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小说阅读中考查“作用”的试题屡见不鲜,下面笔者将结合2015年至2018年的高考真题,将此题的考查角度及解答思路加以归纳总结,以期有助于2019年高考考生备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有时起到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有时则起到映射或暗示主旨的作用。解答时,首先看其在文中的位置。若在文章的开篇,其作用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烘托氛围、奠定基调、展开情节等;若在文章的中间,则多是烘托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或为情节的发展起到推动、铺垫等作用;若在文章的结尾,其作用常是烘托氛围、深化作品主题等。其次抓环境描写的特点,考虑其与人物、情节、主旨的关系。
2018年江苏卷(凌叔华《小哥儿俩》)第14题: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解答环境作用类题目,一般要考虑环境与人物、情节、主旨等的关系。本题题干限定了分析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降低了难度。首先锁定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位置——在文章的中间,则一方面要考虑其对故事的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分析该段中描写环境物象及其特征的词:草、露珠儿、麻雀、丁香、阳光、白粉墙,一切都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这样的景物既烘托了氛围,又为后文人物兴趣转移与情绪变化做了铺垫,也为下文发现小猫埋下了伏笔。
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做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小说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主题。近几年,高考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作用均有考查。若考查主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解题思路有三点:①人物对情节的作用。情节可以塑造、影响人物,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情节的发展。②人物对主题的作用。小说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的,这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用意。③人物对社会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就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即其产生的影响或作用,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是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
2015年浙江卷(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第15题: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解答此题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捡烂纸的老头”的人物形象特点及性格特征是什么?作者对“捡烂纸的老头”的情感倾向是什么?“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社会现实意义?通过阅读可知,“捡烂纸的老头”在浓厚的市井氛围中出场,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衰老、丑陋、邋遢、怪异的“捡烂纸的老头”形象。人们看不起他、鄙视他,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向人叫阵,最后留下一笔钱悄无声息地死去。“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答案是什么无关紧要,但至少能说明“捡烂纸的老头”也有自己的打算,有自己的梦想和世界。作者对这一小人物的死是同情的。用“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这一疑问,来引导人们关注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表现了人文关怀。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解答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解题思路有四点:①牵线搭桥,推动情节。次要人物,把情节串联在一起,将看似没有直接关联的情节完美融合,起到线索的作用。②侧面衬托,突出主要人物。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会因为次要人物的衬托变得更加鲜明。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丰富多彩,凸显主要人物形象,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清晰。③揭示主题,增添作品魅力。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也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次要人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故事情节营造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2016年全国卷Ⅲ(贾平凹《玻璃》)第11题(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首先,牵线搭桥,推动情节。“我”给王有福捎钱约好见面却未成,此后的见面中,“我”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在“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等一系列情节中,“我”都是见证者、参与者,可见“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从情节上起到了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而且小说故事由“我”讲述,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其次,侧面烘托,个性鲜明。“我”见证了王有福的胆小怕事,见证了他的谦卑,“我”好心的提议衬托了他的善良。最后,揭示主题,增添魅力。通过“我”探讨玻璃墙伤人事件,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增添了文章的魅力,加强了矛盾、困惑与冲突,所以文章通过“我”更好地揭示了主旨。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的作用就是情节的作用。高考主要考查主要情节、典型细节的作用。主要情节的作用:①结构上的作用,这要看其在文中的位置。在开篇有交代故事的起因、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引起读者的兴趣等作用;在篇中则对故事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还有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等作用;在结尾有照应前文、卒章揭秘等作用。②内容上的作用,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起交代或突出环境的作用。解答时一定要通读全文,确定位置,找出文中对应的内容(环境、人物、主题等),确定角度,思考该情节的作用。
2017年山东卷(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第19题: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位置。题干已经很明确是“开篇”。第二步:确定角度,找出对应内容。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先概括内容,然后再根据内容思考其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大角度分析。1.从内容上看。①对读者的作用。激烈的冲突,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②对人物的刻画。“我”与特吉的冲突引出了“我”的身世、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而在冲突过程中,也突出了“我”倔强和好强的形象特点。2.从结构上看,小说的开篇一般具有引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细节虽说是情节中的微小环节,但对于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发展、主题的凸显都有一定的影响。解答细节的作用,主要考虑“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结构上往往是情节的衔接、呼应或过渡,体现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等。内容上要看对主题或人物的作用。在解答对人物塑造的作用时,要弄清楚该细节是属于哪种(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对人物塑造和主题产生影响。另外,还要注意反复出现的细节,由于语境的差异,同样的细节,其作用也会有所变化。
2016年江苏卷(沈从文《会明》)第15题: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小说中有三处写到“插军旗”,分别在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可见这个细节贯串全文,使小说结构完整。再从内容上看,前两处写“插军旗”,会明充满了自豪感,而最后一处写“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此时,会明因“一个鸡的家庭”感到幸福,可见他对“插军旗”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者通过对比表现的是会明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个细节贯串全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有:①对塑造人物的作用。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特点。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做了映衬。②对情节安排的作用。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象反复出现,串联起相关情节,成为全文的线索,使结构更加严谨。③对环境的作用。一是指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二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刻画作用。④对主题的作用。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2017年江苏卷(杜鲁门·卡波特《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第15题: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题干要求分析“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难度,考生只考虑其与人物的关系即可。另外,抓住关键词“映衬”进行分析。小说写奎尼躲过了很多灾难,某种程度上暗示了“我的朋友”的命运多舛;给奎尼核桃肉吃,表现了“我的朋友”的善良和对奎尼的关爱;奎尼在地上打滚,而“我的朋友”非常高兴,描写出了她的心情;后文的奎尼该睡了,但它还不走,也显示了“我”和朋友内心的兴奋;最后叙述“我”离开后,“她还待在那里”,只有奎尼与“我的朋友”做伴,直到奎尼离世,表现了她的孤独。
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小狗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
向北方
舒 婷
一朵初夏的蔷薇
划过波浪的琴弦
向不可及的水平远航
乌云像癣一样
布满天空的颜面
鸥群
却为她铺开洁白的翅膀
去吧
我愿望的小太阳
如果你沉没了
就睡在大海的胸膛
在水母银色的帐顶
永远有绿色的波涛喧响
让我也漂去吧
让阳光熨贴的风
把我轻轻吹送
顺着温暖的海流
漂向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