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参与” 静等花开

2019-01-11 21:21蒋七耀谈亚杰
初中生世界 2019年8期
关键词:主动权参与德育

■蒋七耀 谈亚杰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度也在同步提升,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学校比比皆是。然而,教育不是工业化生产,并非规模越大效益越高。如何在办学规模化和管理精致化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怎样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精耕细作”?本期推出的三所学校的管理经验,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创办于1999年,是宜兴市首家股份制民办学校,2010年改制成公办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发展迅速,至2018年9月,有教学班110个,在校学生5600多人,教师460多人。

学校规模扩大的同时,如何提高管理质量,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这最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为学生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以促进其终身发展。为此,宜兴外国语学校在办学的价值追求中,一直把目光投向师生的学校生活品质。提高师生的学校生活品质的核心在于重构校园生活,因为校园生活是学校一切管理工作的重点。“参与式教育”就是在校本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套行动体系,主要包括参与式管理、参与式德育、参与式教学。它是我们管理的抓手,是学校的文化核心。

一、参与式管理

我们始终认为,就一所学校而言,各领域的工作创新首先来自于机制,管理创新也不例外。

因此,在管理文化上,我们推行的是“参与式管理”的组织结构,并以此确立学校各成员间的沟通方式、工作规范以及学校领导成员的权力、职责范围。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参与”具体化到结构的每一个环节,构建简约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提升组织效能。

实践中,我们把“参与”理念落实在管理结构的调整上,通过建立“年级管理委员会”等机构,真正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管理阵地前移。具体到级组的管理组织改革,我们将三级改为二级的扁平化结构,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重心,提高了管理的实效性。随着年级组建设的不断完善,我们及时将每个年级组的各学科备课组功能放大,把教研组的教研科研、管理督查功能全部下移到备课组,让各备课组各自独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科研、教学常规管理督查等。与此同时,我们在学校的教科室设立各科教学教导员,宏观管理全校的学科教学工作,这样又让许多老师有了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的岗位。整个管理过程的展开,改变着管理人员的习惯、技能和理念,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行走方式。“参与式管理”的多向互动性和有效开放性,为教师集体的精神素质提供了一种提升力,对他们潜能的释放提供了一种导向力。

实际上,这样的管理态势彰显的是管理制度的伦理化,因为制度的伦理是深刻的、广泛的和稳定的,它引导和规范着管理者的行为,同时又对教师的权利加以保护。因此,尽管“参与式管理”的效果是逐步出现的,其功能是在制度中实现的,但如果这种机制的执行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必然形成。

“参与式管理”在本质上是一个大题目,个人性和单一性不是它的特点,多样性和多元性才是它存在的状态。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创新举措,它的最终指向维护着学校的发展。

二、参与式德育

我们一贯坚持,立德树人,就要创造与生活共同脉动的经验,这也是学校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为此,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过程中,我们由探究普适性的德育规律,转向通过“参与”实现德育文化的会通与整合。

在总体思路上,我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评价”为核心、为抓手,让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从享有主体地位到拥有主动权,并从拥有主动权到形成德育主流。在我们的解释框架中,“主动权参与”有两层意思:一是“参与”让学生成为德育主动权的拥有者;二是“参与”让德育行动起来。

这牵涉到德育过程的约束与解放。我们清楚,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学生“在场”与否,参与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道德情感的内化、道德意志的磨砺以及道德行为的升华。事实上,要真正把德育过程还给学生,教师就要秉纯粹之心,怀诚挚之意,让学生拥有“最大权利”。我们不能让“参与”只是作为一种形式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要把“参与”作为一种内容来彰显学生的主动权。因此,我们把“参与”作为一种德育对自己的定义,并以此把握学校德育的轨迹。

首先,我们在趋“实”上下功夫,寻求认识与行为的统一。每次德育活动,包括德育课程的学习、集体活动、自主管理活动、参观访问等,我们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包括时间安排、组织形式、参与策略等。其次,我们在趋“活”上动脑筋,寻求渠道的开放。组织活动,放手学生;各类管理,学生参与;评比优秀,学生打分。我们的目的就是在开放的渠道中实践育德。第三,我们在趋“情”上想办法,寻求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学校举行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着力打造学生的精神乐园,确保学生在健康向上的轨道上发展。

总而言之,扶持精神与道德价值的参与式德育,并非是简单的精神与价值的传授,它所意味的是将德行渗入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方面,让德育成为师生倾听与回应社会发展的呼唤,从而不断超越自己的精神旅程。

三、参与式教学

学校殷切企盼的终究是自由创造、积极赋型的教学文化。因此,在教学创新上,我们实现了课程范式的转换,在教学研究上走出狭隘视域,运用“参与”这一主流话语来解读有效教学的无尽意义,自觉地在“参与式教学”中寻找课程与教学智慧。

课程建设的实施,关键要向课堂教学转变。“课堂总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课堂教学如何来体现“参与”?怎样“参与”?我们的操作是:

1.宏观上,学生的参与分课前参与、课中参与、课后参与。课前参与,学生在导学提纲的引领下,预习将要学习的文本,并尝试解决一些问题,并把自己认为的疑惑(问题)列举出来,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后参与,学生完成当下学习内容的巩固、拓展,解决课堂上留下来的新问题。

2.微观上,课堂教学又分三个环节,简称“一二一”。检测展示(时间十分钟左右)、互动生成(时间二十分钟左右)、评估反馈(时间十分钟左右)。

以上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又指向课前参与,通过教师检测、学生展示来强化学生的课前参与,着重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第二环节是课堂的主轴,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新疑问的产生成为本环节的主要任务。第三环节指向课后参与,评估反馈可以让学生课后参与更有方向性、针对性。

3.从参与的层次来看,又有三个维度,即行为的参与、思维的参与、情感的参与。与这三个层次的参与形式相对应的是三种简单却极其强烈的课堂文化要素——对话、智慧、愉悦。

“对话”,打破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霸权”,教师以平等的交流维护学生自我尊严和话语权利,它是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

“智慧”指学生能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建构知识,化知为智。学生批判、质疑与自主探究,它是学生主体与知识客体之间的和谐。

“愉悦”意味着学生能从外在束缚和自我羁绊中彻底解放出来,主动参与课堂,感受乐趣,体验成功,使课堂真正成为令人愉快、心向神往的地方。它是学生紧张的学习与高涨的情绪之间的和谐。

我们认为,“参与”能抓住教学创新的要害,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参与”也是“正确使用理性来寻找真理”的哲学中心;“参与”还是课程范式转换的捷径。因为“参与”,学校的教学创新实现着内在逻辑的系统化。

尊重规律的学校教育,一定能让学生自由呼吸。我们本着对“参与”的持守和践履,寻求着“参与”的表现与存在,让“参与”成为学校教育的本身。因为有了参与和主动权,宜兴外国语学校的全体师生用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引领。

教育的影响是持久的,“参与”的力量是巨大的,发展的道理是最硬的。现在,“参与”已成为学校的教育内核,以此为标志的学校教育新文化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将用自己的能力、魄力和努力,让“参与”成为一种方式、价值和文化,实现价值最大化,用“参与”创造教育的精彩!

猜你喜欢
主动权参与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把握主动权,提高油罐火灾扑救成功率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努力掌握灾难报道舆论引导主动权—— 新华社关于“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报道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