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 颖
课程游戏化建设是当前诸多幼儿园的研究重点。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也不例外,回顾近几年来,本园以游戏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游戏化建设为宗旨,着手进行户外游戏的研究。从幼儿的游戏状态变化来看,我们历经了从“能玩——让每个幼儿能真正玩起来”到“乐玩——让幼儿每天都能快乐地玩”再到现在的“会玩——让幼儿玩得有趣又有意义”这三个步骤。
开展游戏的前提是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游戏资源的丰富与适宜程度直接影响幼儿游戏的效果。这个观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对于游戏资源的开发、运用与研究是我们开展户外游戏建设的起点和重点。
开发游戏资源,是着手进行户外游戏建设的第一步。“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这一教育理念以及“一日活动皆课程”的课程理念,是指导我们开发游戏资源的基础。我们就幼儿园户外环境进行了全面审视,随后明确了要将全园空间进行整体规划,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如班级活动室与走廊、专用室可用于区域学习,户外的操场、种植地及沿围墙一圈的绿化带,可直接利用或按需改造成为户外游戏区。
如何运用游戏资源?我们需要在游戏精神的指引下,对本园一切可用于幼儿游戏的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即户外游戏必须整合、渗透五大领域的活动,实现《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本要求。除了常见的玩沙玩水区,我园还开发了种植区、饲养区、利用自然物、废旧材料进行艺术活动的涂鸦区、利用围墙边的泥地开垦出的泥巴坛和用于大型建构游戏或野战游戏的操场。操场一头搭建了大棚用于表演游戏或存放游戏材料,种植地沿教学楼外墙进行规划,用于采摘后的美食制作等活动,沿围墙一圈内侧道路则成为交通游戏的阵地。这样的游戏规划,囊括、融合了五大领域的各项活动,生活中的吃、行、玩、乐也是一应俱全。这种体验式游戏,使“玩中学”的理想型教育成为现实。
我们将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确定为全园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课题,以户外游戏为课程游戏化建设主阵地,并将“如何让丰富的游戏资源服务于课程游戏化建设,实现最佳教育价值”作为研究重点,大力开发周边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将其引入本园的户外游戏中。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运用资源开展游戏的情况进行了有目的的观察、分析和评价,随后与幼儿共同探讨,一起增添或改进材料,以行动研究的方式,使这些资源逐步成为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与发展的助推器。
户外游戏开展以来,我们挖掘资源、创设环境、收集材料,并有计划地改进和投放,从外部条件上给予了保障。另外,我们多方学习,尝试通过科学安排、观察分析、有效支持,研究幼儿在游戏中可能出现的学习行为,引导他们玩得快乐,并玩得有收获。
户外游戏联合了多方面的物力、人力资源,使五大领域在游戏中的整合与渗透成为可能。然而,从以儿童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如何追随幼儿的兴趣让户外游戏更好地服务于幼儿的生命成长,这是大家心目中一个有高度的门槛。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我们以“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省课程游戏化建设研究成员、省教科院及临近大学教科院的专家、本地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来园现场调研、剖析与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以“走出去”的方式,拓宽视野,博采众长,如走入课程游戏化建设获得省级一等奖的吴江金家坝幼儿园和园本课程有特色的横扇幼儿园,跟班观摩学习,聆听园长们的讲座,研读教师们的研究案例,都能对课程游戏化建设有所体悟和启示。
虞永平教授认为,一整天进入幼儿园都能看见户外有幼儿游戏的身影,这才是开展课程游戏化应有的状态。合理安排游戏活动,需要我们灵活安排时间,合理运用有限的幼儿园资源,满足每个在园幼儿的户外游戏需要。我们设计了户外游戏预约墙,纵向是时间安排,即将一日活动中幼儿生活活动的时间排除在外,上午在点心前和点心后各安排了一次游戏时间,下午的点心后也为游戏时间;横向则是全园十多个户外游戏区域,每个区域在同一时间段可容纳两个班的人数。我们采用预约与登记相结合的方式,每天各班都有一次全班参与和一次分组进行的游戏机会,各班老师和幼儿讨论确定第二天的游戏时间后,在放学前进行预约并做相应的登记,以此保证全园幼儿都有充足的户外游戏时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幼儿游戏中的兴趣点,老师就能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如幼儿在游戏时被桂花香吸引了,于是老师组织全园幼儿去寻找桂花树,在他们争执一些树是不是桂花树的时候,老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然后等树开花了再验证;在他们统计桂花树数量时会重复计数,老师引导他们商量分工合作,用给树贴数字贴的方法重新进行统计;在他们采桂花时,老师引导他们讨论并总结需要用什么工具更有效、怎样才能更安全;在他们采下桂花后,引导他们先调查,然后自由组合,在家长志愿者的帮助下一起制作桂花美食。在以幼儿兴趣为主导的游戏中,老师始终以支持者的身份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自主解决问题,这让幼儿在游戏中既快乐又有收获。
游戏中,大班幼儿租了小车、画板,和中班幼儿一起骑车外出,一路经历了看表演、紫藤架下写生、农庄拔草喂兔子、度假村钓鱼等活动。对照《指南》精神,在与外界的人和物的交流过程中,幼儿的各方面均有所发展。看似较为理想的游戏样态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这样的游戏与我们童年时代自发的缺少教师指导的游戏有什么差异?教师在游戏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课程游戏化建设的精髓究竟是什么?
