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情分析 师生幸福成长

2019-01-11 23:19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花园小学胡爱芹
数学大世界 2019年3期
关键词:公因数因数学情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花园小学 胡爱芹

“学情”是指来自学习者自身的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成长规律、行为方式、思维方法、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可见,学情分析与学生的学息息相关,与教师的教丝丝相连,因此,有效的学情分析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教师,我们经常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很合理,方法也很新颖,设计的教学活动很丰富,自己也讲得很卖力,应该很适合学生,课堂应该很精彩,但是真正的课堂上却是学生启而不发,面无表情,无精打采,课堂死气沉沉,老师一个人在独领课堂,教师越讲越郁闷。也时常听老师上完课后抱怨道:这么简单,我觉得学生应该会,但为什么他们就是学不会呢?其实不是学生的问题,往往是我们的学情分析是教师的想当然,没有真正深入学生,这种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只能是空中楼阁,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教与学分家,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这样的课堂谈何幸福?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通过以下途径对学情分析的有效性进行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谈话法

就是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情境或问题,利用课下时间找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话,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样的课堂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便于学生实现知识的顺化和正迁移。

案例:教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一课时,以前备课时我认为学生会找一个数的因数,那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不是小菜一碟吗?所以我都是利用书上的情境图,在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内铺正方形,正好铺完,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厘米?课伊始就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课堂上看似很活跃,学生有的剪,有的摆,有的在谈论……可是展示交流时,学生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收上的资源总是感觉价值不太理想,课堂效果不太令人满意。一直纳闷问题出在哪里?这次又教学之前,我就设计了两个问题:(1)说说怎么找12的因数,18的因数?(2)把一根12厘米的铁丝等分成若干段,没有剩余,有几种方法?你怎么想的?利用课间短短的时间找不同层次的学生聊天,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谈话我发现,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掌握较好,但应用解决问题对部分学生有些难度,有些学生不知道要想等分成若干段且没有剩余,每段铁丝的长必须整除12,也就是12的因数。因此课堂上“日积月累”环节,用“把一根12厘米的铁丝等分成若干段,且没有剩余,有几种方法”做问题,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在师生对话中,学生明确了方法,能有序思考。“自主探究”环节,抛出“把12厘米、18厘米的两根铁丝截成等长的若干段,且没有剩余,有几种截法”这一问题,放手让学生尝试,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积累,找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生成的资源就丰富起来了。

二、问卷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设计部分填空、选择、判断等简单的问题,然后面向全班同学进行调查,根据调查量化的结果,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这样确定的重难点也比较适合学生的学情。用这种方法时设计的问题必须简洁明了,便于统计量化。

案例:教学《近似数》一课,从以往的教学发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生掌握较好,但用四舍五入求大数的近似数或用万、亿作单位改写时,学生出错率较高。我百思不得其解,是同样的方法,为什么他们就不会用呢?学生为什么清楚省略尾数最高位的数?带着这些问题,上课前,我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情进行了调查,内容如下:

(1)2250在( )之间。

①1000~2000 ②2000~3000

(2)1340更接近于( )。

①1000 ②2000

(3)5800更接近于( )

①5000 ②6000

(4)5490更接近于( )

①5000 ②6000

(5)5298更接近于几千?你是怎么判断的?

调查问卷收上来,前3个问题基本没问题,但4、5题学生差异就出现了,中等偏下的学生出错率高,分析原因就是不知道百位上的数的大小决定了它接近大数还是小数,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倾向性,根据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突破重难点。课堂上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数轴,并且都等分好了。在初步认识了近似数后,设计了在数轴上标1280、1300、1450、1500、1700、1800等数的任务,标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决定这些数接近1000还是2000,百位上的数起很大的作用,以此类推,千位上的数决定一个数是接近几万。这一活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四舍五入”的概念,也让学生明白了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可见,准确把握学情,设计的活动才有效,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三、练习反馈法

新授课结束后,教师往往布置部分反馈练习或家庭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一方面起到对新知复习巩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最直接、最准确地暴露出学生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通过对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反思,找出症结设计的练习课上不仅有针对性,而且便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案例:学习了《相遇问题》后,从作业看学生对相对开出、相向而行、相背而行这些术语理解不透,因此出现了套模式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先找两名同学采用情景再现的方法给大家演示相对开出、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在比较中明确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然后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分析不同类型的数量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学生的思想、方法得以提升。最后用一组变式练习,训练学生对条件和方法之间匹配的敏感度,增强了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这样的专项练习课,达到因学生需要而教的目的。

实践证明,只有深入研究学情、真正了解学情,教学设计才有针对性和预见性,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幸福家园。

猜你喜欢
公因数因数学情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巧求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教案
因数和倍数的多种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