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建设70年

2019-01-11 17:46李志刚
中国学校体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大纲教材内容体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新纪元。70年来,我国体育课程教材建设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接续前行的发展之路。笔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教材为例,回顾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70年的发展,总结梳理,并勾勒体育教材人的奋斗历程,探索教材建设的内在规律,这对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提升教材质量,十分必要,且非常迫切。

为了叙述方便,笔者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时间节点,把70年来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分为初创期(1949年—1976年)、改革期(1977年—2011年)和复兴期(2012年—2019年)。

一、初创期(1949年—1976 年):开启教材建设新篇章

(一)建立全国统一课程教材(1949年—1960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十分关心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并颁发文件,列为国策。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指出:“学生健康不良的状况颇为严重……增进学生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出有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1953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了教育工作,提出要抽调大批干部编写全国通用教材,并在决议中指出:“学生健康不好,要增加营养,搞好卫生,减轻负担,克服忙乱现象。”1954年,教育部建立了编订全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机构“中小学和中师体育教学大纲编写组”,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立了体育教材编辑室,并以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订了全国统一通用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中等师范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于1956年完成,由教育部颁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全国试行。在制订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和《中学体育教学参考书》。这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实际上就是与体育教学大纲相配套、供教师教学使用的体育教材。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第一套体育教材。

第一套大纲和教材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和体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推动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使全国的体育教学在清除旧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克服体育教学的随意性、走上正规化方面有了依据。这是我国中小学向着建立新中国自己的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教材体系迈进的开端。

1.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的任务。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提出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颁发的有关法规,这部大纲提出学校体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对体育教学提出了五项基本任务,中小学的任务在要求上基本是一致的,在程度上有所差别,其主要内容是:锻炼身体,增进健康,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教授大纲中规定的体操、游戏和各种主要竞技运动的知识技能,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爱好劳动、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纪律等共产主义品质的教育;教育必须与卫生结合,培养卫生习惯;培养学生爱好和参加体育的习惯。

2.根据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规定了科学地选择和确定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的原则,即全面性原则(教材内容应当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科学性原则(教材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自身的系统性)、实用性原则(强调了教材内容要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健康性原则(一切体育教材内容都以有利于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健康为标准)。

3.建立了以发展学生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中心的教材分类体系。根据实用性和健康性的选材原则,在教材分类体系中避开单纯追求运动技术的倾向,以发展学生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锻炼身体为目标,将体育教材内容按一般发展和准备练习、悬垂支撑、攀登爬越、平衡、技巧(即垫上运动)、搬运(包括大量实用性的搬移器械、物品和抬人等)、走和跑、跳跃、投掷等进行分类。

(二)确立“增强体质”指导思想,强调和体现体育教学改革的民族特点(1961年—1965年)

1961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教育部制订了新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即新中国成立后第二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这部大纲是同教材合订为一本(以教材纲要的形式出现),分别为《小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中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其中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说明”,相当于体育教学大纲的说明部分;第二部分是“教材纲要”,相当于体育教学大纲的本文;第三部分是“教材内容”,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二套中小学体育教材。这套大纲和教材基本上摆脱了苏联的影响,在教学目标、指导思想、编排体系等方面,都反映了我国的一些基本经验,在开创新中国体育教材建设、指导体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奠定了我国学校体育教材建设的基础。

1.确立了“从增强体质出发”的选材原则。大纲提出:“根据学校体育的目的,首先是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出发来选择和安排教材。”在理论上为“体质”的内涵下了定义:“增强体质包括:促进身体正常发育,促进身体机能、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2.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正式列入教材。这是中小学体育教材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民族化的开创性的进步。

3.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加大大纲教材内容的可行性和选择性。这部大纲教材规定了全国统一通用的教材(这部分教材不仅能够在绝大多数学校使用,而且能基本上保证学生身体的全面锻炼)和选用教材(这部分教材有较大的灵活性,各地和各校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增加、减少教材或提高、降低要求)。这就加大了大纲教材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适应性。这是这部大纲、教材重大改革的内容之一。

4.增加了体育基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这部大纲教材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將体育基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正式列入教材,作为必修的教学内容。

5.批判了以军(训)、劳(动)代替体育,强调体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人才,而不是简单地把劳动和军训的动作形式用来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

(三)学校体育遭受严重的破坏时期(1966年—1976年)

