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为什么这方法失灵了?
——一道高考题的解题反思

2019-01-10 11:01陈崇荣
新世纪智能(数学备考) 2019年1期
关键词:通性通法套用

陈崇荣

做真题、研真题是老师、学生们的热门话题,笔者也布置了一些真题给学生做并对其进行讲解,在讲评2018年全国卷Ⅰ文科第21题时引发了紧张而又惊喜的一幕.

题目(2018年全国卷Ⅰ文科第21题)已知函数f(x)=aex-lnx-1.

(1)设x=2是f(x)的极值点,求a的值,并求f(x)的单调区间;

一、课堂实录

针对第二问,多数学生表示简单但不会做.一起来看下同学们思维受困的原因.

师:我们来看下标准答案:

生1:老师,题目要证明当时,f(x)≥0不就等价于去证明当时,f(x)≥0恒成立,而恒成立问题,又等价于去证明当,这是解决恒成立问题的通性通法啊.老师,为什么该方法在此题失灵了呢?

我的解题过程如下:

f′(x)=aex-f″(x)=aex+0,所以f′(x)在(0,+∞)上单调递增.

当x从右边无限趋近于0时,f′(x)<0;当x无限趋近于+∞时,f′(x)>0.

所以存在唯一的x0∈(0,+∞),使得f′(x0)=0,即.当x∈(0,x0)时,f′(x)<0,所 以f(x)单调递减;当x∈(x0,+∞)时,f′(x)>0,所以f(x)单调递增.所以f(x)min=f(x0),即f(x)min=aex0-lnx0-1.老师,后面解不出来了.

师:这位同学把问题转化为了我们熟悉的恒成立问题,而且也通过“设而不求”的方法求出了函数的最小值f(x)min=aex0-lnx0-1,很好.那么大家想想如何证明函数的最小值会大于0呢?

生2:根据ln(aex0)-1=+lna-1≥0.当且仅当时,即x0=1时等号成立.从而不等式得证.

师:回答得很好.

生3:老师,我也是转化为恒成立问题,但不是去求f(x)的最小值,而是分离了参数a,也是解不出来,为什么呢?我是这样解答的:

生4:我觉得可以考虑再次求导.令因为h(x)定义域为(0,+∞),所以h′(x)<0,所以h(x)在(0,+∞)上单调递减,且h(1)=0.所以当x∈(0,1)时,h(x)>0,g′(x)>0;当x∈(1,+∞)时,h(x)<0,g′(x)<0.所以g(x)在x∈(0,1)上单调递增,在x∈(1,+∞)上单调递减,于是所以命题得证.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的思考方向及解决办法都非常好,其实就是利用了解决恒成立问题的通性通法——最值法和参数分离法.同学们,还有其他方法吗?老师刚刚在你们思考的同时也想到了另外一种方法.

由不等式ex≥x+1得ln(x+1)≤x(x>1),即lnx≤x-1.

二、解题反思

每次试卷讲评后,部分学生都懊恼:那么简单的方法考试的时候为什么就想不到呢?自然想法无法通达,通性通法难以奏效.原因在于同学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平时训练采用“题型+技巧”的题海战术,却没有跳出题海,不能理清问题的逻辑,更谈不上透过现象揭示本质,领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内涵了,以至于解题时被命题人牵着鼻子走,撞到南墙不回头.

分别记上述四种方法为法一、法二、法三、法四.法一是官方给出的答案,第一步就应用了放缩法,把问题转化为证明g(x)=法二转化为恒成立问题—求最值的通性通法,零点不可求,但采取迂回战术,采用“设而不求”,利用零点满足的关系化简最小值,从而利用不等式证明出其大于0.法三转化为恒成立问题—分离参数—求最值的通性通法,本质是反复利用导数的符号与原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法四是应用了课本不等式ex≥x+1,要求同学们对该不等式熟悉,且会灵活变形、赋值、配凑等技巧,要求较高.

三、学好数学四步走

第一步是弄“懂”.“懂”是指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产生、背景一清二楚,对概念的内涵外延要理解和掌握.

第二步是弄“会”.“懂”了不一定“会”,懂和会是不一样的层次.同学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上课听懂了,但作业、考试还是不会做.为什么呢?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很多学生都是假懂,似懂非懂;另外一种是从懂到会还有一段路程要走,要经历“套用”—“变用”—“活用”三个阶段.“套用”,指直接套用公式、法则、解题方法;“变用”指能灵活使用公式、法则的变型,包括正用、逆用、变形用;“活用”是在陌生情景也能创造条件转化为我们熟悉的模型、情景,从而套用公式、法则或是解题方法等.经历了这三个阶段,这才叫“会”.

第三步是做“对”.“会”了,不一定“对”,即“会”而不“对”.因为有时自己感觉“会”做了,其实是“雾里看花”,假“会”,数据改一改,条件变一变立马就不会了.万变不离其宗.真正做到“会”,就要在“宗”字上下功夫.变式训练、组题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沉入水底”,认“宗”悟“宗”,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感悟知识所蕴含的数学基本思想.

第四步是“快”.“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对”了,不一定“快”.熟能生巧,熟则快捷.要做到“见题生法,见招拆招”,一是要全面掌握各个模块知识点,二是要熟悉各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以及敏捷、严谨的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通性通法套用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教学中的“静”与“动”——模板套用与能力积攒、实力发挥的灵活结合
向量问题中的通性通法
揭示思维过程 寻找通法通则
通性通法驾驭选考题
美丽实验室
从特殊化、极限化到一般通法的思考
待定系数法:向量中的通性通法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surprise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