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 衡
通常,我们确定一棵树的树龄是看它的年轮。如果告诉你,有一棵树连年轮都没有了,却还青枝绿叶地活着,你相信吗?
在安徽与江西交界的浙岭,山路弯弯,石梯接天。山口有巨石,上书“徽饶古道”。古驿道下山进入江西婺源界,路旁有一棵古樟卓然而立。这棵古樟在网上被称为“坚强树”,它像一位检阅历史的将军,自宋以来,就这样俯视大千世界,阅尽人间之变。
三年前,我第一次经过这里,一见这树即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类似的古树名木,我见过苏州的“清奇古怪”汉柏,那是雷电的杰作,四棵树撕肝裂肺,东奔西突,两千年了仍顽强地存活;也见过宁夏五百岁的震柳,那是世界级大地震的产物,一百年前,灾难之手从地心伸出,生生将一棵老柳撕为两半,现在仍枝叶繁茂,如一团绿云;但是,还从来没有见过天火从天而降,硬将一棵大树的树心掏空,空得只剩下一个薄壳,像一个工厂里废弃了的铁烟囱。树约三四层楼高,仰头看树梢,云卷云舒,乌啼鸟落。树下有洞,洞内足够宽敞,地上长满了茸茸的绿草,如毡如毯。我小心弯腰进去,仰面平躺在这块不规则的地毯上,透过朝天的洞口,看绿叶婆娑,白云飘过,有一种当年躺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感觉,只差飘过一首牧人的歌。
树者,书也。我想,要读懂一棵树,先得读上几本书,读懂书中的人。我灯下翻书,那一个个有志、有节、有能、有为之士,如那棵坚强树一样,在历史长河的彼岸向我们默默颔首。大名鼎鼎的朱熹祖籍婺源,是个主战派、硬骨头。过去,我只知道他是个哲学家、文化人,写过那首著名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次树下读史,才知道那活水之源即是他正义的胸怀。朱熹到江西星子县任职,正赶上大旱,他组织百姓平安度灾。灾后他向朝廷写了一封长长的汇报,大诉民间疾苦,痛批军政腐败,言辞激烈。他为官有两个特点:一是每到一地先调查研究,“下轿问志”就是从他而来;二是刚正不阿,有那不干净的官员知他要来上任,就先主动辞职。家乡的那棵坚强树啊,民族恨,臣子泪,多少忠魂日夜萦绕在树梢。
当历史的脚步刚刚迈过中国近代史的门槛时,又有一个人出现在树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铁路工程第一人詹天佑。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大胆启用本国人才,并创造性地把工程变学校,一开工即招收练习生,同步教学培养。为测工程最难的八达岭隧道,他攀岩踏雪,餐风饮露。从青龙桥到八达岭地势最陡的一段,他不用通常的“大回环”,而用“人”字形,两个车头,前拉后推,巧妙解决难题。京张铁路的成功,使詹名扬中外。他代表中方在远东铁路会议上与列强唇枪舌剑,为国家争主权。他洁身自好,要求学生和子弟“勿屈己而徇人,勿沽名而钓誉”。
我们平常说读懂一个人不容易,其实要读懂一棵树更难。人难过百岁,树可千年;人才几族几种,树论科、属、种,有万万千;人有衣食保障还生命多舛,而树曝于荒野,山崩地裂,雷劈电闪,却仍然挺直脊梁;人的大脑里只存有一生的记忆,树的年轮里却藏有数朝数代的沧桑。一棵树,树皮上有多少道纹路,就有多少个故事;树枝上有多少张叶片,就有多少首诗篇。你要能读懂一棵古树,就得俯下身子去吻它的根,那根里浸泡着先人的血泪;你要能读懂一棵古树,就得仰起头去看它头上的天,那天空有无言的悲欢。请读懂一棵树吧,这是在考古,在探秘,在复盘历史,在追溯文明,在破解一本自然留给我们的天书,在回望人类自身的成长。
也许别的地方还有类似的古树,但这样身高皮薄巍然而立的坚强树不多,树下又有这么多坚强的人和事的更不多。这是自然的选择,也是人文的表达,我们应该格外地珍惜它。
(选自2019年3月30日《人民日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这是一棵古老的香樟树。它遭遇天火,树心虽被掏空,却依然倔强挺立,枝繁叶茂。作者伫立树下,仰望着它,慢慢读懂了它。他从香樟树的坚强,自然联想到婺源历史上坚贞不屈、奋发有为的人物。那些“有志、有节、有能、有为之士”,就如同这香樟树一样,不屈不挠,积极向上。
读有所思1.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要读懂一棵树并不容易,请说说你从这棵树身上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