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时,有时需要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先把文章内容放在一边,单从题目本身去分析,看看可能会有哪些答案,再回到文本,看看文本中具体涉及哪一个点或哪几个点,最后组织答案。我们把这种思维方式叫作思维的“走出去,引进来”。
为什么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阅读文本本身比较难理解,在理解层面就已经给学生设置了某些障碍,使得学生“不易思维”;第二,如果从正向的思维角度解答题目,即按照从题目到答案的思维方式考虑,由于整个文本的信息量过大,使得学生“不会思维”;第三,有些答案到底是不是答案,学生拿捏不准,使得学生“不敢思维”。基于这三点,学生在解答此类题型的时候往往不知该从何下手,因此得分不高。
基于此,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先跳出文本,从问题的本身出发思考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答题方向或答题要点,然后再将这些答题方向或答题要点带回文本中,看看具体涉及哪些点,再重新组织答案,也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下面笔者以2016年到2018年这三年的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例1.2016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会明》:
题目: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
如果对这道题做单纯的正向思考,学生恐怕难以将答案答全。这时不妨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思维策略,换一种思维,换一种问法,先“走出去”。比如:小明为什么逢人就问试卷什么时候批好?小明这样问,就表明对这份试卷充满了期待,应该是答得非常不错的。那么再采用“引进来”的思维,把得到的这种“答案”带回文章,结合文章的表述“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就比较好理解了,“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这一点就可以答出来了。
例2.2017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从脸谱说起》
题目:请结合文章,阐述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
解答这道题目时,也需要运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思维。先抛开文本,“走出去”,思考“有规律的自由”可能有哪些意义?①强调的是“有规律”,即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范式;②“自由”,强调了不受约束、不受制约;③“有规律的自由”,强调自由不是没有边界、没有限制的,恰恰相反,自由是受到一定规律的制约的。再把这种思维结果“引进来”,就会发现“有规律”对应文章中:“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菜谱给人一个规范……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自由”对应的则是:“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有规律的自由”对应的是:“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基于此,就可以得出答案了。答案如下: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还要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例3.2018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小哥儿俩》
题目: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思考:先“走出去”,抛开文本,仅提取题干中的“家庭环境”这四个字,想想“家庭环境”可能涉及哪些方面,或者说哪些方面可以称之为“家庭环境”。如果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这道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在生活中我们谈到“家庭环境”,首先就是谈家庭的经济条件如何,是贫穷还是富有?毕竟经济是基础,衣食住行哪样都离不开经济,这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庭中,哪些又能算作“上层建筑”?①文化方面。这个家庭的文化氛围如何,是尊重知识的氛围还是看不起读书的氛围,是耕读传家的氛围还是世代经商的氛围,等等。②家庭的人际关系方面。是关系和睦还是关系紧张。有了这些“走出去”的思维做基础,接下来再“引进来”,看看这些点在文章中有没有体现。文章中提到“厨子”“后院”可以看出小哥儿俩的家庭经济状况良好;通过“书房”“听戏”“学校”可以看出小哥儿俩的家庭文化氛围浓厚;通过文章中体现出的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特点可以看出家庭人际关系和谐。
采用这种思维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走得出去”。“走得出去”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联想能力。面对一个命题,要能够利用生活中的经验迅速地扩展出有效的点。比如《会明》中的那道题,要能够根据已有的提问,改写出类似的提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改写、仿写能力。《小哥儿俩》中考查“家庭环境”也需要学生能够发散出“经济方面”“文化方面”以及“人际关系方面”这样几个层面。基于此,需要广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做有心人,学会“发散思维”,将一个抽象的事物向多方面展开思考,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定向联想思维能力。“走得出去”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切分方法。像“有规律的自由”就可以切分为“有规律”“自由”以及“有规律的自由”三个方面,再发散思维。
2.“走得正确”。“走得出去”往往较容易,但要注意是否“走得正确”。有的学生“走得不正确”。比如《小哥俩儿》中的“家庭环境”,有的学生把它理解为“社会环境”“时代环境”,从这个角度“走出去”,只会离标准答案“越走越远”,比如由“家庭环境”联想出“整洁干净”。虽属正确,但“走得太远”,“走得太远”是精力上的浪费,更是时间上的浪费。因为从极端意义上讲,每种联想发散都有N种可能。因此,“走出去”还要求学生不能“走得太远”“无边无际”,应该注意根据情景“走得适度”“走得精准”。
3.“引得回来”。学生的思维“走出去”后,还得能够“引得回来”,即能够根据发散出去的点,再进行精准的聚拢归纳。学生“走出去”后,往往会得到“一大批”答案,这些答案有些肯定是无效答案,这个时候就需要再次返回文本,看看具体涉及哪些方面。“引得回来”要求学生能够找到“思维拓展成果”与文本的对应处。比如《小哥儿俩》中的“家庭环境”,“思维拓展成果”可以想到“经济”“文化”和“人际关系”,返回文本寻找对应处。在“引得回来”这一环节,重点要做的就是联系文本,仔细阅读,找出“对应点”。这样才能让“走出去”的成果落到实处,并最终生成答案。
通过对2016年到2018年近三年的江苏卷现代文阅读的整合分析,可以发现,最近三年每一年的江苏高考题都会出现对这种思维的考查,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走出去,引进来”这种思维说到底是一种迁移思维,涉及思维的发散与聚焦。这种思维可以使学生不受或少受原文的约束与限制,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纯净、更集中,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打开思路,从而更容易切中答案。但是,这种思维却常常得不到锻炼,以致广大学生都将其“慢慢忽略”。笔者在此呼吁广大一线教师加强对这方面的训练。因为,看得出来,这也是高考的一个“必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