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阅读路径,培养思维品质

2019-12-18 06:16:46姚婧媛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假话新装皇帝

◎ 姚婧媛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包含《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发挥想象和联想”写作指导、“文学部落”综合学习以及《西游记》名著导读等教学内容。该单元教学目标见表1。

表1 《皇帝的新装》所在单元教学目标

《皇帝的新装》是其中一篇叙事类文章。以往解读多认为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自欺欺人的丑行,讽刺了他们的虚伪和愚蠢”。然而,笔者在研读该篇时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希望带领学生探索其背后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路径,使其今后读同类文章时能学以致用,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一、基于单元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设计

上海市《初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指南》指出:“单元是依据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围绕主题(话题、问题)和活动等选择学习材料,并进行结构化组织的学习单位。”“单元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学科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在教学目标层级中具有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作用。”

(一)基于单元教学目标,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既是对课程标准中目标与内容的分解细化,又是设计课时目标的依据。我们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应恰当分解细化单元教学目标。表2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安排。

表2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安排

表2显示,该单元课文体裁多元,课时教学目标在落实单元教学目标时也各有侧重。《皇帝的新装》是该单元的核心篇目之一,其课时目标的确立与实施应基于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同时,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材料较多,比较适合落实单元教学目标1和3。

(二)基于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对人性寄寓的讽刺与希望”是《皇帝的新装》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学重难点,我们需要通过教学设计带领学生逐步走进文本深处。

这篇童话改编自西班牙的一则民间故事,而安徒生在对这个故事进行再创造时,最石破天惊之处就是把除了那个小孩子以外的所有成年人都囊括在了他的讽刺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安徒生在这里要批判的不只是皇帝和官员们,而是整个成人社会。从皇帝到官员们、百姓,再到小孩子,丰富的材料安排背后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它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密切相关。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1)师: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老大臣、官员、随员的语句。其他同学听的时候尝试把这些人的表现和皇帝的表现联系起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朗读)

生1:他们的表现惊人相似,就是什么都看不见却都说了假话。

师:很好。但他们为什么都选择说假话呢?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说假话之前,皇帝、老大臣、官员都有一段心理活动。从中可以看出,皇帝和官员们说假话分别为了什么?(屏显相关语句)

生2: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官员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

师:皇帝和官员们选择了说假话,实际上就是选择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作者揭示了他们共有的特点——利己。这是我们读到的第一个层面。

(2)师:文中的百姓既没有权力也没有官职,而他们的做法居然和皇帝、官员们如出一辙。那么,文中的百姓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也说假话呢?

(学生结合文中写百姓的语句品读分析,认为这是一群自私、麻木、盲从、缺乏质疑精神的人。百姓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说了谎。)

1.2肺部基础疾病:老年组中慢性阻塞性肺病者82例(87.3%),肺弥漫性纤维化疾病6例,肺囊肿4例,肺脓肿2例。中青年组特发性气胸42例(80.7%),慢性阻塞性肺病8例,肺囊肿2例。

师:我们把皇帝、官员们、百姓的材料组合起来,他们说假话的背后有什么共同的心理动机?你觉得作者想表达什么?

生:他们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作者要讽刺的不仅是皇帝和官员们。

师:对,在利己思想的主导下,他们对所有无利可图的事视而不见,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质疑精神,放弃了对“真”的坚守。作者把讽刺的矛头指向了作品中的所有成人,无论权贵还是平民,这是人性共有的弱点。这是我们读到的第二个层面。

(3)师:那么面对“新装”说真话到底难不难?作者为什么安排一个小孩子去戳穿谎言呢?

生:说真话对小孩子不难,对成年人难。许多成年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说假话,而小孩子天真无邪,能够坦然地说出真话。小孩子代表了希望,作者对美好纯真的人性存有希望。

师:很好,小孩子身上正承载了作者寄寓的希望——对美好纯真人性的呼唤。这是我们读到的第三个层面。

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三次梳理了材料之间的关系。第一次梳理将皇帝和官员们的材料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发现了他们共有的特点——利己。第二次梳理将百姓的材料和皇帝、官员们的材料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读出了这种利己是人性共有的弱点。第三次梳理将小孩子的材料和成人的材料联系起来,通过材料的对比,帮助学生发掘作者对美好纯真人性的呼唤。学生正是在不断思考材料关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二、通过问题链引导,建立路径意识

“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往往是我们读一篇文章的核心。文本的逐层剖析和推进的过程,正是核心问题的解决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以问题链来带动学生思考,向学生示范阅读过程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个逐层建立材料之间联系、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过程,在《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可外显为以下一组问题链。

(1)(品读皇帝这一人物形象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官员们的表现?把他们和皇帝的表现联系起来看,你读出了什么?皇帝和官员们为什么都选择了说假话?

(2)文中的百姓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也选择了说假话?把百姓和皇帝、官员们的材料组合起来,你读出作者想表达什么?

(3)面对“新装”说真话难不难?作者为什么安排一个小孩子戳穿谎言?