十年“文革”期间,学校体育受到的冲击和破坏最为严重,将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的17年教育,一概扣上“封、资、修”的帽子。全国统编教材实际被废止。

二、改革期(1977年—2011年):改革开放成为主旋律

(一)拨乱反正,课程教材改革、建设和发展(1977年—1986年)

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他提出要重视中小学教育工作,而且指出“重视教育工作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一时期他还指出“教材非从中小学抓起不可”,要编通用教材。

教育部根据这些指示,重新组织了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专业编辑为基础,聘请专家和优秀教师组成“三结合”的十年制各科教材编写组。体育教材编写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在总结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代部起草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征求意见稿,在全国边试用边征求意见,修改后连同依据大纲编写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中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由教育部于1978年颁发试行,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三套中小学体育教材。这套大纲、教材,力图清除十年“文革”的影响,批判了十年“文革”的错误“理论”和做法,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以新的思想体系,构建了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为现代化培养人才,体育教材的目标内容都要为培养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合格人才服务。

2.根据我国的实际,总结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经验,确定并明确了中小学体育教学“一个目的、三项基本任务”总目标。其中“一个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也就是育人的目标;“三项基本任务”是锻炼学生身体;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进一步明确了体育教材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关系,加强和提高了选用教材的授课时数比重,对体育教材不能规定过死,为灵活地选用教材提供了条件。

4.在确定中小学体育教材体系方面提出了“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这就明确了体育教学和教材构建的体系,不以运动竞赛为中心,这对于把体育教学目标定为面向全体学生,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具有指导意义。

5.对游戏教材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合,在游戏内容、结构、方法和提高的兴趣性、可行性及锻炼身体的作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在文字表述方面便于体育教师阅读、教学。

6.提出了“课课练”的新概念,编写了“课课练”的教学内容,这些教材内容不需要高难的技术,简便易学,锻炼身体的实效性强。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内容与方法的确定,对克服体育教学的只重技术、忽视健身的实效性起到重要作用,教材在使用中深受欢迎,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带有创造性的举措。

(二)为义务教育教材编写作准备的过渡性课程教材建设(1986年—1987年)

1986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并于1987年1月颁发的《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六年制)》《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六年制)》,作为制订义务教育大纲的过渡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依据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第四套中小学体育教材,于1987年出版。这套教材反映了当时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思想、新内容和新方法,为编订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提出了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根据体育的学科特点,在目的任务中落实到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为国家实现现代化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

2.在体育教学任务中,贯彻了“终身体育”和满足学生“生活娱乐”的需要的精神,使学生的学校体育生活、教育活动,与学生校外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的体育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

3.体育作为一门教学科目,明确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并完善了体育基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的教材。教师在学生的体育实践中,不仅仅是组织学生进行身体活动或学习运动技术,而且让学生懂得锻炼身体的意义,进行体育价值观的教育;并且要教育学生自觉锻炼,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4.强化了武术教材。在教材的体例、表达方式、概念和术语的使用等方面,也都注意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

5.为了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使学生适应过现代生活,教材中小学阶段增加了韵律活动,中学阶段增加了舞蹈和韵律操,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和多样化。

6.清除了大纲、教材中空洞的政治口号,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实际效益,在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基础的同时,加大了教材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使学生有机会发展个人的特长。

7.改革了体育课的成绩考核办法,变单一的运动能力测验为反映教学目标的多元要求。考核的内容有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以及体育技能、技巧的水平,形成多因素的结构考核办法。

8.大纲中进一步明确了体育教学的地位,并提出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的关系。

(三)实施义务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1988年—1992年)

1987年1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8年11月,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初审稿)》《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初审稿)》,并要求在全国试验。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这套大纲编写了第五套中小学体育教材,于1990年出版。这套大纲和教材较好地反映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建立了新的课程教材体系。这套教材在贯彻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精神的同时,充分吸收1987年编写的“过渡性体育教材”的优点,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思想。

1.教材力求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战略思想。

2.强调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身体进行全面锻炼,强壮体格,增强体质,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同时强调通过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3.在坚持中小学体育教学“一个目的、三项基本任务”的同时,目的与任务的具体内容更加明确,内涵富有时代感。特别是提出了体育教学“三项基本任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身体练习是本学科的鲜明特点,只有在身体锻炼中才能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体育教学“三项基本任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和相互之间关系的阐述,是对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进一步深入的认识。

