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兰红 潘梅琴
园本课程研究和开发的目的是幼儿的发展而非课程本身,因此拓展课程资源和注重课程评价的多元化,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必然趋势。根据《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结合园所实际,我确立了围绕三色主线来建构课程框架的基本思路。
汉留,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是革命根据地。家乡独特的地理环境、宝贵的革命传统教育素材和丰富的课程游戏化资源,是幼儿、教师、家长的精神家园。作为新时期的汉留人,我们有责任用游戏化的方式带领幼儿了解汉留的历史,传承红色文化。我采用的方式有: 一是“找故事”,我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寻找身边的历史故事,通过邀请老前辈来园讲述,让幼儿了解更多家乡的历史文化;二是“看故事”,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出发,为幼儿提供一些乡土文化书籍,让幼儿通过对画面进行观察,自由讲述故事,进一步了解地方文化;三是“讲故事”,开展“流动故事屋”活动,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交换故事,分享故事;四是“演故事”,幼儿根据自己对家乡历史故事的了解,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创设故事情境,同伴合作进行故事表演,以“点”带“面”,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五是“画故事”,以“自由绘画”“主题绘画”“连环画”的形式将故事呈现出来。
幼儿特别崇拜威武的解放军,我以“红色根据地”为主题,让幼儿对解放军有了一定了解。我们投放各种游戏器材和服装道具,通过打靶、投掷、走、跑、跳、攀爬、平衡、匍匐前行等特色游戏项目的体验,培养幼儿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解放军、热爱共产党的情感,让幼儿的活动沐浴在红色的光辉下!
古老的汉留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乡土文化底蕴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名胜古迹有:罗汉寺、龙王庙、马沟闸渡口和保存完好的汉留老街等,其中汉留特有的民俗“三月三庙会”已经被列为高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三月三庙会金色农村嘉年华”的课程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收集关于家乡庙会的资料,如家乡的农具、家乡的美食、家乡的歌谣和家乡的风俗,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适时地将幼儿从课堂中带入社会情境中,让浓郁的家乡特色蕴含在每一个具体的主题活动中。
在“家乡的美丽风景”这一主题活动中,我将引导幼儿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社会化发展的游戏内容,通过开展“赏家乡”“说家乡”“画家乡”等活动让幼儿在说说、讲讲、画画中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将民间童谣、民间游戏、民间手工艺、地方戏曲等独特的资源引入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区域活动中,进行开放式的材料累加,让幼儿在参与收集、扩展游戏内容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取知识与经验,体验家乡丰富的物产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在现实与游戏的相互关联中愉快地成长。我园运用信息技术将风景名胜、邮乡名人、邮乡特产、民歌童谣、劳动号子、民间游戏等资源进行梳理和归类,形成内容科学、管理有序、应用有效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
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让幼儿融入这些自然资源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学习的大课堂。我园园内绿树成荫、鲜花争艳,园外到处是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观,春有金黄的油菜花,夏有满湖的荷叶和莲花,秋有满园的香梨和葡萄,冬有不畏寒冷的青松、麦苗、青竹。如在“绿色的竹子”的游戏活动中,我将主题预设为“竹的搜索”“竹的游戏”和“竹的创想”三块。“竹的搜索”是为幼儿创设学习竹子的氛围,通过引导幼儿搜索园内、园外的竹子,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竹子的生动有趣。“竹的游戏”是通过让幼儿与竹子进行对话和游戏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加深幼儿对竹子的体验。“竹的创想”是引导幼儿创新和自主创造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绿色”教育资源,注重收集乡土自然材料,开展编织、剪纸、竹艺、草艺等美工区域游戏,引领幼儿走进绿色世界,让他们在感受美、发现美的同时,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园本课程是一个不断实践、调整和创新的过程。在主题预设阶段需要有理性的思考,而在主题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不断拓展活动内容,丰富课程建设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