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爱华
早在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就在《教学社会学》中率先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而在我国,学者一直将关注点放在生态环境教育的研究上,直到2001年左右才有部分目光开始转移到生态式教育的研究上。即便如此,基于现实需要,绝大多数的研究重点还是在生态环境教育上,这对教育界的生态模式运用是个遗憾。因此,本文将对已有的部分文献做出述析,基于校本实践研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实践策略,从而对生态教育的推广和实践应用做出贡献。
学者们对生态教育的概念界定并无太大差异,如田燕在《对话:生态教育视野中的师生关系》中就表明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的教育观,是在克服了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园丁式教育等一系列缺陷和不足后发展出来的新型教育;又如解希静在《生态式教学——一种全新的后现代教学模式》中认为,生态教育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原理和方法来看待、思考、理解、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而毛文凤则将生态教育建立在生态智慧之上,将其理解为灌输式教育和园丁式教育的对立面,是一种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体的教育。
总结这些观点得出,生态教育其实就是用生态学的观点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在逐渐生态化的教育环境中不断实现教育内涵的创新和发展,进而为课堂教学模式找到更适合的发展道路,为师生的相处寻求最佳模式,最终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达到教育的理想状态。
具体到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我们所理解的生态教育就是要在生态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指导下,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来思考学校教育问题;生态教育要充分利用优质的原生态教育资源,在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克服非生态的违背教育规律、反人性的短期行为,营造学校人文生态的教育氛围,赋予师生快乐成长的空间,激励师生充满自信和希望。
(1)和谐整体性。
在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观点中,“天人合一”“人与世界是同一的”等理念都表达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生态教育则也是一个和谐一体的教育整体,它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课堂、德育模式、师生关系等。各构成因素间相辅相成、相生共长,共同组成和谐的生态教育体系。
(2)适度性。
生态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性格、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制定出符合他们特征的学习计划;考虑到教师的现实需要,在教学任务布置与师生共同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对生态教育适度性特征的最好诠释。
(3)交互开放性。
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只有不断吸收、接纳新的理念和方法,保持对外开放,才能增强系统内的生命活力。倘若一直闭门造车,则不能及时接收外界最新的信息,就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教育体系内的研究成果也可应用于其他领域,形成一个循环发展的“生态系统”。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构建生态教育的基础,教育环境既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文化氛围。首先,教室的硬件配置要符合生态教育特色。教室桌椅的排布方式、灯光的亮度是否适宜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校园氛围、校园文化环境更加重要。生态教育下的校园环境应该是绿色的,同时又要充满生活气息。通过雕塑、建筑、壁画等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观念,传递生态教育的理念。为此,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比如让学生独立养护花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尊重自然、爱护生命。
生态教育的主要关注点在生态教学方面,其中包括生态课堂、生态课程、生态管理等。
生态课堂倡导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式教育。生态课堂中师生平等,互相促进。随着时代的变革、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趋向生态化。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法多样化,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各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和发现法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团结能力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活泼生动的生态课堂,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生态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本土化、生活化。黄强在《生态教育:立足现在走向未来的教育》中明确提出:“在基础型课程空间里,对课程内容作本土化处理,能使之更具活力;在拓展型课程空间里,把生态乡土教育资源作为开发重点,能使之增添‘绿色’与‘泥土味’;在研究型课程空间里,把家乡这块生态岛建设热土作为研究对象,能使之多一份责任意识。”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精选生态化内容,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关系。当然,教学内容也必须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这样的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和感悟。当然,教学内容的设置要跟教材有关。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应该成为一个“对话者”。
生态教育承认和鼓励每一个学生所拥有的内在素质的生态系统不尽相同,但它们必须处在一种动态平衡、和谐发展的状态之中。生态的教学目标也应保证学生整体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再只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是怎么来的、怎么应用,这才符合生态教育的主动性、生成性。
课堂的提升、学生的进步,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成长。生态队伍的建设依赖于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科特点精心钻研,打造个性化课堂,形成对话式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自觉更新教育观念、自主转变角色,更多地使用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帮助者、观察者、倾听者、研究者、记录者等词汇来定义自身的角色。
3.生态德育方面。
完善富有“生长”特征的生态德育体系。学校以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为基础,举办生态文化活动;以特色主题为指导,举办德育建设活动。这些活动让教师从中得到更生态的职业发展,让学生享受到更本真的快乐。
生态教育内涵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改进,不变的是让每一位师生都能自信地在这方乐土放飞他们的青春梦想,让每一位师生拥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生态教育就是尊重教育规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绽放属于他们的活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于对以上相关文献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将围绕“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课堂构建、生态课程开发、生态德育实践和生态管理体系”等方面开展研究,力争形成“生态校园文化”,为更多学校的具体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但愿志之所趋,无远弗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