4.体育教材的分类,从实现课程目标和综合效果出发,依据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和确定教材的原则,采取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发展身体素质练习和运动项目交叉综合分类的方法。考虑到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际,使教材能反映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原则,采用基本教材(包括必修和必选)和任选教材的分类结构。强调身体锻炼的实效性,把发展身体素质教材单独列项,自成体系,使运动技术和发展身体素质的教材相结合,以取得身体锻炼的最佳效果。

5.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课成绩考核采取结构考核、综合评分的方法。明确规定学生的学习态度、纪律表现,由任课教师评定。体育卫生保健基础常识(知识)由原来占10分改为20分,充分体现了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四)从“体育”改为“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教材建设(1993年—2000年)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體育教学大纲(试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课程名称逐步从“体育”改为“体育与健康”,以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研究、编写学生用体育(与健康)课本(教科书),并配套编写教师用书。这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第六套(1993年)体育和第七套(1996年)、第八套(2000年)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教材。体育课本是从普通高中开始创编的。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人民教育出版社代教育部起草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同时依据大纲编写了体育课本。高中课本按年级编写,每年级编写一册,共三册。这个时期课程教材建设的成就和特点如下。

1.教材以育人为本,建立了完整的目标体系。课程教材改革,首先要确立学科目标。这个时期编写的体育教材,确立了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反映学科特点,充分发挥体育教材的功能,将传授知识、技术,发展体育能力,锻炼身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体育课本,按学科目标、年级目标、各项主要教材目标与要求(包括评估标准),有序地编写在整个课本中,体现了完整的目标体系和对学生的要求。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2.教材内容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既吸收了体育文化的相关知识,又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体育运动项目既是现代竞技体育的内容,又是现代体育文化的反映,把它们作为体育教材内容,不是为了竞技目标,追求更高的运动成绩,而是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列为体育教材内容,以武术为主,兼纳中国传统养生健身的民族文化精华,将中华体育文化发扬光大。这种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将中华民族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结合,是体育教材编写的鲜明特色。

3.改革版式设计,建立“主栏”与“辅栏”相对应的新结构,做到生动活泼、方便阅读。将教材内容分为“主栏”和“辅栏”,其中“主栏”以简明的文字说明教材的主要知识、技术和学习方法;“辅栏”与“主栏”相对应,对教材内容进一步加以解释,并为学生知识的提高与扩展提供参考的资料。

4.课本与教参相结合,课本以学法为主,教参以教法为主,建立以知识与学法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法体系。以往的教材以学习动作、提高体育成绩为主。新的试验教材,以学科知识(包括学习动作技能的知识,锻炼身体的知识,自学、自练、自调、自控、自检、自测、自评的知识)为主线,把学习、锻炼、教育几个方面的目标融合在一起并以此安排教材,在以学生学法为主编写体育课本方面有新的突破。

5.建立结构考核、评估体系,强调发展学生的能力。新的考核项目与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相结合,给每个学生发展的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和进步,这是一种鼓励进步与发展的激励机制。

6.装帧设计采用彩色套印和单色两种版本,有利于城乡分别使用。在装帧方面反映了我国出版物在教材印制技术上的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体育课本教材的编写,对传统的体育教材有许多新的突破,反映了教育和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进步。为贯彻素质教育,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教材内容的选择性;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个性;在贯彻终身体育等教育教学思想方面有较大的推进。

(五)以目标统领内容的课程教材建设(2001年—2011年)

这一时期,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印发《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印发《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2011年印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确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明确“目标统领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了第九套(2001年)、第十套(2004年)和第十一套教材(2011年)。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编写教师用书、初中阶段编写全一册教科书,高中阶段编写全一册教科书。2011年印发的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教科书编写进行了修订,改为按年级编写全一册教科书。这也体现了学科教材建设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教材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身心特点,贴近学生的健康生活,贴近学生的锻炼实际。教材的设计和编写,力求体现课程的特点和新理念。站在学生主体学习的立场上,用亲切的语言,科学、实用的内容和大量与学生健康生活和锻炼实际紧密结合的案例,使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原理和方法,指导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并学会运用科学的锻炼原理和方法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兴趣和爱好,发展专长,提高体育与健康学科对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价值的认识。

2.教材的内容着重体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思想,使学生逐步形成自我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教材的设计和编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弘扬教学民主和开放性教学方式,经过精心设计,通过多种多样的栏目和案例,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乐于实践,获得亲身体验,并逐步学会在实践中善于探究、思考,将动体与动脑紧密结合。

