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丹阳市正则小学 冷蓉晖
数学实验是研究数学的方法之一,学生借助实验手段解决数学问题,获得知识的有效建构。数学实验不同于物理、化学等学科实验,数学实验教学应彰显数学学科的性质,即以培养数学思维为核心。指向数学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具有完整而严谨的范式,整个教学范式包含了五大环节,每个环节步步为营,绽放着思维的光芒。笔者以“大树有多高”教学为例,总结出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范式并与大家分享。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是数学实验的发动机,正是问题引发了学生思考,促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需求。“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好的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探究热情。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决定了实验教学的目标方向,设境催问是实验教学的第一步。传统数学课堂中的研究问题一般是由教师直接提出来的,教师简单直白的主体提问,对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和探究的驱动力,有违生本教育的理念,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弱化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在教学“大树有多高”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笔者基于学生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催生学生自主提问。“我们的校园四季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的树木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学们能够围绕树木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笔者边说边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优美的校园风景图。甲同学提问说:“学校最粗的树的树干周长是多少厘米?”乙同学提问道:“学校最高的树高多少米?”……学生们观察后纷纷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笔者及时引导说:“同学们的想法不错,你们觉得其中哪个问题最具挑战性?”丙同学回答道:“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只要直接用皮尺绕着树干量一量就知道答案了。”“我觉得第二个问题有些难度,我们既不能把大树锯倒测量,又不能爬上树梢测量,不那么容易解决。”丁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也点头附和。“今天就让我们来挑战高难度,一起研究大树有多高,同学们敢不敢?”笔者故意挑逗激发学生说,“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就这样,笔者通过情境催问,引燃探究激情,引入实验主题。
数学实验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一共包含了猜测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等步骤。猜测假设和设计方案是实验的基础,是实验操作成功的保障,若这两个环节能充分做到位,可以促使实验操作高效,实验数据精准,实验结论科学。
预则立不预则废。设计方案是对实验操作方法、步骤的构思与设计,是实验前的谋划准备,如同作战计划一般,使实验操作有备无患。数学实验是一个完整的主体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中学生都是主角,学生既是“系铃人”,又是“解铃人”。自主猜测、构思方案是极佳的思维训练过程,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思考的机会,搭建了施展个性的舞台,开放了学生想象的时空,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大树有多高”一课时,在引爆了学生对“学校第一高的大树高度”的探究欲望后,笔者引导学生自由猜想“测量的办法”,学生在排除了“砍倒”与“爬树”的两种可能后,感觉到“直接测量”道路不通,于是有的学生另辟蹊径,做出新的假设:参照附近建筑物的高度,通过比较估计出大树的高度。有的学生联想到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提出间接测量的建议:“阳光下的物体有影子,影子的长度是可以测量的,我们可以通过大树影子的长度推算出大树的高度。”“这个想法有创意,不知大树的高度和影长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笔者边表扬学生的创新思维边引导深入探讨。又有一个学生联想到刚学过的比例知识,突然产生灵感猜测说:“不知道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是否成正比例?”“是啊,如果它们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那么大树高度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笔者趁机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转化,把“求大树的高度”转化为“探究物体高度和影长之间的关系”,“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阳光下物体的高度和影长的关系吧。”笔者此时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讨论构思,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围绕“实验该如何设计?需要哪些材料?有哪些实验步骤?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发表各自看法,展开思维交锋,使实验方案不断趋于完善、科学,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保驾护航。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实验是知行统一的过程,需要学生手脑双挥。实验操作是实验教学的主环节,是实施实验方案、验证猜想的过程,该环节也是学生最为热衷的活动,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快乐自由活动。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光凭学生个人条件或许无法实现,一般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去开展实验操作,在小组成员的密切配合下完成实验任务。例如,在教学“大树有多高”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分组实验,在齐心协力的操作中搜集数据。为了体现科学的严谨性与数学的精确性,确保实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条件下进行,也为了提高实验操作的效果和效率,笔者在实验操作之前合理分组、明确分工:每组9人,其中1人指挥协调,4人分别负责将4根长短不同的竹竿同时垂直于地面,4人分别用卷尺测量并读出竹竿影子的长度,1人记录数据。在笔者精心的安排和细心的指导下,各组实验操作活动完成得非常圆满,学生们做到忙而有序,实验方法科学合理,测量数据准确有效,为实验结论的获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数学结论反映了数和形的规律性,而这些规律均需经过“千锤百炼”,需要研究者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推理,这样才能提炼建构出规律性的结论。实验操作并不代表实验教学的结束,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开展数据分析,用数据来说话,对实验中获取的数据进行剖析,从而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结论。
数据分析是实验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该环节是学生对数据进行观察、比较、计算、推理、归纳等的复杂过程,在理性的思辨中发现本质,总结规律,获取结论。在教学“大树有多高”一课时,当学生实验操作结束之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先让各组自行观察数据,计算大树高度与对应影长的比值,并对各个比值进行比较,小组在讨论中归纳实验结果,发现数学规律。接着组织全班性的展示交流,以增大数据样本,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凸显数学的严密性。在集中展示交流中,学生思考辨析,展开思维碰撞,暴露出深层的思维轨迹,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数学思维的缜密性,助推了对“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是数学实验教学的宗旨,在学生发现建构出规律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将结论应用于生活,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升数学素养。例如,在教学“大树有多高”一课时,在学生归纳概括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的规律后,笔者引导学生应用规律求取学校大树的高度,同时加以拓展,提出“学校教学楼有多高”“学校旗杆的高度是多少”等生活问题让学生去探究,拓展应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巩固,还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让我们在数学实验教学中,以思维培养为导向,奏响实验教学五部曲,为学生设境催问,引燃探究,让学生自主猜测,设计方案,通过合作实验,搜集数据,经历分析思辨,提炼规律,回归生活,在拓展应用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