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媛媛 张 艳
幼儿应是课程的主体,幼儿园是幼儿能够自主活动的场所,幼儿园的主题课程也是能够让幼儿自主、主动体验并获得个性成长的重要载体。在此,我以“秋天大探秘”中的几个小片段为例,以“捕捉→把握→推进→迁移→反思”的步骤谈谈主题课程的形成和实施。
教师是生成课程的发起者和幼儿活动的调动者,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包括情感的需要、兴趣的需要、行为发展方面的需要……
案例一:秋天来了
早晨,桐桐手中拿着一片树叶走进了教室:“老师,你看,我拾到一片红色的树叶。”
幼1:这个我知道,是枫叶。枫叶到了秋天就变成红色的了。
幼2:老师,我昨天看到我们院子里枫叶也变红了,马路边有很多落叶。
师:为什么树叶都落了呢?
幼1:因为现在是秋天呀。
师:秋天除了树木落叶,还有什么变化呢?
幼2:天气变冷了,小草变黄了。
幼1:老师,我们可以去幼儿园的院子里看看吗?我想看看我们小(五)班前面的桃树变成什么样了。
师:可以呀,那我们去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幼2:不能去摘树叶,要爱护花草!
师:我们去观察什么呢?
幼1:看看哪些树叶落下来了。
幼2:看看桃子还有没有。
幼3:我想去看看还有没有西瓜虫。
最近几天,天气变化比较大,还刮起了风,飘起了小雨。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雨后大树的叶子都纷纷落下来了,有的地方还铺上了厚厚的一层。在来园的路上,秋天的景色尽收幼儿眼底。因此,我们跟随幼儿的兴趣,将预设活动调整为自由观察活动,和幼儿一起来到幼儿园的院子里去寻找秋天的秘密。
幼儿们都有一双“灵动”的眼睛,他们总会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新鲜的事物:玻璃窗上的雾气、一只小壁虎、一只小蜜蜂、一块石头、一截小树枝都会让他们的眼睛“放光”,更何况季节的转换呢?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要学会观察和了解幼儿,敏锐地捕捉幼儿最近的兴趣点和探究点,多从幼儿的立场去分析、解读幼儿,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以对话的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去了解幼儿所想,去欣赏每一个具有不同个性的幼儿,在和幼儿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中以智慧和情感启迪幼儿,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活动中,教师只注重幼儿发现的乐趣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与幼儿的交流中,多分析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背后所蕴藏的教育价值,确定新的发展目标,使新生成的主题活动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能够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案例二:探寻秋天的秘密
幼儿们在幼儿园的操场上,或两两结伴,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自由地观察着、讲述着。
幼1:老师,你看,这个木桩上有黑黑的东西。
幼2:我知道,这是木耳。
幼3:看,这儿还有白色的东西呢。黑黑的是木耳,这个白色的是什么啊?
幼4:不对,这个不是木耳,这是菌,它是有毒的。木耳能吃,这个不能吃的。
师:你们想知道它们的秘密吗?我们怎么寻找答案呢?
幼1: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
回到教室以后,大家结合视频和图片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了分享。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提出了几个开放性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你还想知道什么?
根据幼儿的发言,我们梳理出几个大多数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红色的小果子是什么?红色的像星星一样的小花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叶子正面是红色的,反面是绿色的?树上黑黑的是什么? 放学后,我在班级微信群里上传了今天幼儿观察过程的照片,发放了《秋天大探秘》调查表,把幼儿们想要了解的几个问题也一一列举出来,请家长配合幼儿采用多种方式寻找答案。
我们发现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发展时机”。教师要善于在与幼儿讲述、讨论等互动的过程中发现和把握这些时机,选择和判断哪些信息与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系,且对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能产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共同梳理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及探索点,并以“自主寻找答案”的方式进行活动的拓展,激发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进行学习和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去促进幼儿的发展。
现在的课程实施正由“传递”“训练”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向“引导”为主的互助教学模式转变。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关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创设宽松的环境,利用身边的资源满足幼儿的表现欲,充分与幼儿互动,从而促使他们在不断探究、发现、吸收、同化新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发展。
案例三:分享、统计秋天的秘密
“秋天新闻发布会开始啦!”幼儿们将自己调查的结果和大家进行分享。
师:你们还想知道秋天有哪些秘密呢?
幼1:我想知道为什么秋天的树叶会变黄。
幼2:我想知道哪些大树在秋天不落叶。
讨论中,我们一起总结了大家的问题,并决定把探索点归纳为种子、植物、动物、生活四个方面。
师:我们怎么去寻找答案呢?
新的探索又开始了。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扮演活动的“推进者”,通过“引一引”“捋一捋”“展一展”等方式,帮助幼儿梳理、扩展、提升经验,让幼儿的各种能力均能获得发展。在寻求更优化的生长主题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帮助幼儿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是否能够延长幼儿学习的过程?是否能够启发幼儿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想出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是否能够针对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有效引导,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些都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要有效地推进活动主题,教师必须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从组织形式、幼儿的话语、引导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各领域的内容应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可见幼儿的学习,不是仅仅学习知识,而是要借助学习的内容,在学习中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案例四:我在秋天里
今天是阴天,天气很冷,温度降到了10 度。
师:今天没有太阳,很冷。你们还想出去玩吗?
幼1:我们可以先跳绳呀,一会儿身体就出汗了。
幼2:在路上我看到环卫工人在扫路上的落叶,他们不怕冷。
幼3:小区里的清洁工每天天不亮就来收垃圾了。
师:他们为什么要起来那么早打扫卫生呢?他们辛苦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幼4:不乱丢垃圾。
来到操场上以后,幼儿们有的跳绳,有的跑步,有的还结伴玩起了“贴烧饼”“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十几分钟后,很多幼儿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你摸摸我的手热不热?”“老师,运动后真舒服。”
常听一些家长抱怨当今的幼儿意志薄弱,吃不得一点苦,遇有不良环境或困难时容易退缩,不知所措,依赖性太强。从此案例中可以看出,相同的兴趣点还蕴涵着情感教育、意志力培养等丰富的资源,关键要看教师如何运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有效地利用了幼儿对“秋天探秘”的兴趣,围绕幼儿出现的行为问题,抓住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引发了幼儿们新的活动,体验生活的艰辛,培养幼儿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这样的师幼互动便于将幼儿的兴趣点进行迁移,并借助真实的场景让幼儿获取新的发展。
活动还在继续。我们会根据幼儿感兴趣的话题继续推进主题活动。在实践中去创设不同的环境,在自我调整中去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指导策略,师幼一起共同尝试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在互动中,教师和幼儿沟通情感、交流知识,从而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总之,生长主题中的“捕捉→把握→推进→迁移→反思”五步骤,旨在将以往“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硬性地安排活动”转变为“教师细心地观察幼儿的生活”,从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兴趣等方面考虑,通过“让幼儿做主”来选择活动内容,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和探索兴趣;旨在将以往“教师只是片面地注重幼儿发现的乐趣”转变为“教师要善于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发现和把握‘发展时机’,在选择、判断、分析和取舍的基础上共同生成有效的活动”;旨在将以往“教师以‘传递’‘训练’为主的单向教学形式”转变为“教师以‘引导’为主的互助教学”;旨在将以往“教师重结果轻过程的角色意识”转变为“要争做一名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这样才能积累、研究有效互动的方法和策略,才能生成更加优化的、适合本班幼儿的主题活动,才能促进教师和幼儿共同健康、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