺乏真实情感的表达及“灵魂”。以芭蕾舞教学为例,芭蕾舞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开、绷、直、立”四点,表演中如果缺乏舞蹈意识,这四点就会变成“生硬的动作”,会使整个表演显得死板,缺乏舞蹈所需的优美和感情。所以在日常的授课中,教师应强调肢体的“延伸感”。例如,在芭蕾舞的擦地训练中,当某一动作停住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注意继续保留腿部和脚尖的延伸性,这样腿部肌肉所呈现的流线性更好,实际的表演效果也就更好。
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能够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音乐、主题及舞蹈内容,从而在动作及整体表演中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使整个表演更具“人情味”和“生命力”。所以,在大学舞蹈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强调学生在舞蹈技能上的增长,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使学生能够将意识与技能相结合,创造出优秀的舞蹈作品,并在作品中尽情地展现个人风格,从而呈现出更加精彩的舞台表演。
在日常的教学及表演中普遍存在学生情绪不佳的问题。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动作的展现,所以学生会过分专注于舞蹈技能动作的表达,而忽略了自身情感情绪的传递。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授课中,加强对学生的情绪训练,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使学生在舞蹈中能够更加融入自身情感,并将自身情感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增强学生主体地位,使其能将舞蹈意识与舞蹈动作相结合,能通过舞蹈作品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个人魅力。以民族舞教学为例,民族舞蹈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是由各族人民在漫长岁月中逐渐积淀、发展而来的,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无论是在韵律上还是在舞蹈风格上都彰显着民族特色,也都有着独特的情感表达。教师在对某一民族舞进行具体讲解时,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民族舞专业知识的准备,课上进行分享,包括收集该民族发展历程资料、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及舞蹈的中心思想等,加强学生对相关民族文化的了解,从而加深对民族舞情绪表达的理解。在动作要领的传授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表现,加强舞蹈意识的训练,从而彰显出独特的舞蹈风格,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各族民间舞蹈的特色。
优秀的舞蹈表演离不开优美的形体表达。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舞蹈意识时,教师应加强学生对形象及美感的要求。“美感”可以使舞蹈作品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使观众在舞台之下也能感受到作品的意义,进而实现表演者情感的传递。例如,在芭蕾舞的授课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使学生身体四肢相互统一,能够协调动作,从而增加舞蹈的美感;还可以针对学生的相关肌肉进行特殊训练,如增强腿部肌肉的延伸性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范例教学,通过展示正确的形体姿态和错误的动作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加强对自身形体美感的要求。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学生动作与舞蹈意识的完美结合。
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学科,不仅需要专业的舞蹈技巧及情感表达,还需要表演者具备相当高的创造力,能对舞台表演进行适当的创新,并融合自身特点,发挥个人优势,创造出独特的舞蹈作品。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不能仅强调动作模仿性的到位,还应强调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大部分舞蹈都已经讲授完毕的情况下,开展创造型课堂教学活动,考查学生的舞蹈意识。教师可以针对音乐内容或某一情感感受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根据某一特定音乐进行独特的舞蹈创造,或依据某种情感进行舞台及舞蹈动作的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情表现力、想象力及创造力,以增强其舞蹈意识。开展这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没有限制和规定的情境下,尽情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抛除传统课堂中刻板的动作模仿,自己设计动作,把“舞台变成自己的”。
总而言之,在大学舞蹈的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舞蹈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情绪的传递,提升他们表演的美感,让他们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做到动作与精神的统一,从而通过动作表现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从而创造出具有个人魅力的表演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