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丽华
观察力是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能力之一。我园明确了观察的重要性,提出了“真学、真看、真读、真支持、真坚持”的“五真”工作要求。
组织教师学习《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让每一位教师明确观察和了解幼儿是教师最主要的专业能力;组织全园教师赴杭州聆听专家徐志国的《幼儿行为观察和促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讲座;教师人手一本《观察:走进儿童的世界》,从中借鉴优秀的案例,从模仿开始学习观察。
用眼睛和耳朵获取可视、可听的信息,教师每天必须有一定的观察时间,每次锁定观察对象(每天观察3 次,每次3 分钟,每次观察1 名幼儿),将自己观察到的幼儿的外显行为、社会互动、经验建构等,认真地用白描的手法做好观察笔记。
读懂幼儿的需要。用大脑“看到”外显信息的背后,教师读懂幼儿行为的目的,掌握幼儿发展的规律,把握幼儿教育的关键,真正走进幼儿的世界。
比如,在种植园活动前,小班的老师和幼儿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种植活动开始后,幼儿却直奔种植园里面的动物饲养角去看小兔子了,对种植活动丝毫不感兴趣。中班幼儿在户外自主游戏时,有的幼儿发现路上有小蚯蚓,他们都被蚯蚓深深地吸引了,开始研究起蚯蚓来。大班幼儿到菜地里的任务是给土豆除草,但是幼儿却专注于与蚕豆比高低,争论“谁发现的蚕豆苗高”这个问题。针对幼儿的行为,很多小班老师读到的信息是幼儿的常规不好,批评幼儿不遵守规则;中班老师读到了在自主游戏时幼儿没有专注于游戏,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蚯蚓身上;大班老师对没有好好拔草的幼儿进行了批评教育。而我园的小班老师读到了幼儿对小兔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班老师读到了幼儿对蚯蚓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大班老师读到了幼儿开始探索自然测量比较的方法了。教师通过观察读到幼儿的兴趣倾向、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和可能的需要等信息。
支持幼儿的发展。观察幼儿时,教师感受到幼儿意图背后的需要和感受,就真的“读懂”幼儿了,也才能在尊重幼儿的需求的前提下,及时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条件。
例如,小班老师尊重幼儿对饲养区兔子的兴趣及发展水平,结合建构式课程《动物朋友》,形成了“菜地里的兔子”主题活动。老师预设了主题目标,梳理了主题网络图,让幼儿和兔子进行亲密接触,把兔子请到活动室做客。通过主题活动,幼儿充分了解了兔子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各种动作。一次去菜园喂兔子时,幼儿发现兔子在撕咬防护网,于是老师引导幼儿猜想兔子想干什么,鼓励幼儿耐心地观察兔子的一举一动,从咬开个小口子到渐渐地变成一个洞,直到最后兔子从洞里逃了出来。老师还抓拍了兔子逃跑的视频,幼儿们都很惊讶和兴奋,活动中幼儿感受到动物也有向往自由的天性。幼儿用撕纸的方法表现兔子,还用泥塑的方法表现兔子,绘画及手工作品是鲜活的、灵动的、具有生命力的。
教师在实践中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观察力,将观察作为自己日常教育的规定动作,持续坚持不放松,不走过场。我园每周进行具体案例的集体分析,对日常观察到的新鲜事例进行分享,每月开展观察视频记录展示,从而督促教师坚持观察并形成良好习惯。
一年来,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们能够蹲下身子耐心地参与幼儿活动,感受幼儿的喜悦,共享幼儿的乐趣,教师们感悟颇丰。他们明白了观察幼儿不是“守株待兔式”地等待所谓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精彩时刻”。观察的真正目的是能主动地在幼儿的成长中看见并读懂他们正在经历的一切,并由此找到支持、推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依据。
在观察的基础上,每个班都生成了自己的班本小课程,小课程都是来自教师对幼儿日常游戏与生活的观察,因此,它们鲜活而生动。以后我们会继续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搜集幼儿的发展信息,进而了解他们的发展状况、兴趣与需要,将教师的教育观及儿童观从教师的“给予”向幼儿的“需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