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方修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面向全国合格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它具有两个突出的作用,一是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二是对中学教育教学起重大引领作用。今年的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题通过关键行为表现、学科任务、评价情境和学科内容的四维命题框架的设置,巧妙地考查考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素养水平。尤其是在高考试题中大面积考查“劳动”这一素养,可以说是今年高考试题中最突出的一个特征。为什么今年的高考试题把目光投向了“劳动”素养的考查?什么是劳动素养?它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会对中学劳动教育产生什么影响?以下结合2019 年全国Ⅰ、Ⅱ、Ⅲ卷的思想政治试题谈谈个人浅见。
在马克思主义有关“劳动”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了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他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世界;在人类社会中,正是人的劳动,才使自然、社会和人本身不断进步,世界不断发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的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仍是必要的;在社会的第一阶段,劳动仍然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在其高级阶段,劳动则成为个人全面发展的表现等。这些观点对人们树立起牢固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念,促进劳动热情的提高、劳动条件的改善以及对劳动成果的尊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考试中,理应坚持劳动教育。但从当前中学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五育”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智育教育被人们推到第一位,德育教育被置后,体美教育课时少,劳动教育成摆设,学校没有劳动课。如何化解中学教育中轻视“劳动”教育这一现实问题呢?
首先,国家在顶层设计中引领劳动教育方向。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文件指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要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突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教育部公布的2019 年工作要点中,要求各地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本年度高考试题对“劳动”的考查并非是空穴来风,实则是通过高考引导作用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校正不重视劳动教育的行为。
其次,劳动教育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早在2004 年发行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就确定了劳动教育的目标,“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从表述上看,作为实验版的课程标准侧重的是对学生生活教育,要求在生活中培养劳动观念和情操。在2017 年的新课标表述中,有“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表述,虽然这里的“五育”中没有提“劳动”,但依然在“建设者”中隐含表达了“劳动”育人观念;另外,新课标在课程模块中一是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二是强调活动型学科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这些与“劳动”教育也关联起来。
再次,劳动教育是课程模块中反复涉及的内容。在现行教材中,四本必修教材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角度贯穿了“劳动”教育观点,只不过没有引起学校与老师们的注意。以下分别摘录课本上有关“劳动”的观点,供老师们在新一年高考复习中参考。
我们从市场上购买的物品,是人们耗费一定的劳动生产出来的(P4);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P6);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P13);为了生产产品,生产者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P16);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P29);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P30);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P41);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P42);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P42);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42);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P44)。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P5);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非法剥夺的;公民的义务也是法定的、庄严的、不容推卸的(P8);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P39);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P41);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P68)。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P7);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P52)。
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P2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P87);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88);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P8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P92);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P95);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P101);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P102);(注:以上内容均摘选自2018 年修订教材)
从上面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中学课程中实行劳动教育有其必然性,这也是我们教育方针的应有要求,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树立劳动观点。
劳动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劳动素养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许是这些年我们过多强调智育教育,忽视劳动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的缺位,造成了我们考出来的“人才”多有劳动观点不正和劳动技能不高的现象。为此,国家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多学科多角度的对“劳动”进行了考查,以期引起社会关注,引导劳动素养的正确评价。
高考如何考查“劳动”?如何肯定劳动价值、倡导劳动实践、颂扬劳动精神、传播劳动文化?如何把劳动素养同学科素养相结合?
首先,在不同学科高考试题中考查劳动素养。2019 年高考各科试题通过创设联系劳动的情境,确定考试任务,结合学科内容,通过关键行为评价,来弘扬劳动精神,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例如,语文全国Ⅰ卷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从文化、历史、实践等三个层面切入,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价值、劳动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劳动、投身劳动。2019 年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31 题以《数他劳动强》的年画设计情境,批判传统观念中轻视劳动、轻视工农、在劳动中讲究高低贵贱的错误观点,塑造了劳动人民的典型形象。英语全国Ⅱ卷选取一位年逾90 岁的女士仍然坚持工作而获得“年度女性奖”的事迹为素材,传递积极工作的劳动观念。数学全国Ⅲ卷第16 题展现工厂劳动实践场景,让考生思考运用3D 打印技术制作模型中的问题等。
