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实验小学 杨 柳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所出现的各类错误,往往都会在班级中进行统一讲解,或是对其他学生进行提问,直到得出教师心目中的正确答案为止。该种方式看起来较为合理,但是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自我分析、反思以及调整错误的思维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自我协调能力以及学生间的互补互助优势有效发挥出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呈现在课堂当中,并组织学生间开展互助研究学习,让学生在相互探讨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并真正找出错误的症结所在。例如,在对“商不变的性质”这一教学内容进行学习过程中,对于问题:“65÷12”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商是(),余数是(),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余数为“5”。此时教师可先不着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判,而是让学生对答案的正确性进行自主判断,随后提后:“你们是如何发现错误的呢?”学生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下可以和同伴间进行合作探讨,很快就能够发现错误之处:①6500÷1200=6……5;②1200×5+5≠6500,由此可知余数为“5”这一答案是错误的。如此一来,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互助互学的方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互帮互助,一同发现错误并分析与改正错误,将学生的潜力有效发挥出来。
教学并非是单纯的讲授,应当是能够组织各项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获取更丰富的数学知识。所以,在实际教学环节,教师需要有效把握教学时机,有意识地营造认知冲突,通过问题的方式来呈现出数学有关概念间的矛盾,通过开展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多维、多方向、有效的互动学习,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设置如下“陷阱”:可以被2与5整除的数,要看其个位数,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个位是几的数可以被3整除呢?此时大部分学生可能回答:个位是3、6与9的数可以被3整除。下面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举例验证,学生在举例验证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继而发现只看个位数就判断该数字可否被3整除的思路是不全面的,从而引发学生另外找出正确解题思路的欲望。此时,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同学们可以列举出个位数不是3、6、9且能被3整除的数的例子吗?”“如若将可以被3整除的两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调换,是否还能被3所整除呢?”让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师和学生对话中给予学生一些启发,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规律。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应错误知识的认识,避免下次再犯,同时还能深化学生对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及其本质的理解。
学生出现错误的过程在本质上看来是一个不断尝试与创新的过程,其能够将学生的思想活动以及发展历程映射出来,并且也蕴含着一定的智慧潜能。所以,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需要能够运用智慧的眼光来对其“错误”进行审视,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潜能发掘出来,将其当作一项教学资源,合理运用起来实现学生思维的发散。教师还需要做好适时的引导工作,学生能够自我分析与讨论自己的“错误”,深化其对自身错误的认知,激发起心智,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实现探究创新的学习。例如,在对“化简比”这一知识点进行练习过程中,某位学生将的化简结果写成此时学生都大笑起来,部分学生还提出了“反过来了”的议论声。此时教师应当先示意学生不要笑,并鼓励该名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该名学生将其想法说出来:“因为前后两项的分子相同……”,而该名学生还没把话说完,便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说:“老师,刚刚我写错了,答案应该是10∶7,只需调换整个比的前后项分母位置就可以了。”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开拓了个性化思维,实现对自我的激励和超越。
学生在学习上的错误应当要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不可单单依靠教师正面指出与反复练习来进行纠正。要求学生能够对错误原因开展一般性的分析与纠正,而且还需要能够有效反省自己在开展探究思维活动中所运用到的知识、思路与方法,从中发现自身知识以及思维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改正。例如,在“周长和面积”计算过程中,题目常常要求计算出图形的面积,而部分学生却错误地将周长计算方式作为面积计算,部分学生还不懂该使用什么单位名称。在面对该类问题时,教师可以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并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辨析,让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对相关概念进行明晰,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修正错误。
总而言之,“错误”资源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应当要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其合理运用起来,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