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实验学校 商福芝
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主体教学意识不断增强,对学生课堂参与热情有更多研究和调度。创设适宜学习情境、规划教学目标、强化教学引导、接轨学生生活,都能够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教师要有系统构建意识,对学生参与性学习展开创新探索,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教学情境,这是最常见的教法运用。数学课程带有抽象性、逻辑性,教师需要借助多种教辅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学习情境,以成功调动学生数学思维,形成崭新的学习契机。多媒体展示、实物测量、实地观察、生活案例、问题投放、数学实验设计等,都属于教学情境创设手段,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接受实际展开操作,有效营造课堂学习气氛。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观察物体”,教师在课堂之初,为学生展示一些教学工具,如圆规、粉笔盒等,并要求学生进行观察:这些物品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东西,但你们仔细观察过吗?你们能够说出这些物品有哪些具体特点吗?你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展开观察吗?学生开始观察,教师给出具体的指导,确保学生观察能够有更显著的成效。教师让学生介绍观察结果,学生积极发言。有的学生说:“粉笔盒是长方体形状,但从不同角度观察,可以得出不同的形状的判断。这说明观察点不同,获得的观察信息也存在差异。”也有学生说:“圆规有两只脚,并拢时和打开时有不同形状,从上面和从下面看也会有所不同,在观察时,需要综合考虑,建立立体思维,这样才能对物体进行科学判断。”
教师现场为学生准备了观察物品,提出了具体的观察要求,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契机。从学生观察反馈信息情况可以看出,教师教学引导和启发是非常成功的,能够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并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直观思维比较敏感,教师由此展开教学设计,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触动也更为深刻,对学生数学认知思维的触动也会更强烈,将学生带入课堂互动之中,以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成长。
课堂教学有明确的目标设计和投放,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时,也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设置,为学生规划清晰的参与路线。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学生学力基础进行调查,以提升课堂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契合性。学生是学习主体,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是自然选择,教师对学生的参与路线进行规划,确保课堂参与顺利推进,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追求。
在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清晰的参与学习目标:结合具体课例操作实际,弄清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运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具体课例进行合作研究,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实践运用。在教师统一布设下,学生开始了参与行动。首先,搜集适合的课例,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其次,同桌两个人合作讨论,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区别进行重点识别;第三,结合教材训练内容进行实践操作,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实际运用,总结出运用规律。教师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及时跟进观察,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法,确保课堂教学顺利推进。
教师为学生规划了参与课堂学习的路线,学生按部就班地展开学习实践,顺利进入学习核心,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规律。教师没有过多讲解,而是以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互动为主,将学生带入到实践活动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机会,让学生自然理清数学概念和操作规律。学生进入数学参与环节后,教师需要跟进给出具体的指导,确保学生的参与能够获得丰富的成效。学生都有学科认知基础,教师给出针对性布设和调度,能够成功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将学生带进实践认知之中。
强化教学引导,为学生参与课堂提供更多选择,这是数学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法运用。教师要向学生灌输数学思想,探寻解题思路,需要与学生展开良性互动,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的引导。在实际操作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情和学情调查,以便对引导策略进行科学规划,以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效率。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对课堂参与机会进行设计时,需要有观照意识,为不同群体学生提供不同的参与机会,以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在教学“除法的简便运算”时,为让学生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原理,教师为学生提供计算应用题:老师买了5副羽毛球拍,一共花了330元。问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运用多种算法进行操作。学生拿到任务后,快速行动起来,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学习研究气氛浓厚。在成果展示时,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相关操作。第一种:330÷5=66(元),66÷2=33(元);第二种:330÷5÷2=66÷2=33(元);第三种:330÷(5×2)=330÷10=33(元)……教师让学生对这几种算法进行观察,总结出规律。学生通过研究讨论,很快就给出了答案: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师为学生提供课例,由学生自己展开研究,并从中总结出规律,这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典范体现。学生利用实践操作认识数学规律,体现主动参与精神,具有极为广泛的现实意义。教师强化教学引导,为学生布设主动参与实践的机会,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感知的体验机会,对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品质有重要帮助。“实践出真知”,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形成的学习认知更为深刻而多元,其含金量会更高。
接轨学生生活展开教学,这是最为朴素的数学学科特点和教学追求。教师要有主动接轨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数学研究体验中形成学科能力。数学与学生生活有更多接轨点,教师对此要有充分认知,在课堂训练设计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机会,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认知,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超市商品标价,让学生进行观察,初步认识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对超市商品最为熟悉,对这些商品的价格也很敏感,观察学习活动顺利展开,形成崭新学习体验。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学习参与机会,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搜集生活中的小数运用实例。学生开始主动思考讨论,反馈信息不断涌现:体温计上的刻度,读出的数都是用小数表示的;天气预报时,也可以听到一些小数的使用;也有学生说,我们平时说两地之间的距离,也可能会使用小数,如38.9公里;还有的学生说海拔高度时,可能也会使用到小数,如1789.6米。教师对学生列举情况进行归结评价,学生对小数有了更系统的认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超市图片信息,将学生带入小数感知环境之中。学生对超市商品最为熟悉,对价格中的小数有更多认识。以此展开小数认识,自然是最合理的选择。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小数应用案例,给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的机会。学生通过对生活经历的认真筛选,找到了认识小数的众多途径,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更为立体而鲜活。让学生接轨生活和学习感知数学,学生接受度更高,为其自觉参与课堂学习实践创造良机。
数学属于自然学科的范畴,实践性更为突出,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诉求。参与式课堂构建,强调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教师要做好教学规划,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供更多契机和引导。营造良好参与气氛、规划参与目标、强化参与指导、创设参与机会,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中形成学科综合能力。学生是学习主体,参与课堂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是课堂设计者、组织者,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应该是教师最根本的教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