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魏 云 何春梅
高考政治试题通过创设新情景呈现考查的问题,带有较强的综合性,这就要求学生完整地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个模块的知识及思维方法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单纯地就《政治生活》而复习《政治生活》知识,肯定有难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如果借助学生已掌握的哲学知识来指导复习政治知识就会事半功倍,提高备考的效率。
辩证唯物论认为,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处理宗教问题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国际关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践反复证明我国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符合我国国情,是正确的意识,在实践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外交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效保护了宗教信仰自由,团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充分调动了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的外交政策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助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检验和证明的。所以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践证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适合国情,优势明显。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最有效的制度,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实践证明包括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在内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着重抓住事物的内因,又不忽视事物的外因。
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目前我国已经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它主要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大类。外部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和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主要包括审计部门的监督、上级政府的监督和下级政府的监督。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要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最根本地要靠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利用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同时也离不开国家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援。只有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思路,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真正实现。
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之所以强调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是基于我国曾经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有的宗教被帝国主义控制和利用的历史,同时现实国际社会,一些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对此我们要汲取历史教训,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就无所谓对立,无论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称其为矛盾。
权利和义务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在我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一起体现出来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相辅相成。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没有脱离义务的权利,也没有脱离权利的义务,不能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对立起来。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其法律地位是通过其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以及义务一起体现。人大代表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同时要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因此人大代表无论是为什么要做某事,还是应怎样做某事都要从享有的权利思考又要从履行的义务思考。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是通过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一并体现出来的。主权国家依法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同时还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因此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上为什么做某事以及怎么做某事既要从享有的权利角度来考虑又要从履行的义务角度来考虑。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依法享有三大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在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每个公民事实上不可能都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因而宪法赋予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这三大政治权利中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所以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党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包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这些基本方针中,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所以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主权国家具有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四个必备构成要素。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人口和领土是国家的社会基础和自然基础,是国家存在的前提;政权机关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和体现,而主权在诸要素中居于首要地位,是最重要的要素,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各国的国家性质不同,利益追求、对外政策也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国家关系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地缘等因素,其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基本依据,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在众多表现中,经济和科技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基础,是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很多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力地位。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共性、矛盾的普遍性同中国具体实际的个性、矛盾的特殊性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共性、矛盾的普遍性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个性、矛盾的特殊性相结合的产物。
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就要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就是从矛盾的特殊性到矛盾的普遍性的过程。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政府通过各种途径,依托各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坚持到群众中去,就是从矛盾的普遍性到矛盾的特殊性的过程,政府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坚持不懈做好事。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和平与和平问题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我们既要看到和平的一方面,又要看到和平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即和平问题的另一方面。二战后,世界上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使和平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所以,和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战后世界的主流,是时代的主题,而和平问题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发展与发展问题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我们既要看到世界经济发展的一面,又要看到世界经济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即发展问题的另一面。二战后,多年维持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总体和平的局面,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指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战后世界的发展是主线。所以,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世界的主流,是时代的主题,而发展问题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宗教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通过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抑制其消极因素创造了条件。但是宗教的本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属于有神论思想。这就决定了宗教的消极作用始终是主要方面。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我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我国既要维护自身利益又要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既要谋求我国发展又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但是我国首先要重点维护自身利益,谋求我国自身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人民群众的地位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人民群众的地位要求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总之,利用《生活与哲学》知识来指导复习《政治生活》,既有效巩固、运用了所学哲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又全面理解《政治生活》的重难点知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