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林安 向守万(重庆开州区赵家街道第二中心小学)
基础教育重心在农村的村校教育。探索村校内涵发展是促进教育均衡的关键所在。从保障机制入手,结合学校实际,充分运用外部条件和挖掘学校内部资源,探索村校发展的路径,有效推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为了加强村校管理,落实分校校长负责制,中心校下放各分校的人权、事权,给分校校长定规程、压担子;充分发挥村校主任教师的积极性,解决内部管理薄弱。一是挑选正直无私,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组织和管理能力,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村校主任教师。二是待遇上保证。每期根据班次多少和治校的好坏给予一定的补足;把村校主任教师视为学校中层干部,定期参加学校各项会议,参与制定各项政策措施,规划村校的发展。三是减轻工作负担和思想压力。主要减轻主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让主任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村校内部管理;减轻思想压力,鼓励村校主任教师大胆主动地开展工作。四是加强村校主任教师培训。培训应着重从业务和管理能力两方面进行。
学校对村校的管理,采用行政领导定人定标,分阶段进行,实行目标分级管理。一期一个目标,落实到人头,纳入学校领导政绩考核内容。学校领导联系村校,不是挂牌,而是兼课、指导、督导、巡查、协调工作。一是经常深入村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出规划,搞好村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内部常规管理;二是经常深入教师,听取教师意见,了解教师疾苦,帮助教师解决具体问题,密切关系;三是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指导教学,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帮助;四是经常深入学生,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文明习惯情况等,帮助教师实施因材施教。
一是高效合理使用项目经费。教委安排给学区分校的专项资金,在民主决策的基础上,特别安排了各分校的教师代表全程参与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做到每个项目精心规划、每笔资金高效使用,力争用有限的钱办较多的事。二是合理使用公用经费。分校使用公用经费,学校的指导思想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舍得投入。没有拘泥于县教委的底线标准。把分校需要改善和添置的基本设备、设施梳理归纳成七大类(广播网络系统、办公桌椅及办公电脑、学生课桌凳、班班通、师生饮水、基本实验器材、教师寝室家具设备),由学区统筹安排,用公用经费统筹开支,对各分校有计划地实施标准化建设,按“标准”一个学期解决好一所分校的问题。三是文化打造统筹安排。校园文化建设是村校管理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校制宜、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力争做一所学校就做好一所学校,各分校主题校园文化的积淀和打造也正在逐步到位。
一是优先保障村校教师编制,确保各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坚持按照1∶1.5的标准配备了各个分校的教师职数。就缺教师的村校采取支教方式解决。二是灵活走教、拉通排课,解决教师数量不足、学科不配套的问题。运用了现行评职、考调中关于“村校工作经历”的认定政策。每学年、中心校都要向各分校安排3~5名“轮岗走教”教师。以音、体、美教师为主,适当安排语、数学科教师轮岗走教。走教人员在分校任教学科与其专业对口,周课时为6~8节。对分校中新就业的大学生,适当安排到中心校走教,主要兼任紧缺的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学,其周课时与中心校外派走教者对等。
为了让村校教师派得出、留得住、有想头、有盼头,学校建立了四项保障机制。一是人事调配。建立了分校和中心校之间的有序轮岗、交流机制。在村校工作满两年,业绩优秀者,每年依次调入中心校工作。中心校教师连续两年业绩低劣、或没有村校工作经历的中青年教师,依次轮岗到村校工作。现在,学区内教师的安排和调动、中心校与村小间教师的进出,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每年新分配到学区的教师(除音、体、美而外)都会按“规矩”到分校历练,所有教职工调动都无需托人情、找关系,完全凭业绩说话。二是评聘保底。每年度的评优评先、评职晋级指标,按比例向村校教师保底投放,凡是有两个及以上的职称及评优指标,学区至少会向分校保底投放1个。三是培训保障。在校本研修、外派学习、课改教研三个方面对分校都实行同步管理。组织村校教师定期参加中心校的周前会、教研活动和学习培训,学区骨干教师与村校教师实行帮扶对接,“新竹工程”和“一帮一结对”两项工作都做到了全覆盖。四是特别关爱。一直坚持落实了分校教师的交通、生活补贴。
为了实现“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对等”的目标,专题研究和摸排了分校的现状和症结,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两项考核制度。一是薄弱学科专项治理制度。设立“教育品质提升专项奖”,对各分校的薄弱班级、薄弱学科,采取定目标、定期限、定奖惩的办法,责成任课教师限期治理提高。这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所有班级的薄弱学科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二是校区同一、责任捆绑的常规管理制度。对村校的常规管理考评工作,按照“周清”“月结”“期末综合考评”的办法,全学区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由分管校长、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每周组织检查,每月进行考核公示,期末综考评兑现。各分校综合考评的结果与分校校长的年度考核和绩效考核捆绑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