以上这组问题链背后隐含着我们阅读这类作品时的思考路径。

(一)关注材料的叠加

相似材料的重复和叠加在多材料叙事类文章中比较常见。在材料安排上采用叠加的方式,常常会呈现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皇帝的新装》中皇帝的虚伪、自私、怯懦等是人性弱点的第一重揭示;又叠加官员们的虚伪、自私,把两者之间建立联系,我们发现其背后的共同心理动机是利己,这是人性弱点的第二重揭示;再叠加百姓的材料,将其与皇帝、官员们的材料建立联系,读出作者要讽刺的是整个成人世界,这是人性弱点的第三重揭示。当关注到某篇叙事类文章采用叠加的方式安排材料时,我们需要提炼出每个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将其和其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进而将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感受。

(二)关注材料的对比

思考材料的对比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同样是重要抓手。《皇帝的新装》的原型故事(《卢卡诺尔伯爵》中的《事例32》)里并没有这个小孩子的材料,而安徒生却选择在谎言似乎已经变得颠扑不破时,让一个小孩子轻轻戳破了它。这样的写作构思使得这篇童话耐人寻味,它在讽刺了成人人性弱点的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纯真人性的期盼。小孩子的材料与成人材料的对比,使得《皇帝的新装》已远远超越原本故事的意蕴,成为一个崭新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从“骗”字起笔,到“真”字落笔,让人捧腹之余又发人深思。由此可见,关注材料的对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寻文章的主旨。

此外,材料的详略安排和顺序安排等也值得我们关注。作者一般总是根据表达意图对文章中的材料作出相应的详略安排。我们在阅读时有时需要特别关注材料的详略安排,进而梳理出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旨。当多个材料组成一篇文章时,其前后顺序也值得我们细心推敲,尤其当材料的顺序安排出现一些“反常”之处时,往往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密切相关。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强调构建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立足从一篇课文到一类文章的学习。上海市初中语文单元教学也提出了“聚焦读写路径与方法”的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时,如果能用问题链驱动课堂,引导学生经历必要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的整体感,也许会帮助其今后在阅读同类文章时迁移运用。通过问题链引导,建立路径意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三、关注文本特点,提升思维品质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既要立足教师的“教”,也要立足学生的“学”。许多文学作品具有虚构性,学生容易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冷眼看待作品中的人、事、物。基于文本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沉浸文本,理解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皇帝的新装》是一个滑稽而荒诞的童话故事,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课堂初始,当教师问学生:“你们作为读者,第一次听说一件衣服有这样的特点(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喊道:“假的!骗人!”学生自己读童话时,很容易觉得文中的人物可笑、可鄙,觉得这一切断然不可能在自己身上发生。那么,当学生与文本出现明显“隔阂”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一)通过分析人物表现推断行为动机

在阅读文章、讨论人物时,教师需要提醒学生,不要止步于人物的表现(即人物做了什么),而要继续思考人物的行为动机(即人物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行为)。《皇帝的新装》中,成人不仅都纷纷相信了骗子的话,而且还产生了一系列滑稽可笑的表现。然而,我们不应停留在他们说假话这个表现上,而应该进一步思考他们为什么都选择了说假话。只有理解了人物的行为动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有时候这种行为动机会早早出现在故事的内容中,有时候需要我们继续阅读才能弄清楚原因,有时候需要我们自己去推断并找出原因。分析人物表现、推断行为动机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二)通过换位思考理解人物表现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我们阅读文章时可以想象自己处于人物的位置,试着去感受人物的情感,想象自己会如何反应,有时便能重新理解人物和作品。在分析完《皇帝的新装》中人物的表现及动机后,教师再问学生:“如果你也处在那个游行大典的现场,当所有人都声称看见了那件美丽的‘新装’时,你是否会像那个小孩子一样毫不犹豫地大声喊出‘我什么也没看见’?或者像课堂一开始的时候那样坚定地喊出‘骗子在说谎’?”学生有的轻轻摇头,有的陷入了沉思。通过换位思考,学生不再以居高临下的“旁观者”姿态批判文中的人和事,而是开始逐渐寻求自我与文本间的共鸣。

(三)联系现实世界理解虚构与真实

在《皇帝的新装》中,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营造了一个虚构的世界,而我们则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真实。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故事,作者没有明确交代它发生的时间、空间、人名等。这些有意模糊之处恰恰帮助我们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找到了某种契合。不交代这些要素是因为这篇童话不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人群中发生的,而是跨越时空,指向所有人心的。正因为它指向的是普遍人性,才使其具有了深远的意蕴和跨越时空的意义。作者常常在故事中写到现实世界也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发现和反思,并用从中悟出的道理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人生。

“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两条线索,而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沉浸文本、理解作品的路径,帮助学生懂得经典作品中的人和事其实都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在不断追问、换位思考和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应建立单元意识,基于单元教学目标分解课时目标。在设计教学时,不仅要思考如何落实教学目标,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注重引导学生沉浸文本、感悟课文、掌握思考的路径和方法,这有利于学生提升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假话新装皇帝
假话在狂欢
杂文选刊(2023年8期)2023-08-12 16:14:38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新少年(2021年3期)2021-03-28 02:30:27
皇帝怎么吃
紫禁城(2020年4期)2020-05-20 09:01:38
假话种种
杂文选刊(2018年8期)2018-08-09 03:18:56
新年穿新装
父母必读(2018年3期)2018-05-30 12:24:12
古代皇帝的称呼
mothercare:新年将至,快来搭一套美美的新装吧!
风采童装(2016年2期)2016-08-02 09:19:04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开关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