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中学 何波涛
培养学困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运算能力是提升其数学成绩的必要条件。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学困生的关注力度,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而后选择适当方式培养其运算能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更好地提升其数学学习效率。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器实现了全面普及,其功能也在逐渐增多,新教材中也增加了许多用计算器完成运算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计算器是可以替代传统计算的,数学运算的学习也没那么重要,在运算过程中过度依赖计算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计算器是把“双刃剑”,除了方便了我们的运算外,还消磨了学生的运算学习热情,导致学生的笔算、口算能力低下。而在考试中是不能使用计算器的,或多或少地会出现一些基础运算问题。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加大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力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计算器的实际作用,提升学困生的运算能力。
其次,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普通学生相比,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宽容与爱护。当学困生出现错误后,教师首先要明白犯错误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不应一味地指责学生。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了解学生的典型思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整体思维的错误,帮助学生共同分析错因,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起来。
良好的运算习惯是决定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严格监督学生,要求学生养成以下三个良好的运算习惯:
运算是一件极为严谨的事情,不得有半点错误。真正良好的运算习惯应当是“一看、二思、三运算”。但是大多数学困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在拿到运算题后,没有认真审题,没有了解运算顺序,就直接开始计算,此种计算方式势必会导致运算失误率增加。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根据调查发现,很多学困生在运算过程中都是简单的写几个算式,要么就是口算,甚至有的学生干脆等待别人的运算结果,这都是不良的运算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准备专用的草稿纸,整个草稿过程应当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各个运算步骤之间应当无缝衔接,进而更好地为后续计算提供保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巡视学生的计算过程,督促学生落实上述运算步骤,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初步运算完成并不意味着运算完全结束,在整个运算过程中,学困生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一些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在运算过程中要仔细检查,要求学生对运算过程进行反复检查:首先要检查数字符号是否抄错;其次要检查括号、数字是否漏抄;再次要检查运算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最后要对整个演算过程进行多次检查,帮助学生养成“回头看”的习惯。
学生运算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针对学生实际学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展针对性运算技能训练。
首先,要依据不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控制题量和难度,在保障题量适度的基础上,保障当前难度的层次感。运算能力的提升是螺旋状上升的,在此过程中,一定数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保障当前题量的合理性,如若题量过少,学生技能训练不足,很难形成运算技能;如若题量过多,学生极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情绪,最终效果适得其反。同时,除了要注意题量外,还要注意题质,要保障当前练习难度合理性,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有理数、乘方、开方、科学计数法是初中数学中的基础组成部分,解方程、解不等式、乘法公式的应用、二次根式的运算等是对基础知识的再次演化。大部分学困生都可以做好基础的数学运算,但是在综合运算中错误率极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由简至难的基本原则,预判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选取相应措施。
最后,要让学生背诵一些较为常用的数据知识,编制顺口溜等。比如在“勾股定理”“实数”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运算速度,教师可以让学生背诵1~19的平方以及1~10的立方等多种常用数据。除此之外,作为学生的主导者,教师也要以自身为出发点,自己首先要掌握运算知识,只有如此,在指导过程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在运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为了计算而计算”的教学理念,应当将运算知识与实际生活以及学生情感态度进行有效链接,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提升班级整体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学困生的关注程度,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培养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