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区黄墩中心小学 杜祥玲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计算教学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气象,陶行知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小学生计算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掌握更多的计算方法。那么,计算教学如何做到使学生掌握熟练有效的计算方法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学习研究,我总结出如下几个有效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本是小学生获得计算知识的依据,是教师授课的凭证和媒介,因此,利用好课本教材,使教材发挥出最大作用,是教师要达成的首要教学任务之一。但是,由于空间有限,教材中往往将一些计算原理和计算过程省略,使一些要经过复杂演算和多重推理才能得出的结果变为几步就能计算出的结果,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经常一头雾水,看不懂成为学生自学的最大障碍,也使得自主学习变得毫无效率可言。教材是死的,但是教师和学生是活的,课堂更是活的,教师作为教材知识的传递者和创造者,应该将现有的教学资源(教材)充分整合,根据学生的旧知掌握情况,灵活扩充或者缩减教材内容,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改变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教育,使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使教材活起来,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例题中,教师会直接给学生提供一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则——通分,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找最小公倍数,将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这样单一的例题示范教学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乏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丧失。那么,教师不如换一种例题导入法,先不让学生看课本例题,而是在黑板上出几个同分母分数相加的例题,但是这几个分数都不是最简分数,是可以被约分的,老师先让学生对这几个分数进行约分,再进行计算,学生发现利用现有的知识对约分后的分数是无法进行计算的,因为它们变成了异分母分数。这时再让学生思考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将所有分数的分母变成同一个数字,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通分。这种反推式的教学引导是计算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创新,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计算的正确方法,学生将这样的计算方法化为己有,自然也就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运用起来也更轻松。
教材中课后习题的编排往往是固定的,而且计算题题量大,答案唯一,学生面对如此众多的作业定然会心生怨念,即使学生没有这样的想法,在这样的题海战术中锻炼的也只是学生的耐性,而不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学生一旦适应这样的练习模式,计算思维就会产生定式,面对创新类的计算题,甚至稍微修改一下题目条件的相同类型计算题,就会变得束手无策。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仔细分析这类题目,抓住题目的相同特点,改变出题模式,使课后习题活起来,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使学生在做少量的题目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计算方法。例如在做小数乘法时,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2.3×0.7=?教师可以将其改成“()×0.9=?”这样就把一道固定的数学计算题变成了开放式的题目,学生可以写4.5×0.9=3.75,也可以写0.3×0.9=0.27,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完全打开了,学生在这样的数学计算题中不仅掌握了小数运算的基本法则,还学会了自己出题,掌握了所有类似题目的做题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后习题中选择题目让学生进行训练时,不仅要注重题目的针对性,还要看题目是否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学生是否能在题目中获得最大的效益,即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活教育,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而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笔记,教师出题学生做题……此类便是上课的常态,小学数学教师也以此为规范课,年年如此,没有任何创新。小学数学教师应改变这种腐朽落后的教学观念,结合学生个性特点,推陈出新,主动迎合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设计出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为小学计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此,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上网搜集资料,或者同其他教师探讨新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并且将创新的教学方法科学地运用到实际课堂上,使小学数学计算课堂展现出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计算教学由于其单调性和抽象性使得大多数学生易对其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利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创新发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小学数学计算课堂呈现出新的活力。数学教师应对其给予充分重视并且学会学习和运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打造出真实、高效、轻松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