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黎
摘要:大学语文不仅对健全大学生人格、提高大学生素质有重要作用,同时它还是一门文学鉴赏和人文精神的建构课,作为讲授大学语文课的教师应该学会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创设情景教学,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在古今中外文学精品的学习鉴赏中,提高大学生的文学和文化修养,以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语文;情境创设;艺术活力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等方面,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大学语文选材广泛,内容贯通古今中外,作为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要能用独特的眼光,把精选出的那些充满艺术魅力的文章,让大学生通过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在大学里,学生已经没有高考压力,大学语文教师对课堂的可控性很强,这为创新性教授大学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笔者在教授大学语文的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对大学语文课进行创新性的教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新大学语文课堂是让大学语文充满生命艺术活力的源泉之一
大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但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开始,而且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改造和扩展知识,大学语文教学课堂是强调教和学相互能动的过程,大学语文教师不但要创设一种让学生有求知欲望的课堂情景,还要精心创设各种让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闪耀。美国卡耐基教学委员会也指出,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情境。如果教师墨守成规,没有创新能力,不能创新语文教学课堂,就不能让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有创新思维的灵光呈现,更培养不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大学教师是大学语文教学艺术创造的主要承担者和践行者,要实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创新,笔者认为应该做到:1.教师一定要有很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能创造性地处理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的创造性地运用合适合理的教学方法,要积极创设情境点燃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同时拓展大学语文活动的空间,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创设各种各样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在大学语文课堂中要创造性地开发文学作品中潜在的艺术和魅力,能及时调整和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我们的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探索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学习知识不再是带有功利性,而是一种高尚品德的兑现和人文素养的获得;3.教师在教授大学语文中不应扮演发号施令的权威者,要与学生结成平等的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到文学作品的学习研究和讨论中,与学生共同探究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4.大学语文教师不但要用心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教师要利用自身渊博的知识调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解读文学作品,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和差异性;5.教师要营造开放、民主、自由、活泼的课堂艺术氛围,让学生轻松地听讲、主动发言、积极讨论,真正享受文学作品带来的语言魅力、精神愉悦、人格熏陶和教育启迪。大学语文教师具备创新性教学艺术的同时,还应体现知识性和人文性的融合。既不能脱离文学作品,乱加以联系,高谈阔论,又不能单纯来学习文学作品,因为纯语文知识性的学习,如果过于专业化,过于求深度,学生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过于浅显,泛泛而谈,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发挥本专业特长之外,要力求观点多元、内容多样,超越本专业的狭隘视野,把具有广阔的人文性和艺术性的文章放在第一位,同时联系现实,让大学语文散发出文学和艺术的魅力。
二、如何创新大学语文课堂是让大学语文充满生命艺术活力的源泉之二
(一)真实意境的创设。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大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真实情境,要能带给大学生视角和听觉上的艺术冲击。比如:笔者在讲授《雨巷》这篇文章时,我用事先制作的课件展示给学生,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一条幽深曲折的小巷图,加之画面中配乐诗朗诵的三維立体感,使学生仿佛体验到了那种郁闷、彷徨、哀怨和永远走不到头的忧思情感。再如我在讲授《春江花月夜》这篇优美的文章时,我播放了早已准备好的视频,画面中繁星点点,月光像瀑布一样洒向大地,映照出江边的繁花似锦,江面上波光粼粼,悠悠的江面上自然泛出了寂寥和淡淡的忧思,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萌动感,领会诗情,回味画意,美感和哀思油然而生。
(二)故事情境的创设。文学作品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有充实的内容,大学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以故事的方式呈现给大学生。故事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设置故事的悬念,通过影像资料播放出来,把学生的视觉感官调动起来,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构建。如笔者在教授《逍遥游》、《诫兄子书》时,我就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资源,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情境片段,创设一个个故事情境,让学生看完一个故事又进入对下一个故事的期待中。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没有问题学生就无所事事,大脑就会处于懒庸状态,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教授知识要设计问题障碍,让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艺术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大学生的兴趣和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培养大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分析感知中不断地被“感化”和“适应”,构成了对问题思考更上一层楼的新的认知构建中。如我在教授《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时,我设计的问题情境是:同学们通读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理解冯谖的思想意识?你认为冯谖这个人怎样?为什么文章的前面总是把他写得吊儿郎当?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文章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这样的大学语文教学情境中,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四)解读角色情境的创设。大学语文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创设参与情境。体验才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人物角色,在我的大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参与讨论、思考、回答问题、表演角色是常事,有些文学作品我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诵并进行表演,经常组织学生排练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入理解角色,感受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成为作品和课堂的主人,教师对学生恰到好处的角色表演适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对不到位或理解有出入的表演也要恰当点拨,甚至教师也配合学生进入到一些角色的表演中,这种师生互动实在是其乐融融。
以上所述大学语文课堂创新艺术的方法,是经过笔者在教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的实践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所创造出的课堂艺术经验,我认为这些方法的总特点就是改变了传统大学课堂教学模式:老师讲,大学生被动听的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应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为主,教师仅仅是一个“导演”,学生应该是“演员”,只有课堂的时时创新才能实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几十年的经验总结,打造出大学语文课堂创新的艺术活力,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我看到学生在阅读鉴赏、文学分析、人格健全和文学修养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探索,以期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强、人文素养高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蒋永文,余建中,王兴中,郑丹萍主编.大学语文[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7.
[2]严运桂,龙厚雄.《大学语文》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3).
[3]徐同林主编.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4]张岂之.大学教师与人文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0(1).
[5]罗毅.《高校语文课与传统文化的弘扬》载《海峡两岸中国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