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作为新高考试点地区,浙江选考卷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导向,在关注基础史实,聚焦社会热点外,更有着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考查。研究选考试题的命题特点,探寻考点分布规律,感悟试题的价值立意,从而为高效备考和历史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的培养提供指导。
2018年11月浙江历史选考卷在唯物史观统领下,体现了人文情怀,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导向。
2018年11月浙江历史选考卷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形式多样的取材和设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试题当中。例如第16题通过对“洛川会议”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的考查,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第17题考查“万隆精神”,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显示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团结互助精神。第31题考查1984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农村和城市企业改革的“制度创新”,引导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此类考题都在发挥着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能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逐渐形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素养和国家认同感。
选考卷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引导学生体验民族的历史,树立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形成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如第3题考查唐代灿烂文化中的“双子星座”——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展现了盛唐的辉煌气象。第8题以《红楼梦》为例,考查明清时期长篇小说的辉煌成就。第27题考查“京剧”,题中显示京剧逐渐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传播。京剧的艺术成就集中地体现中国戏曲的精华。第33题第(2)问,考查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的商业文化特色。“诚信不欺”“贾而好儒”的商业文化正体现中国传统儒学重信用、以仁为本、以义统利的价值追求。这些试题均在弘扬民族文化,引导学生领悟民族文化。
第16题考查“洛川会议”中制定的全面抗战路线,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第17题考查的“万隆精神”突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重大成就。第29题侧重考查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过程,五四运动以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类客观地观察社会发展历史的工具。第31题第(1)问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1984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凸显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作用。第31题第(2)问考查改革开放中农村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证明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是立足于中国国情,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创新之举,起到充分调动起人们的创造积极性的作用。中共党史与改革开放史所占分值是16分,分值占考查的中国史全部分值的三分之一,可见其着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导向作用。
2018年11月浙江历史选考卷突出了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2018年11月浙江历史选考卷在以下几个方面均有突出的体现。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周年,甘地逝世70周年,这些涉及周年的热点在选考卷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同时,选考卷注重在唯物史观的思想指导,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角度考查了学生的历史认知。
如第1题运用马克思的论述“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第15题通过图片形式,考查了自行车、人力车、汽车等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演进,同时从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反映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第28题,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角度考查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第32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的科技创新成果,凸显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题中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模式,变革生产关系,使德国经济成为西欧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选考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时序感和空间感,通过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
如第5题考查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凸显了历史时序感。第9题,考查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时间的掌握,隐含着对当时列强侵华方式的考查,要求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第21题考查学生分辨出历史叙述中隐含的时间,需要学生掌握美国处于邦联体制的具体时间阶段。第23题运用地图,考查二战初期法国的战场形势,考查学生对此的时空把握。 第25题以漫画作为史料,考查“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考查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的能力。第31题用表格的形式展现了1984年的改革开放大事记,要求学生依据表格信息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考查学生“利用历史年表对相关史事进行描述”的能力。
2018年11月浙江历史选考卷中运用文献史料、《海国图志》的书影、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图片、二战初期法国战场的形势图、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漫画、清代的《都门竹枝词》、李大钊的演说稿、史家的学术著作等不同类型的史料,体现了其试题史料来源的多样性。丰富的史料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史料的史料实证能力。
历史学科注重逻辑推理和论证。对历史的探究应以史料为依据,注重挖掘史料背后的信息,形成对历史客观全面的认识。选考卷注重考查学生对“史事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依靠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的史料实证能力。如第26题,考查对周厉王“谥号”褒贬的不同认识,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依据史料。史料实证还包括学生对材料信息进行提取的能力。如第33题第(1)问,要求学生提炼材料中的观点,指出汉、唐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第34题第(1)问,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归纳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都考查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
选考卷也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2018年11月浙江历史选考卷的33题第(2)问,考查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格局与对格局的突破。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体现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近代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倡议突破了“胡焕庸线”的限制。历史的本真是通过解释不断接近的历史真实,历史解释素养要求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并解释历史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历史发展规律,学会以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判历史。
2018年11月浙江历史选考卷渗透着家国情怀,考查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如第3题考查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第31题考查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第32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的科技创新成果。选考题注重让学生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第19题考查但丁的《神曲》中的歌颂理性和求知的精神。第22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第24题考查亚太经合组织的原则,展现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尊重多样性,协商一致、平等互利的发展理念,契合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第30题考查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思想主张,其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第34题考查“圣雄甘地”,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与解放,成为“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题背后的价值取向说明传递积极的价值才是教学的应有之义。
研究选考真题,有助于教师把握命题方向。鉴于高考备考的要求,准确把握选考命题的趋势,优化选考复习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选考卷历来注重核心概念的考查,如人文主义、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一国两制、经典力学、联邦宪法、丝绸之路等是高频的考查概念,需要教师在复习备考时抓住知识要点,大胆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教学资源,重视主干知识。
关注主干知识中的“点”和“线”,梳理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线索,如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演进;工业革命对世界近代化与世界市场形成所起的作用;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变革;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性特征;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历程和影响。同时拓展主干知识“面”,即重点关注历史转型期,如先秦,唐宋、明清、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其中时间轴可帮助学生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抓住主干知识,厘清发展线索。在复习备考中,教师要在训练学生整理专题知识的基础上,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对中外历史进行时段划分并学会从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的角度阐释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
选考卷命题者一方面努力回归历史专业,让试题展现出明显的历史专业特色;另一方面又力图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让考生对现实问题进行理性地思考。2018年 11月选考卷的试题考查了较多前几年未考查过的考点。如法家思想、唐诗、密折制、明清小说、近代交通工具、梭伦改革、二战后初期德军在西线攻势、京剧、井田制、斯多亚学派、德国的市场经济、皖南古村落、平遥古城、甘地。可见,在教学中应提升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例如人文主义,涉及古希腊的人文主义起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考点;经济全球化涉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二战后经济全球化新发展等知识点。复习备考中要引导学生放宽长度、拓宽角度、挖掘深度,梳理出历史发展中的联系,运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专题性,往往使学生的知识碎片化,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归纳与演绎。如教材中的标题、一级、二级目录之间的逻辑关系;教材中目录与目录,内容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间的逻辑关系。教学中要以整体联系的眼光来组织、设计和处理各章节、各单元和各知识点的关系,让学生在整体中、在联系中、在比较中学习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立体、整体的知识体系。
真题是最好的训练材料,它不仅有助于师生领悟命题专家的出题思路,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技巧和积累实战经验,并能有效检验复习效果。真题训练是深化学习的重要过程,复习时进行必要的真题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掌握“试题试卷分析、概念拓展与深化、热点的把握、解题技巧与答题规范”四个本领。这也正契合《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说明》中规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与人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
历史学科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培养具有国家认同感、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更是历史教师的重要职责。随着学科核心素养提出,高考题仍注重对主干知识、核心概念的考查,但试题的命制与当下的热点更加契合,在考查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凸显,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对选考出现的新形势,教师应加强对选考卷的研究,了解历史教学的价值导向,落实对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