3.教材内容的呈现采用“问题串”的形式。教材内容的呈现,通过设计的“问题串”以贴近学生锻炼实际中的问题或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必要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的学习;并用逐步深入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解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和方法在自我健康成长和锻炼中的广泛用途,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价值,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转变,提高学习与应用的能力。

4.處理好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内容衔接。处理好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本学段教材内容知识点的深浅度及与其他学段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反映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体育知识、技术方面,在处理以上内容时,根据各学段学生特点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考虑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要具有可拓展性、可探究性和可应用性;二是从学段纵向考虑,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点逐渐加深、拓展,对知识探究、体验、应用的深度、广度逐渐提高要求,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体育锻炼的实践过程中;三是考虑内容的辐射和整合性,要考虑相同或类似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在不同学段的呈现应有整体效应,并辐射到课外体育锻炼、评价等;四是在考虑各学段内容的衔接时,要符合不同年龄学生身心特点和该年龄段的教育教学规律;五是要考虑教材内容的选择体现教育性、科学性、时代性、准确性和安全性,以便于学生学习、拓展与自我实践。

5.处理好与各学段其他相关学科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体育与健康教材的编写,在加强与其他学科课程内容联系和整合的基础上,非常重视突出本学科的特色。同时,也避免学科间的交叉以及不必要的重复。

6.教科书与教师用书密切配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编写学生课本(教科书)既要方便学生的学,也要方便教师的教。对应学生课本编写的教师用书,力图把新的教育理念融合到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标准的“五个方面”(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或“四个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为指导编写教师用书,力求使教师用书达到具有可操作性、可借鉴、有启发和方便实用的目的。

三、复兴期(2012年—2019年):教材建设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6年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实施统编三科教材;2017年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2018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9年中央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稳健迈入全面复兴时期。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确立了“四位一体”的新时代学校体育目标。

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和构建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中,实质性地将健康教育纳入内容标准,第一次将体能单独列出并纳入课程内容,强调要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知识、技术的运用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了第十二套教材(《普通高中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2018年)。这是进入新时代编写的第一套全面落实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材。

(一)高度重视思想教育的渗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材反映国家意志,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也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论成就,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教材通过多种途径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其主要表现,就是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到全套教材的每一章节之中,贯穿教材内容选择、组织、呈现的全过程,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反映在教材的正文内容叙述、栏目设计、学习评价等内容中。一是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热爱祖国的情感,二是更加注重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三是更加注重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四是贯彻落实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要求。

(二)全面落实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教材的编写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和要求,并整体部署、落实到具体章节内容之中。特别是此次课程标准首次系统提出学科核心素养。

1.全面体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第一,教材编写重视高中学生运动能力发展。在教材的内容选择和组织时,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来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如,专门编写“科学发展体能”“运动技能学习原理”“比赛战术的制订与运用”三章内容,并在6个运动技能系列内容中,也非常重视技战术的提高和应用。第二,教材的编写非常重视通过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健康观,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在教材内容选择和组织时,注重对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和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如,专门编写“科学发展体能”“塑造健康行为”两章内容,同时在具体教材的组织和编排时,也非常重视引导学生科学锻炼、安全健身、提高自我认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积极调控自己的情绪。第三,教材通过正文、栏目、案例等,努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体育比赛中与体育品德有关的议题,培养学生良好体育品德。如,教材“培养体育品德”一章的正文中设有“思考·讨论”栏目,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对一些体育现象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体育品德的理解、认识和感悟,并与日常的学习、锻炼等相联系,从正反两方面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教材在具体落实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设置学习情境或任务驱动型问题。努力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教材在引导学生发展运动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培养良好体育品德方面,都是有知识依托、有情境铺垫的。一是注意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二是强调情境的贯穿性,注意前后呼应。

(三)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更加注重从学生学习角度考虑教材内容与编排设计。新编高中教材更加注重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从学生视角出发编写教材。教材更加注意贴近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和锻炼的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让教材内容更利教利学。教材在内容素材选择、编排设计、方式呈现、学习情境创设、问题设计上,站在学生学习角度进行考虑,更加注意真实,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学习,贴近学生锻炼,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材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方面,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由易到难地呈现学习内容。

