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镜
(福建省上莲初级中学,福建福州 350811)
师生有效互动是构建生物高效课堂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较低。师生有效互动基础上的课堂教学,能够转变这一局面,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提高教学效率[1]。笔者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对初中生物课堂中师生有效互动作出分析。
目前绝大部分教师会在课堂上设置提问环节,会设计相关背景材料和提示语,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看似热闹,但实际上这样的设疑死板刻意,并未真正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思维过程的构建、整合环节并未形成,陷入教师主导的新框架中。
师生互动的惯式往往是在教师高姿态的设疑下,学生牵疑而行,重新走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框架中。这样的互动忽视了学生思维过程的认知、构建、整合,忽视了学生情感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友好的氛围营造[2]。这样师生之间的“动”是被动的拓展,而非主动地发散、集聚、整合、提升,师生之间始终交而不汇,使学生无法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启发思维。
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思维的基础上,在真正意义上开展“有效互动”,了解本班学生的思维基点、知识原点,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特点将其分类,将思维互异互补的对象组合在一起。
教师在备课环节应整合知识点,需备学情、生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联系新旧知识来运用迁移设计提问。课堂教学点应分类、分层,体现知识认知轨迹及知识掌握的逻辑规律,教师应按深浅程度发散学生思维,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收获。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身参与的事情,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好奇,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挑战心理,使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还应引导学生科学、深入地探究,搜集相关资料,制作知识卡片。其中,查询网络信息是课堂互动有效开展的关键。
例如,在讲述《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节课时,本课内容非常抽象,如果采用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导致课堂沉闷、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全无,教学知识点接受效果较差。所以教师应在课前布置收集资料的任务,提取知识点,通过课堂导题诱思,调动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有效的师生互动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在课前拟定预习提纲,要求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制作卡片。课堂中,由于学生查过资料,知道呼吸主要呼出二氧化碳气体,此时笔者请学生动手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呼气,通过实验证明呼出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学生兴趣盎然。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刚下水游泳时会感到呼吸困难,说明什么?既然呼吸与胸廓的变化有关,请同学们体验呼吸时胸廓是怎样变化的?”在体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当学生用语言描述了胸廓发生的变化后,教师追问:“到底是胸廓变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变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说出答案——吸气导致胸廓变大。这时教师可用一句话轻松归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生马上意识到答案错了,这会令学生印象非常深刻。教师趁热打铁,继续导出问题:“怎样通过实验证明胸廓变大导致吸气?”此时教师演示实验——模拟胸廓变化与呼吸的关系。学生观看实验后,教师进一步诱思:“同学们能再次归纳胸廓变化与呼吸的关系吗?”知识点教学在学生生活经验、资料分析、阅读知识小卡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设疑互渗,在导题诱思中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快乐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智力活动处在积极状态中,为生生互动、层层互渗积累了良好的情感积淀。教师应深谙这一点,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思维快慢,将学生分为主动活跃型、被动思考型、亦步亦趋型,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3]。教师应重新编辑学生设置的题目,按深浅层次,难度大小分类。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开展互动会稳妥有效多了。
1.发散多元型
教师充分考虑题目的多元因素,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学生集思广益,多角度剖析生物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补充、完善知识,并熟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传染病》一课时,教师一定不能拘泥于教材,应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讲解概念内涵时,应引导学生拓展概念外延。学习什么是传染病时,可以通过比较近视和红眼病的区别,在比较过程中引导学生补充传染病的特点,剖析病原体和传染源的区别,发散学生思维。如艾滋病的传染源和病原体分别是什么?如果是蛔虫病、H7N9等,那么传染源和病原体又是什么?怎么用简练的语言加以区分?请学生谈谈怎样与艾滋病病人接触?对流感、手足口病又有怎样的认识?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适时加以补充并完善。这样多角度进行分析,能够真正让学生解释身边的生物现象,学以致用。
2.小组交流型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其中思维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应合理搭配,注意将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确保互动、互访的有效开展。各小组在浏览教材、把握全局的基础上,侧重某一个角度深入研究问题,查找资料,制作预习卡,学习知识点。在课堂上,各组通过辩论、抢答、必答补充等方式交流讨论,达到有效互动。例如,教学《真菌》一课时,教师按照同组异质搭配原则将学生分组,小组间交流互动的优势非常明显。教师可在课前抛出讨论提纲:(1)你知道多少种真菌种类?请你调查市场内经常出售的真菌的名称和用途。(2)真菌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真菌的微观知识卡,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好?(3)真菌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请根据课文制作孢子印。经过课前的布置和预习,学生在小组交流互动中游刃有余。此时教师出示真菌的实物或图片,抛出抢答题目:真菌的种类和用途知多少。抢答环节充分激发各小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潜质被充分挖掘,课堂上一片生机灵动。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课堂由于其学科特质,在互动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强调“自己想、自己做、自己用、自己创”,教师在引导、调控课堂的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各种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让学生在参与动手中悟理,在“唇枪舌战”中悟法,在互动诱思中悟道。这样,在师生有效互动基础上的生物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