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岳县城西乡九义校 陈玉蓉
在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在完成基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为手段,改变学生对计算的旧有认识,使学生能够在兴趣的指引下开始注重对自身计算能力的提升。为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创设良好的环境,将口算、笔算、简算结合起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开展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计算的策略和方法,在提升计算速度的同时,提高计算的准确度。那么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非常鲜明的性格色彩,对感兴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驱动力,而对不感兴趣的事则显得很没耐心。以数字和符号为代表的数学计算,由于其自身的抽象性,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使学生能够在相对丰富的教学形式中打开自身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实现计算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一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数学计算融入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如:(出示一头大象比赛图片)瞧,大象参加了什么比赛呀?仔细看这头大象现在运了几堆木头?仔细数一数,每堆有几根?1堆就是(1个十),2堆就是(2个十),这头大象现在运了多少根木头?(20)1头大象运了20根,3头大象一共运来了多少根呢?(出示问题)你会列式吗?有的学生回答道:20+20+20;有的学生回答道:3×20;还有的学生回答道:我是看图上有6堆,每堆10根,就是60根。从答案的正确性来看,三个答案都是正确答案,但是算法却有所不同。教师对回答“3×20”答案的学生进行提问:20×3表示1头大象运了20根,3头大象一共运来了多少根?20×3怎么算?你会算吗?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计算耐心。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数学计算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每一步的开始和结束都有依据和标准可以遵循。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示范正确完整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题、审题、计算、验算的步骤。监督和指导学生在实际解题中的解题步骤,同时以严格的书写规范监督指导学生的书写过程,改变学生以往胡写乱画的缺点,即便是草稿纸上也要清楚书写,以便之后查验,有利于计算准确性的提高。减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频率,减少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向学生强调提升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实现对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
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可知,本课内容可以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掌握正确、规范的笔算过程后,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口算。以具体事例开始教学,如在计算“24×12”时,学生首先要在草稿纸上列出竖式,并将之前学习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用于本题的计算中,使整个计算过程清晰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要在立足教材教学的基础上,教材内不仅涵盖了全面的基础知识,更有相对系统的数学思维。数学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基础能力,数学计算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生对概念、定理的准确理解,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运算规则,才能准确完整地开展数学计算。以教授学生基本的数学概念、定理为契机,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通过举一反三、迁移推理实现对自身数学计算素养的拓展。注重对学生计算算理和计算法则的培养,让学生在面对数学计算题时能够做到灵活应对,简化计算结果,进而获得准确的计算结果。
纵观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有关计算的章节不在少数,教师要能够结合教材内容的设计,合理地安排教学任务。在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的计算知识的学习后,在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定理及概念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将凑十法、破十法、小数点位移、括号法等融入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数学的学科性质,同时关注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面对计算时的耐心。对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规范学生的书写和计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教材为蓝本,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规则的前提下,进一步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从根本上为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全面促进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