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敏(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懂得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对小学生的德育,加强感恩教育引导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家庭教育常常会过多地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导致学生自我意识、知足意识缺失。德育教师有责任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将感恩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能快乐地成长。
德育就是结合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等内容的学生品德教育项目,其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由于德育对学生个人的品德、个性、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且社会对人才的评判多半是结合学生综合素养的,因此这对于小学教师德育工作的开展来说是一个新的机遇。素质教育的发展阶段,教师开始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情感观念的培养。根据有关部门的工作指导意见,小学教师有义务将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积极地将感恩教育带入其中。
部分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学生对生命以及死亡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学生只有做到敬畏生命并尊重生命,才能在健康向上的观念引导之下,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作为德育的重要环节,教师有义务让学生从感恩父母给予自己生命开始,让学生领悟生命的真谛,并在互敬互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让学生懂得感恩他人与奉献社会是十分必要的。人只有具备感恩与回报、付出的心理,才能对个人的生活以及人际关系负责。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小事做起,理解父母培养自己的艰辛,家人对自己健康成长、奋斗进步的期望,切实提升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作为道德范畴的内容,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责任意识养成需要紧密联系道德品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感恩教育与责任意识养成紧密地联系起来。
感恩教育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指导学生的行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存在很多方向性的误区。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容易导致学生的抗击打能力下降。如果学生在幼年时期只接受正面的教育与引导,那么未来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因为无法面对一些极端的行为,会直接影响个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感恩教育能提升学生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来之不易,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感恩教育中加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指导十分关键。造成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有很多。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育引导方式,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教师要善于营造充满感恩的教学氛围,能够将感恩的理念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教案编写期间,可以将一些感恩故事融入其中,使学生对感恩能有一个最基础的认识,从而为感恩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引导学生在校园或班级范围内开展主题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小规模的德育问题交流与讨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其家庭背景、个人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从理论层面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端正自己的言行。教师在学生已有的情感基础之上,可以通过深度开展“施恩”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贫困山区捐赠,还是养老院爱心活动,教师都可以建立计划方案来落实德育目标。
在小学德育中渗透感恩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对感恩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健全个人人格、提升思想品质。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需要加强教学研究与实践论证,充分发挥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