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吴文胜 刘二梅
日前教育部发布权威消息称,普通高中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科统编教材已完成编写,预计2022 年前全面投入使用。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指出,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将全面落实中央要求,更加突出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增强了育人功能和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内容和结构方面也进行了更新、调整和优化,其中包括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
从上述消息内容来看,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等文化生活相关内容应引起我们广大师生的重视,尤其是一线高中政治教师应从思想和行动上明确把握教学目标任务,在认清本学科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方面应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目前使用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相关知识,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关内容做如下探讨,希望对参加2020 年高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在《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中对传统文化作了明确的定义: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其中主要包括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
1.传统文化的特征: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
2.传统文化的作用:
(1)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个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4)正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影响,处理好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具体要求:
(1)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文化。根据实践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传统文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4)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高考一轮复习中,一线教师要积极关注并参与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关键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与哲学》当中的唯物辩证法相关知识来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的传统文化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传统文化中积极合理的部分,不能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
(2)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既要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也要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落后部分,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华传统文化有其产生和存在的时代背景,我们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4)矛盾主、次要方面理论,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本质和主流。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分清其性质和方向,抓住其主流。
(5)坚持发展的观点。处理好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源于中国历代人民智慧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今天仍然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二为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并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举措,这在人教社2018 年4 月出版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文化生活》中能够找到原文。
1.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2.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突出体现在:二者都要结合时代条件和现实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必然要求。前者强调改造和转化,后者强调创新和发展;前者侧重对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的改造与转化,后者侧重对传统文化内涵加以进一步补充、拓展、完善;前者重在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后者则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基因,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例如,传统文化强调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人合一”“君子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均包含大量有积极意义的成分,对于我们今天科学地认识和解释自然与人类自身仍有重要作用,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今天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彰显其生命力和影响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辩证地加以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今年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考点在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非常高,以下仅列举全国Ⅰ卷和天津卷上的几道真题,供一线师生参考之用:
(2019·全国Ⅰ卷·19)2019 年上映的国产电影《流浪地球》,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借鉴国外科幻电影元素,讲述了全球联合起来拯救地球的故事,获得海内外观众广泛好评,被称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文化创新的强大基因
②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文化就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
③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为一体
④中华文化在交流、借鉴和融合中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以及文化创新的途径。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①正确;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就能”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②;不同民族的文化在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过程中,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③错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华文化在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④正确。故选B。
(2019·全国Ⅰ卷·40)(试题材料略)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解析】首先要审设问,本题范围指向较宽泛,属于评析说明类题型。其次,要进一步审读设问和材料,主要围绕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相关的知识点。考生要认清传统村落应属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解答思路首先要肯定其合理部分:传统村落确实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发展,面临发展困难的问题;然后要指出其不合理部分:传统村落不会自然消亡。解答此题要坚持辩证否定观,可利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作答,即传统村落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而面临困难,但因时而变地进行创造性保护和利用,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不会走向消亡。
(2019·天津卷·13)材料二2018 年8 月,京津冀等运河沿线八省市共同举办了“千年韵·万象河”大运河文化之旅主题活动。活动期间,人们通过活动官方账号了解大运河文化,看直播、刷视频,参与“我的运河故事”征集评选和大运河知识竞赛。主办方通过全媒体、多形式、多渠道深入挖掘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所蕴含的历文之化内涵,倾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品牌,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向纵深发展。
简要回答“千年韵·万象河”主题活动的文化价值。
【答案】有利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用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
【解析】首先审设问,范围涉及《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属于意义类问题。其次审读材料,该主题活动的主办方通过全媒体、多形式、多渠道深入挖掘大运河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倾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品牌,推动大运河文化的纵深发展,表明该活动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该活动中人们观看大运河的视频和直播,参与书写大运河的征文比赛,参加知识竞赛丰富了关于大运河的知识,这一系列活动加深了对大运河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增强了人们对大运河的保护意识,表明该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