其次,在思想政治学科中考查劳动素养。在2019 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的思想政治试题中,同样也渗透了大量对劳动素养的考查:
【全国Ⅰ卷】
12 题:本题为经济生活类试题。情境材料设置的是我国质量提升行动;学科任务是解释与论证我国开展质量提升的原因;学科内容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关键行为是让考生通过选择分析认识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素养方面是考查对劳动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在本题中,对考生的劳动素养是通过以上四维框架及两维素养来考查的。
16 题:本题为政治生活类试题。情境材料设置是通过某县实行“四亮开”工作法,“民情一点通”信息化平台,使村委会更好地服务群众,规范工作;学科任务是预测与选择;学科内容是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监督。素养方面是考查考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在本题中,对劳动的考查是通过对劳动主体——劳动者,这里变为了国家主人——人民,依靠人民群众来表达的。
【全国Ⅱ卷】
23 题:本题为生活与哲学类试题。情境材料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来表达;学科任务类别为解释与论证,要求从认识论角度分析哲学道理;学科内容属于认识论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关键行为是要求青年立足社会实践,从生活与劳动中获得认识;素养方面主要考查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本题中暗含了劳动教育观念,要求立足实践,从事生产劳动,才能获取认识。
39 题:本题为政治生活主观题。情境材料呈现了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中要贯彻落实六项基本原则的问题;学科任务主要是解释与分类、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综合运用;学科内容有党的群众路线、群众主体的问题;关键行为中既有开放性选择行为,还有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素养方面涉及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本题主要是从劳动主体角度强调党、政府行为,具有综合性。
【全国Ⅲ卷】
39 题:本题是一道综合型主观题。情境材料呈现的是兰考县如何脱贫致富的事例,以焦裕禄精神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为背景话题构建场景;学科任务从四大综合任务角度提出要求;学科内容为哲学与文化生活考查;关键行为要求分别从哲学生活中群众路线和文化生活中民族精神角度分析说明在脱贫致富实践中兰考县委是如何贯彻群众路线的,弘扬焦裕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的重要意义。从素养上看,也综合考查了四种素养,其中的劳动者脱贫攻坚事例,对劳动素养的培育具有重大作用。
再次,通过典型试题的分析,解剖今年的高考题是如何引导劳动素养评价的。我们以2019 年全国Ⅱ卷第40 题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在2019 年新年贺词中说:“2019 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这个时候,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还在辛勤工作,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条往返1 208 公里、平均海拔3 500 米以上的雪线邮路,它是沟通藏区与内地的邮政主动脉,党中央的声音和各种邮件通过邮车送上雪域高原。邮车驾驶员其美多吉秉持“人在,邮件在!”的敬业精神,凭借精湛的驾驶技术和丰富的出车经验,克服缺氧、“风搅雪”、孤寂等困难,驾驶邮车奔驰在白雪皑皑的“生命禁区”,服务藏区30 年,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给雪域高原的人们带去美好生活的希望,“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邮车驾驶员,但看到老百姓拆包裹的样子,心里就开心。”2018 年,其美多吉带领班组的康巴汉子们安全行驶62.49 万公里,向西藏运送邮件41 万件,运送省内邮件37 万件。他们用奉献、忠诚与生命铸就了爱岗敬业、顽强拼搏的雪线邮路精神。2018 年,其美多吉所在的康定-德格邮路被交通部命名为“其美多吉雪线邮路”。其美多吉被评为“时代楷模”和“感动中国2018 年度人物”。
(1)以其美多吉为代表的雪线邮路劳动者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的道理,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加以说明。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其美多吉先进事迹对我们培育和践行爱岗敬业精神的启示。
(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请写出其中两种精神的名称。
我们从命题维度分析此试题,如:
【维度一】本题提供的典型情境是复杂情境,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引言,突显了劳动的主体,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二是以其美多吉为代表的雪线邮路劳动者的具体事迹。这里有两个主体,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立场和价值观是一致的:劳动是光荣的,普通劳动者受到了社会认同与尊重,劳动具有重大意义与作用。
【维度二】确定学科内容的考查范围和形式。第一问范围是《生活与哲学》中的唯物史观知识;第二问是《文化生活》知识;第三问是开放式设问,要求从民族精神角度写精神名称。回答此三问,要求依照学科任务,梳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内在关联,才能完成这一学科任务。而完成这一学科任务要从教材中梳理出有关“劳动”课本内容(见前所述)。
【维度三】界定学科任务的类别及影响任务难度因素。第一问是解释与论证、辩证与评价;第二问是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第三问是描述与分类。也就是说本题覆盖了全部类别,综合运用能力强,难度也较大。
【维度四】关键行为表现。通过设置三问,要求考生在笔测中表明行为动向,并与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分析考生在答案中表现的素养水平,也就是要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上渗透劳动素养,把它们有机结合并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1)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邮车驾驶员们是平凡的劳动者,他们用辛勤的劳动为藏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做出贡献;用奉献、忠诚和生命熔铸的雪线邮路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人们在平凡岗位建功立业。(2)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爱岗敬业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要热爱工作、忠于职守;要苦练本领、精益求精;要心系人民、甘于奉献。(3)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总之,高考试题中突出对“劳动”这一问题的考查,既坚持了劳动的价值导向,又引领了劳动素养评价,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认为劳动素养就是融入在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素养,它包含对劳动的政治认同,对劳动主体行为的法律规范认识,对劳动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以及主动参与社会劳动的公共参与素养,它并没有脱离学科核心素养。高考这一考查会引导学校落实国家劳动教育精神,真正使学校教育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它将引导各科考试中注重对劳动教育考查;对思想政治学科而言,它会影响师生对劳动重视与再认识,将劳动观点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从而达到肯定劳动价值、倡导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实践、学习先进劳模事迹、弘扬劳动精神、在生活与实践中传播劳动文化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