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高考全国卷Ⅰ谈文言文翻译复习的重点

2019-01-10 18:45福建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实词现代汉语谓语

福建

习惯用白话文交流的高中生,对文言文有先天恐惧症,这也干扰着整个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有人认为文言文教学这块圣土总有一种“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许多老师反映,很多学生对文言文一窍不通或者只是一知半解。而文言文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读懂文意,解答文言文翻译需要学生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还有一些特殊句式等方面有一定积累。但大多数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相当薄弱,自然而然,这个知识点的得分率也就偏低。

文言文翻译赋分10分,占的分值比重还是不小的,在高考复习备考时,不仅需要多练精练,还需要有针对性地练,即抓住文言文翻译题的特点、紧扣重点。

一、根据已有积累,疏通关键位置实词的翻译,指导学生做到“词达”。这是文言文复习的一个着重点。

重新审视近三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发现万变不离其宗。根据文言文翻译题的特点,在复习的过程中,需要多次强调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即“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也需要强调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即“留、删、补、换、调、变”。此外,还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先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特别是关键位置的翻译,然后进行翻译这一解题思路。

那么,关键位置应该在哪里呢?可以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以“谁做什么”这样的思路,有针对性地抓住句子的主干,特别是谓语位置,然后再添加句子的枝叶,这样就能先实现“词达”,从而实现“句顺”。

下面就近三年的全国卷Ⅰ的翻译题对关键位置的考查,做简要的分析归纳。

首先,2016年语文全国卷Ⅰ第7题第(1)小题: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试题分析】“锡宴不赴”中“锡”和“赴”,是两个动词,“锡”即“赐”,实词通假,译为“赐给”,“锡宴”即皇上恩赐宴席;而“赴”,是“我们”“赴”,“我们”参加。这样“锡宴不赴”就应该翻译为“(我们)不参加我们皇上赐给您的筵席”。第二句“是不虔君命也”,关键是“虔”,“虔”在谓语位置上,译为“尊重”;“是……也”,是判断句式,译为“这是……”,所以这句话就可以翻译为“这就是对我们皇帝的不尊重”。第三句“人主有疾”,谓语位置是“有”,可译为“我们的国君有病”。第四句“而必使亲临”,这句的谓语是“使”,译为“让”,由此观之,“让”的宾语应该是“人主”,所以这句话可译为“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第五句“处之安乎?”是一句反问句,谓语是“处”,根据语境可译为“对待”,对待的是“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既是对人,也是对事,可译为“您能安然处之吗”。

再看2018年语文全国卷Ⅰ第13题第(1)小题: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试题分析】第一句“诸葛诞以寿春叛”,“以”放在谓语位置上,应译为“认为、凭借”,这句话就可译为“诸葛诞凭借寿春叛乱”。第二句“魏帝出征”,这句主干结构很明显,可留。第三句“芝率荆州文武官兵以为先驱”,“率”在谓语位置上,还有“以为”也在谓语的位置上,那么他们的主语分别是“芝”“荆州文武官兵”,这样这句就可译为“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从对这三年的试题的分析来看,首先,三年来的试题中能让“词达句顺”的关键点都是出现在句子的关键位置上,如谓语位置上的动词翻译,2016年全国卷Ⅰ中的“锡”“虔”,2017年全国卷Ⅰ中的“循”“过”“乱”。2018年的“以为”“清忠履正”,这些实词或出现在120个要求掌握的实词中,或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其次,关键实词的特殊用法的准确翻译,也是检验学生能否词达句顺的一个关键点。2016年全国卷Ⅰ中的“锡”是通假字,通“赐”,2017年全国卷Ⅰ的“乱”是使动用法,应翻译为“使……乱”。还有能否准确掌握课文中出现过的实词,也是能否提高这一板块得分的关键。2017年全国卷Ⅰ中的“臧否”,在《出师表》中就有“陟罚臧否”,“臧否”在该句的翻译中也是得分点。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关键实词的特殊用法和句子关键位置的翻译是文言文复习的重点,结合高考“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点考点要求,复习时需要通过对关键实词的词类活用和关键位置的训练,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也就是学生看到试卷中翻译题的特点,就知道哪个词比较关键。

二、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结合语境和已有的文言知识,辨明不熟悉的字词意思,厘清句与句的内在逻辑,指导学生做到“句顺”,这也是文言文复习的另一个着重点。

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跟古代汉语有比较大的区别,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虽然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已将文言文的各种特殊句式进行了训练和详细的讲解,但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结合语境和已有的文言知识,厘清句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差异化分类指导,课堂上留足时间跟个别学生进行沟通,因材施教。

首先,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特定语境,辨别字的意思。这是翻译题“句顺”的一个前提。2016年全国卷Ⅰ中的“锡”,学生很容易根据已有的知识,认为这是一种金属,可是一放入句中,自然就翻译不通了。这就需要结合上下文,“锡宴不赴”,下文的“宴”字,学生还是很容易想到“宴请”之意,那么这边的“锡”字就不可能解释为一种金属,而是作为动词出现,结合“不赴”,再结合下文的“是不虔君命也”,可见,这次“宴请”是皇上恩赐的。因此“锡”是个通假字,通“赐”,何况两字的声旁都是“易”字,这是通假字的一种标识。

其次,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文言句式特点,判断文言句式。这是翻译题“句顺”的保障。复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对特殊句式的训练上,主要有对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的训练,重点应放在对倒装句的强化上。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其特点,一方面需要积累固定用法,另外一方面也需要掌握字的词性和字与字之间的关系。2016年全国卷Ⅰ中的“锡宴不赴”是一句宾语前置句,“不赴”是个动词,“宴”是个名词,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应翻译为“不参加我们皇上赐给您的筵席”。2017年全国卷Ⅰ中的“恭谨过常”是一句状语后置句,“恭谨”是个形容词,“过常”是个副词,用来修饰“恭谨”,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翻译为“格外恭敬谨慎”。2018年全国卷Ⅰ中的“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五十间”是个数量词,用来修饰“屋”,故为定语后置句,应译为“派军士为他造了一座有五十间房屋的宅院”。

第三,指导学生根据句中的虚词或上下两句的内在逻辑,使翻译的句子真正达到“句顺”。特别需要关注的虚词一般出现在句首,如2016年全国卷Ⅰ中的“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中的“而”,句中有转折之意,可翻译为“然而”。2017年全国卷Ⅰ中的“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是后一句话“弘微常以它语乱之”的原因,存在因果关系。对内在逻辑的准确把握能让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最后,指导学生遵循先草稿后答题的原则。学生先在草稿纸上根据“字字落实”的原则,直译整句,再根据上下文,结合特定语境,运用六字诀完成翻译。如2016年全国卷Ⅰ中的“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可以直译为“赐给的筵席不参加,这就是不尊重皇帝的命令,皇帝有病,然而一定让亲自参加,对待它安然吗”,显然直译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如果这样翻译,自然得分就不高,因此需要按照六字诀,重新整理成“如果不参加我们皇上赐给您的筵席,这就是对我们皇帝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然后再写在答题卡上。

在对文言文翻译的复习中,需要着重完成的就是“词达句顺”,要求学生要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句意的衔接和连贯,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做到“词达句顺”,尽可能地不丢掉应得的分数。

猜你喜欢
实词现代汉语谓语
非谓语动词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初中文言常用实词确定的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短句—副词+谓语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非谓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