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枣阳市王城镇中学 文中菊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与整个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重要修养,是个人综合能力水平的一种具体体现。它着重放大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式是否科学的问题,而并非仅仅观察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一个不仅对初中阶段的学习有重要意义,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有很大影响的重要修养。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革,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案也应该与时俱进,更符合课堂教学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初中的课堂上,一些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大部分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重点都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即使有意引起课堂模式改革,也是在考试效果的压力下进行的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浅表层面的改变。学科的核心素质培养在整个课堂上被边缘化。这种更重视知识传授效果的传统模式既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除此以外,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中,部分中学教师还喜欢采用大量同一题型练习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这种做法不仅会使学生了解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下降,还会在长期的单一习题练习中降低发散思维综合思考的意识,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学是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初中学生在这一时期表现出了良好的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因此对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当前出现的主要矛盾,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动手操作和实践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在动手完成各项数学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完成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例如,在《轴对称》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在解释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之后让学生尝试画出所能想到的轴对称图形,并指出某些图形不属于轴对称的原因,加深学生的认识。此外,还可以逐渐将问题向“什么样的三角形属于轴对称图形”方面引导,进而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内容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图形中进一步抽象出相关三角形的数学学科概念,从而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相应的基础性条件。
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径,提高问题设置的巧妙性和趣味性,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活跃程度,有效调动课堂氛围。例如,在《反比例函数》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设置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相关的反比例关系?”让学生进行思考和举例,并对举例的结果进行分析,构建反比例函数,比如构建关于汽车行驶时间与耗油量的反比例函数。这样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意识,自觉主动地运用有条理、有逻辑的数学法则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达到培育核心素养的目的。
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学生的反馈意见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教学评价作为教师反馈意见的一个具体体现,是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交流的中心环节。学生在进行自我学习和反思的过程中,应该将自身不足的方面与教师给出的改进意见相结合,思考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改进的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例如,在数学测试结束之后,或教师在批改作业之后,应该在不揭示正确答案的前提下,在错题的旁边写下正确的解题思路,给学生一个解决错误的方向,帮助学生产生更好地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测评,例如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错题库,记录自己的错题以及当时做错的原因来直观了解自己的思维进步过程,逐渐形成数学学科素养。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生硬地给学生直接灌输相关的理念,而是应该研究和解决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真正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研究和解决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问题设置、反馈活动等层面转变教学活动的主体,进而实现教学方式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