对于缺少教育理论支撑和课程建设经验的幼儿教师来说,课程游戏化建设是一个责任重大、困难众多、且历时漫长的过程,因此一切研究还只能是试探性的摸索。作为蓝本课程的渗透式领域课程还将是我们课程的主体,但不是照搬照抄,我们可以遵从其中的主题安排,结合本地特色和本班实际,有机地调整其中的活动,且做深、做透其中某项活动。如大班的第一个主题是“中国节”,各班都会在调查了解幼儿的兴趣之后就某个节日开展相应的活动,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在同一个节点开展的游戏活动都不尽相同,如元宵节,有的班级舞龙,有的班级猜灯谜,有的班级是制作彩色元宵,各班幼儿都经历了某个活动的材料准备、尝试制作、品尝体验等全过程,但因各班活动有所不同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样态。
课程要从幼儿中来,回到幼儿中去,并借助课程的推进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对课程游戏化建设的理解与要求。我园教师学习了STEM 教学模式中的学习计划表,并尝试用计划表中的四个问题“今天玩什么?”“在哪儿玩?”“需要什么材料?”“和谁一起玩?”来生发班级微主题。如元旦过后,幼儿来园就被校园里到处覆盖着的白雪吸引了,老师用“今天玩什么?”“外面还在下小雨,在哪里玩雪?”“下小雨时去收集雪需要哪些东西”“你想和谁一起玩?”这四个问题引导并产生了微主题活动“我和雪”。半日活动中幼儿交流协商,寻找工具,尝试踩雪,合作玩雪,它突破了常规意识中的玩雪就是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而是做到了每一步都有幼儿自己的思考与行动,每一步都有幼儿的直接体验与不同收获。这样生成式的半日活动折射出了教师的课程生成意识与建设能力确实值得赞赏。
省教育厅在《关于加强学期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要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幼儿如何学,要从集体教学现场转向幼儿日常游戏现场,要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幼儿游戏中发生的学习,要从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转向研究如何为幼儿游戏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和材料。”以材料为支撑,支持幼儿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是落实游戏精神的基本策略。游戏过程中,我们需要用心观察幼儿的言行举止,了解他们的问题。如玩砖时幼儿问:“砖头这么容易摔碎,它是用什么做的?怎么做的?”给娃娃穿衣时幼儿问:“布都是棉花做的吗?棉花长什么样?”我们将幼儿的问题列为班本主题,想办法为他们提供各种人力、物力资源,让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去探索、了解、寻找答案,于是户外游戏中有的幼儿在和泥做花瓶,有的幼儿在犁地播种搭棚等。这样的户外游戏,使幼儿的问题成为播下的种子,并依靠幼儿的自主探究使之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以此成就了幼儿的好奇心,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走在户外游戏的研究道路上,我们认识到课程游戏化建设是一个方向,一项理想,更是一种行动,我们在领导和专家的关心与指引下,一步一步向前行进着,收获了许许多多幼儿的学习故事,分享了他们的成长快乐,教师们也在成长并快乐着,园本课程也随之逐步变化和丰富了。当然,这样的实践是否符合课程游戏化建设的要求,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