(四)改进呈现方式,优化插图、版式设计,呈现真实的学习场景,提升阅读体验。学生愿意阅读是愿意学的基础。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插图和版式设计上进行了创新性发展,让学生愿意读、喜欢学、乐意练。新编教材插图主要由三维立体人物和照片构成,版式采取对开设计,为学生提供三维立体的运动场景,增强真实感、立体感、现实感,达到便于阅读、赏心悦目的目的。尤其是三维立体运动场景,为学生运动技术、战术的学习、提高和运用,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学练场景,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五)加强教材建设的系列化、立体化和数字化建设。配套教科书编写教师教学用书,并配套研制教学用视频资源、动作技术微视频,研发数字教材。教师用书的编写和配套教学资源的研发,一方面使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进一步细化;另一方面更着重于为教师提供相关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和方法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建议,启发教师结合本人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再创造,以便于指导教师创造出符合课程标准精神和理念,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富有个性化的体育与健康课。

新编高中教材的编写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四个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并对应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和构建内容结构体系,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学习能力及锻炼习惯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素养为纲和课程目标,落实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四、问题思考

教材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建设什么样的教材和教材体系,深刻影响着国家人才培养。新时代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如何遵循学科教育的规律,改革创新,规范有序发展,需要厘清和把握一些基本问题。

(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过程中,同时肩负着发展爱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遵守规则相关等重要职责,承担着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的神圣使命。教材的编写一方面要始终坚持意识形态领域属性和正确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内容的选择和呈现设计要激发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和健身方法的兴趣,传承民族优秀体育文化基因,指导和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达成学科教育的育人目标。

(二)教材的编写和研究必须扎根在中国大地上。推进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发展,不能离开对传统体育教材编写和教学经验的研究與继承。简单移植或盲目照搬外国的一些理论和经验,容易造成水土不服。20世纪80年代的“快乐体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初期过分强调的“淡化运动技术”,一些地方的“南瓜、扁担进体育课堂”“体育课成了消防课、安全课”等,给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带来思想上的混乱。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历经70年的改革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需引起注意的是教材编写必须体现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尽量避免“钟摆”现象;要探索我们国家的教材编写规律,通过体育(与健康)教材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呈现中华体育文化,阐释中华体育精神,表现中国价值,展示中国力量,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三)体育(与健康)大中小学教材内容的一体化研究亟待加强。2014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统筹各学科,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明确大中小学教材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要求。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整体规划教材,推进教材的系统建设,实现教材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教材建设合力。推动了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整体研究,同时明确以制度形式将教材建设纳入国家事权。大中小学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对提升教材建设的品质,使国家主流意志整体性贯穿和渗透于每一个学科的每一个学段,从而更好地为实现国家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而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来说:一方面,由于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各运动项目之间和运动项目内部知识、技术的衔接与其他学科有很大差异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所有学科的大中小学教材一体化建设整体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尚缺理论基础,因此,教材各学段的一体化建设在内在关系、纵向衔接、横向融合、实践路径、创新管理等方面亟须加强理论和实践的专业研究。

(四)学科教材评价标准、制度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实施学科教材评价制度,是确保教材编写高质量和为地方教材选用提供科学支撑的有效保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国家对中小学教材编写和出版权力的下放,对教材内容、设计等内在质量和在学校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是推进教材整体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保障。目前,在教材编写、審查、出版、发行等方面都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程序和制度,对教材的评价也有课程专家和不同学科专家进行研究,但在评价标准、制度建设等工作方面还没有形成专业化、常规化的制度保障。尤其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材编写和使用的评价的研究,在学科教材的建设中还是一块“短板”。如何结合体育(与健康)教材编写、使用的实际,建立和完善学科教材评价机制迫在眉睫。

新时代,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提出了新挑战、新任务。教材编者肩负着新使命,任重道远,要勇于担当,主动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创新新时代教材编写模式,探索新时代教材编写规律,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搭建平台,为推进学科教材建设和学科教育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建设必将在“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上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简介:李志刚,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编辑室主任,副编审,研究领域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和教学。曾担任国家课程教材人教版《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体育》副主编,《系列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教学指导用书水平一》(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主编,《“十二五”职业教育国规教材体育与健康(北方版)》副主编。曾荣获“教育部直属机关2010-2011年度优秀青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第八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记功一次。担任新高中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 体育与健康》主编。

猜你喜欢
教学大纲教材内容体育
“石油工程专业英语”开课情况调研与分析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运用创新理念整合与运用历史教材
浅谈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总复习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我们的“体育梦”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探析
新加坡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比较分析
试论高等教育教学大纲在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