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口诀法巧解高考历史选择题

2019-01-10 23:40浙江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2期
关键词:题干选择题选项

浙江

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教师引导学生在复习中准确把握这些规律,在解题时学生思路就会豁然开朗。在日常复习中,一些解题技巧对于学生在考场上迅速解题、提高选择题解题的准确性,大有裨益。笔者试将一些规律总结为几个口诀以抛砖引玉。

一、不看选项看题干

在答题时,大多数学生第一步都急于看选项,而非去看题干,这样的做题习惯,很容易落入命题专家预设的 “坑”中。因此,解答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第一步,是先看题干,弄清题干的全部信息,在准确领悟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后,再进行选项的判断。如:

例1.(2018·全国卷Ⅰ·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解析】本题的题干包含以下信息:①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因为其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②后来的研究者研究认为英国建立了近代先进的代议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③又有学者认为英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等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总之,英国在近代最早进行工业革命,是由于其具备了技术、市场条件,还由于其具有了先进的政治制度、自然资源等条件。

综上所述,题干信息的三种观点,均是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原因的解读,结合“不看选项看题干”这一口诀,把握了题干的全部信息后,就不难发现A项中的“一种正确合理”为明显错误,排除。B项的叙述符合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三种观点的先后提出说明研究视角得到拓展,并趋于全面,因此B项正确。C项就是针对先看选项不看材料的学生设计的,而仔细研究题干就可以发现,该选项偏离了题干材料的主题,系“顾左右而言他”的设计,故予以排除。由于后来学者的研究观点是对传统观点的补充,而不是比传统观点更可信,故D项的表述错误,排除。

二、关键词句定正选

在解答高考历史选择题时,必须把题干、选项中含有重要信息的关键句子与关键词语标记出来,这是提高正确率、得分率的必经之路。选择题正确选项,就隐藏在这些关键句子或关键词语之中,忽略了这些,最终可能会落入命题者预设的“圈套”,而这种“忽略”往往是学生的习惯性错误。如:

例2.(2018·全国卷Ⅱ·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解析】本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与关键句是“昆曲”是明清时期的“官腔”“雅乐”“盛世元音”,江南“郡邑大夫”宴款也要聘请“昆班”以示“高雅”,这反映了明清时期士大夫对文化品味的追求。因此,A项中的“陆王心学”与题中关键信息毫无关系,故排除。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未涉及“京剧”的元素,也与题中关键信息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未涉及“普通民众”,涉及的只是“明清政府”“郡邑大夫”等,故排除C项。“宫廷”“郡邑大夫”等关键信息,与D项中的“士大夫的文化品味”关键信息相符,且符合题意,体现了命题者选材与结论的一致性,故选D项。

三、厘清时序是关键

时间是构成历史的要素之一。高考历史选择题中,有部分试题不提供时间信息,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找出题中“隐含”的时间信息,最后推导出正确答案。如:

例3.(2018·全国卷Ⅲ·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题中的“时序”信息。从题中材料中“英国科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等信息,不难发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这一时期,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企图借鉴西方“进化论”学说,来说明变法改革的必要性。

解题时,从题干中“严复煞费苦心地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可以看出,严复的意图在于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A项中“纠正”的表述不符合史实,也错误地解读了材料,故排除。由于严复并不主张“革命”,故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核心主张,严复的主张未涉及此思想,故排除C项。

四、猜想时用代入法

解答高考历史选择题时,如果一时不能判断正确选项,就可以尝试猜想,再运用“代入法”进行解题,即将相关选项代入设问中,看该选项是否符合相关历史事实、历史阶段特征。若符合就属于正确选项,若不符合则是错误的选项。如:

例4.(2018·天津卷·4)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比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这反映出 ( )

A.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

B.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

C.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

D.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解析】本题在解题时可以运用猜想“代入法”。先假设A项正确,将其代入设问,根据相关史实可知,“在1830年英国即将完成工业革命,其科学水平甚至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由此可见A项不正确。假设B项是正确的,将其代入设问,根据相关史实可知,“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前后,成为‘世界工厂’,并不是丧失原来的优势地位”,可见B项是错误的。假设C项正确,将其代入设问,根据相关史实可知,“英国是当时世界的科技文化中心”,“英国的科技教育处于世界顶尖水平”,可见C项中“普遍缺乏”的表述显然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再假设D项是正确的,将其代入设问,根据相关史实可知,“英国于1840年前后完成工业革命”,“1830年是工业革命的扩展时期”,由此可以验证D项符合题意。

五、调动知识准、多、全

解答高考历史选择题,需要调动多个知识。调动的“知识”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教材知识,还包括史实性知识、常识性知识、结构性知识、逻辑性知识、理解性知识以及自主生成性知识。如:

例5.(2018·全国卷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解答本题,既要了解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的主要目的,还要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中日双方的社会发展状况——日本在完成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国家;而此时清政府虽然在进行洋务运动,但国家政治制度并没有向近代化转变;日本发动对清政府的战争,其目的是推行“大陆政策”,实现征服中国的野心。调动以上知识,可见A项“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夸大了西方媒体的影响力,故排除。调动以上知识,可知日本舆论的虚假宣传,只是为发动对华战争做舆论准备,其真实目的昭然若揭,而B项仅仅是对材料信息的表面特征反映,故排除。调动以上知识,可以看出,清政府对日本和西方媒体舆论的无所作为,反映了其外交的迟钝和对外交的漠视,故C项符合题意。调动以上知识,可知当时西方媒体的言论,受到日本舆论的影响,但并不是鼓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故排除D项。

六、阶段特征须记牢

高考历史选择题都要渗透历史阶段特征,更重要的是,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为了回避倾向于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北师大版等某种高中历史教材叙述,均刻意变通历史叙述,以历史阶段特征作为考查学生的核心内容。因此,准确记忆历史阶段特征并灵活运用于解题,很有必要。如:

例6.(2018·江苏卷·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解析】这道题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即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形势走向缓和的趋势,我国对外推行“不结盟政策”,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行新型的区域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我国的外交由政治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转变。

根据以上知识,可见A项符合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这一时期外交的阶段特征,符合题意。中苏于1989年才恢复外交关系,故排除B项。题中材料‘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无助于“国与国之间的分歧”的“消除”,且“国与国之间的分歧”是不可能消除的,C项表述是错误的。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与题中“1984年10月”的阶段特征不相符合,故排除D项。

七、理论范式最精尖

当前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与主观题命题一样,都会渗透历史研究基本理论和方法,历史研究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有:①考据法,即搜集和考证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②计量史学,通常通过一些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得出一些结论;③口述史学方法,也称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人们口述的历史资料,用来研究历史的新方法,口述历史方法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④比较史学,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⑤心理史学方法,又称“心理历史学”,是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⑥跨学科史学方法,跨学科学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科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学科。因此解题时,灵活运用历史基本理论、史学研究方法也必不可少,这是解答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较佳的方法。如:

例7.(2018·全国卷Ⅲ·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解析】解题需要运用唯物史观。题中《神农本草经》《唐本草》《本草纲目》等药物学巨著,大多由政府制定颁行,反映了封建中央集权政体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体现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反映”这一唯物史观点,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医学的进步,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相关,但A项中“源于”的表述违背事实,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源于生产、生活,该说法违背了唯物史观,故排除A项。C项从表面上看是唯物史观的反映,但C项的表述与题中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是对材料局部的反映,以偏概全,故排除。

解答高考历史选择题的方法还有很多。学贵有法,但无定法,相信教师如引导学生灵活、熟练地运用上述口诀的话,一定可以提高学生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能力,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题干选择题选项
数字算式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