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于漪,教文育人

2019-01-11 07:11:16顾之川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立德命题育人

◎ 顾之川

在全国人民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原副会长于漪老师获得“人民教育家”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界的唯一荣耀,全国语文教育同仁无不欣喜万分,奔走相告。于老师是我国语文界的“教改旗帜”“育人师表”,尤其是她的“教文育人,德智融合”语文教育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体现。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就要深入学习于老师的这一语文教育思想。鉴于此,结合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新时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新教材、新高考的改革,我来谈谈学习于老师“教文育人,德智融合”教育思想后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

新时代我国教育正在加速推进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强调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这就必然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促进教育公平以及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

(一)以立德树人为导向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这是古今中外的共同认识。于老师曾在《教书要为育人服务》一文中写道:“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头等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是每位任课教师应精心探讨、研究的课题。”因此她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既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目的。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颁布一系列文件,对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以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等进行部署,无不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根本任务。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

(二)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考试是指挥棒,尤其是高考,不仅直接影响高中教育,甚至影响小学、初中教育。当前涉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新高考方案的稳步推进;二是高考命题;三是考试理念的变化。2014年,新高考方案出台后,上海、浙江率先试点。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等4个省市启动新高考方案。2018年,江苏、河北、重庆、辽宁、福建、湖南、湖北和广东等8个省市实施新高考方案。改革开放后,1985年上海开始自主命题,2002年北京实行自主命题。2003年,我国进一步扩大分省自主命题范围。高考语文试卷最多时有18套,虽然有15个省市自主命题,但大多数省市使用的仍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3套全国卷。从2015年开始,原来实行分省自主命题的省份逐渐回归使用全国卷。2019年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和江苏等5个省市实行自主命题。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省份使用全国卷。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促进教育公平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教育发展还很不均衡,广大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影响着整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提升。要实现“面向人人、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教育发展目标,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为了补齐“短板”,国家出台一系列方针政策,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向少数民族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2006年,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岗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2014年高校招生,要求研究型高校大幅度提高中西部、人口大省以及农村生源的高考录取比例,因为在这以前农村生源比例非常少(不到20%)。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解决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以及城乡教师的交流流动问题。2016年,国务院决定在中西部14个省份各重点支持建设一所高校,目的就是要补齐教育发展的短板。2018年,国家出台《银龄讲学计划》,鼓励已退休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到基层学校任教,同时大力鼓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支援中西部地区教育,等等。这些政策都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补齐短板的重要举措,目的就是逐步解决经济落后地区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这些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语文教育用的是中华民族母语,更要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扎根神州大地。我还记得2002年秋季启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编写时,顾振彪老师和我到上海调研,曾向于老师请教。于老师对我们说:“任何国家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必须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为本民族、本国建设服务的人才。眼光向内,不是排斥国外,而是立足本国,以我为主。我们教孩子学习的是母语,不能完全运用‘芬兰经验’。”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有关教育改革系列文件中,非常强调培养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等等。显然就是要倡导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也符合于老师一贯倡导的“立足本国,以我为主”的语文教育理念。

二、新时代语文教育的特点

新时代语文教育具有新目标、新内容、新要求、新气象、新使命等特点。其中,新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要求是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新气象是语文人的责任担当;新使命是建设中国语文教育强国。语文学科属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学科,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教情和语情,培养学生崇敬母语,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二是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目标,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三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培养联想、想象及创新思维能力,包括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从孔夫子到叶圣陶,我们还有像于漪这样的语文教育大家、名家的深厚理论成果,以及无数语文名师创造的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因此我们是富有的。我们不仅要有文化自信,更要有教育自信、语文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哺育具有中国气质、中国精神和中国思维的新一代中国人,更要在汉语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中,讲好中国语文故事,传播中国语文经验,坚守中国语文立场,建设中国语文教育强国。

三、新教材、新高考的改革

于老师常说:“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语文新教材、新高考正在稳步推进之中,这要求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根据国家教材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从2019年秋季开始,小学、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全国全面使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也在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山东和海南等6个省市进行试用,到2022年全国高中将全部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实行30多年的“一纲多本”局面宣告结束,语文教材重新回到统编时代。这不仅为全面贯彻党在新时代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基础,也为广大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借鉴提供了有利条件。

继新高考方案在上海、浙江成功实验后,第二批实施新高考整体改革试点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将于2020年使用新高考卷,其中北京、天津是自主命题,山东、海南使用全国卷。其他省市的高考试卷也正在向新高考卷逐渐过渡。新高考在改革方向、考试命题、评价机制、高考分数使用、引导教学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理念、新举措值得关注。

在改革方向上,新高考构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其中“一核”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四层”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在考试命题上,以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依据,优化考试内容,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试题的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和探究性。在评价机制上,新高考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克服“唯分数”的顽瘴痼疾。这种改变不是不讲分数,而是不能只讲分数。高校在招生录取时,除了高考分数,还要看考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即实行 “两依据、一参考”,以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为依据,同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不再只是招高考分数高的学生,而是招将来发展潜力更大、更有培养前途的学生,从而实现由“招分”向“招人”转变。在引导教学上,降低试题难度,增加宽度与广度,让考试实现两个“回归”,一是回归课堂;二是回归教材。2019年,语文高考全国卷的文言文全部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文学类阅读考查鲁迅的小说《理水》,要求与课内学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比较。只要在课堂上把教师讲的内容学好,把教材学好,参加考试完全没有问题,没必要再去上校外培训班。要通过考试,让学生有获得感,教师有成就感,家长有满足感。

于老师曾说过:“教师应该拿什么来育人?一是人格魅力,二是学术魅力。”语文教育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像于老师所说的那样:“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文育人,德智融合,明确语文教育的新使命、新要求,把握语文新教材、新高考的改革方向。语文教师应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系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他们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语文关键能力,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立德命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下一站命题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对联(2011年24期)2011-11-20 02: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