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市余东小学 包丽华
要想保证语文课的质量,就要让课堂充满“语文味”。要想让课堂充满浓厚的“语文味”,教师就要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时仔细品读文本,也就是“文本品读”。“文本品读”是什么意思呢?笔者认为,“文本品读”即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推敲文本的重点之处,深入体悟文本重要语段,品析文本的细节之处。于永正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特级教师,他曾经说过:“哪里是语文教学的‘亮点’?哪里有‘语文味’?关键词句里面有,基于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进行的朗读里面有,也就是说文本品读里面有。”“文本品读”是对什么进行品读呢?该怎样进行品读呢?在进行品读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对“文本品读”教学策略的看法。
我国的汉字有很多,从表面意思上看,有很多字词之间都具有相似的意思。这些字词表面上看意思相似,但是在其本质上确实有很大区别,这便是汉字的内延。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利用不同形式的重复阅读来引导学生去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体悟不同文字间所包含的不同意思,进而使他们的语言得到积累。
例如,在对《爷爷的芦笛》这一课展开教学时,笔者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这样的内容:五月间的海水变得柔和温润。海面上平静得出奇,海风带着初夏的温馨,拂过强强柔嫩的脸颊。
师:同学们仔细看一下屏幕上面所写的内容,然后好好想一下文章里面描述了什么。
生:五月的海,温润的海水,平静的海平面和温馨的海风。
师:非常正确,文章对这一部分的描写非常令人着迷。但是假如调换温馨和温润效果如何呢?
生1:我觉得不可以。因为调换就变得不好了,温润里面的润用在海水上面非常合适。
生2:不可以进行调换。“温润”是对湿的东西进行描述的,而“温馨”描述的是环境和氛围。“温润的海水,温馨的海风”,如此表达才是最合适的。
教师:嗯,说得对,“温润的海水,温馨的海风”,这句话写得非常到位。现在同学们一起来朗读吧,通过朗读来感受海的味道。
在这一节课中,笔者让学生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对“温润”和“温馨”的合理应用进行了比较和感受,同时,这样的方式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练习词语的调换,使他们深刻理解了汉字的内涵,收到了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里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通过学习这些文章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字功底,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章赏析能力。
例如,在《绝句》这一首诗里,作者杜甫基于景物的特点来对春色进行描写,画面非常优美,韵律非常和谐,能够让读者读后内心产生喜春的心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的美妙之处,笔者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师:同学们,人们都说《绝句》这一首诗里面词语非常优美,读起来就像画、像歌一样,对其进行品读就好像是在享受。现在同学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看你们读后有没有享受的感觉。
(学生开始默读)
生:我在对这首诗进行默读时,感受到了诗的色彩斑斓,好像进入了一幅画中。
师:你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生:可能是诗里面包含了很多表示颜色的词吧。
师:非常好,大家还有没有读到其他东西呢?都说一下自己的感觉。
生1:我读诗时将眼睛闭上,就好像看到了墨绿色的柳树,柳树枝非常漂亮。
生2:我好像感觉到了黄鹂鸟快乐地在空中展翅高飞。
生3:我好像看到了白鹭在空中自由地飞翔。
师:大家的想象力都非常丰富,而且表达得非常好。接下来同学们再看一下,《绝句》里面包含了怎样的规律?
生1:这一首诗为七字诗,对仗整齐。
生2:在诗里面上下两句同一位置所包含的词均是相对的。比如,前一句的“两个”和后一句的“一行”便是相对的。
师:说得太好了!你们还明白对仗。大家基于前面的理解,看一下诗里面还有没有这样的词。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学生通过品读诗歌对诗歌所包含的美进行了感受,领悟到了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描写人物的课文,这些课文通常都很形象生动,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要让学生深入地品味。
例如,《番茄太阳》这一课文里所描写的主人公非常开朗、勇敢,虽然他双目失明,但是他具有非常乐观的心态,深深地影响了作者,让作者心情从灰暗慢慢变得开朗起来。课文里还包含了很多看似简单但又有玄机的语句,如第一段里“那年,我来到了这座城市,临时租住在一栋灰色的旧楼房里”这一句便为后面的描写埋下了伏笔。
师:大家想一下,课文里面为何有“一栋灰色的旧楼房”这样一句描写呢?
(学生思考,课堂一片沉寂)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下面的内容。(“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
生:哦,我明白了,因为受到了心情和生活的影响,所以她眼中的房子就成了旧的和灰色的了。
师:说得非常好,也可以说除了旧的和灰色的东西进入了他的眼帘,别的美好的事物他都视而不见了。现在,大家再好好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当时还有什么其他原因使得作者情绪变差?
生:她腿变瘸了,因此心情变得灰暗了。
师:通过这些句子,我们能够发现文章里的阿姨是怎样的人呢?
生:她的生活非常艰苦。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不但学习了课文的表面内容,还领悟了课文里面所包含的深层含义,通过课文语言体悟到了鲜活的主人公形象。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关于景物描写的课文,这些课文通常都包含了非常深远的含义,可以让读者读后感受到非常丰富的意境美。所以,教师在对这一类课文进行教学时,要让学生基于文本语言来进行深入性的品读,通过品读来体悟课文所包含的深层意境。
例如,在对《望月》这一课展开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认为描写月色最到位的句子画出来,然后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心得和感受。有的学生说道:月光非常亲切,课文里面在对月光进行描写时使用了“安详”“清辉”这样的词,通过这些词让人感觉月光就像母亲一样。有的学生说道:月光同时具有静态美和动态美,课文里面在对月光进行描写时还使用了“闪烁”“跳动”这样的词语,让人感觉月光就像活的一样。还有的学生说道:月光非常宁静,课文中用了隐隐约约这一词,让人感受到了非常深远的宁静感……由此可知,不同的学生感受到的月光美是不同的,月光呈现出了多元性的美,同时也呈现出了多元性的意境。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笔者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品读,让他们基于不同视角来对月光美进行赏析。如此一来,不但让学生通过品读进行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还让学生体悟到了语言所包含的意境美,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要注重“文本品读”,它不仅是阅读方法,还是阅读习惯。“文本品读”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更好的学习。“文本品读”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却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在简单中有着非常深厚的底蕴,能够让课堂充满活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关注“文本品读”,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