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平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高级中学
受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高中历史教学在生源素质、多媒体教学等方面不甚理想。随着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生成性资源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所以,教师应在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做出变革,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求。农村中学有着浓厚的人文生活气息,地域资源丰富。另外,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使学生充分理解课堂主人翁的意义,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受原有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影响,有些教师只按照教材上内容进行教学,这种教育理念已无法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实施新课程,教师需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例如,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教材涉及范围极广。由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出,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到国共合作,共同抵御外寇,再到国共内战,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教材章节线索清晰,但是各个章节之间没有直接关联。在党史思想领导下,教师可对教材进行大胆整合,将其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重新设计一个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的?
新课改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教学压力。所以,教师需充分了解新课改的背景及理念,并以此为基点,通过教材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只有创新教学内容及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他们潜在的逻辑思维和探究意识。
课堂教学是由学生的即时反馈,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再设计,让学生根据某一特定话题进行自由讨论,充分发表自身的看法并进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全程指导,学生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教师为深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可选取具有较强意义的史事进行辅助教学。可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播放抗日纪录片,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目的、结果与后续影响等,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可让学生扮演两种角色:影评家和导演,在自由讨论后,深化历史事件的教育意义。
教师在开发与运用生成性教育资源时,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清楚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价值取向,意识到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为基点进行探索。
教材是基本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具有极强的客观性、公正性,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载体。另一方面,具有极强的开放性,教师将自身的知识体系、经验与问题等生成性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须尽力将一些历史典故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此强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生成性教育资源是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等交流互动所产生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与教材的交流互动是指,教师研究教材内容时,产生的一些困惑及教学灵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交流互动是指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会产生问题与领悟,进而形成辩证思维。教师需运用自身智慧,善于把握时机,适时激发、捕捉和运用生成性教育资源。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逻辑是“多项互动、动态生成”。教育的最大魅力也体现在预设性和偶发性方面,教学预设与偶发生成既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关系,也相互统一。教学预设体现在教师制订教学计划时的针对性和局限性,教学偶发生成则体现为课堂教学中的突发性与开放性。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时,这二者之间需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以提升教学实效性。生成对预设起到丰富、拓展与调节的作用,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和优化。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应有一双善于发掘隐性教育资源的慧眼,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运用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在动态教学中,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调整,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深入和高效,推动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