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模式探索

2019-01-10 08:46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三资学时专业课程

田 莺

(鞍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要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相关学科的支持力度,优化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开发能有效支持师范生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公共课;建设一批学科优势明显、课程体系完善、与实践领域对接的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2018年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服务新模式、教育治理新模式.

1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教学实践现状

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成立于2000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各种新型信息技术应用,带来了专业学科领域的巨大变革[1],通过3次专业教学计划调整,学生实践学时的比例得到大幅增加.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7版的专业课程实验实训总学时数是672,占专业课程总学时的45%.按照这样的学时数安排,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课程的实验实训学时来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满足社会岗位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表1 2010版、2013版与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学时情况

教育技术学专业通过共享教师教育发展中心的设备资源,基本上能满足专业课程的大部分实践教学任务,但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部分,如《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中的“线性编辑”知识模块,由于场地不足、经费短缺、设备更新滞后,教师只能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进行简单示范或借助图片、视频演示给学生观看.另外负责实验实训教学任务的教师不是专任实验教师,而是由专业课的教师兼任.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任教师8人,既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同时也担负实验教学任务.不仅要与时俱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以便对实验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管理得心应手.

1.2 当前教学实践的效果

每一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新的专业课程规划都会不同程度地提高实践学时的比例.我们发现每一届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不会因为实践学时的增加而有大幅度提升.这个结果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平时观察和考核,根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时观察以及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检测的结果来看,课程目标中要求的专业技能,完全掌握的人数仅占到班级总人数的10%左右,基本掌握人数占比50%,而剩下的将近40%的学生是未达标的;另外一方面是学生的自评,研究设计了一份学生专业能力自评表,从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中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以及评价五大范畴中设定具体的指标项让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往届毕业生(以2012、2013级两个毕业班为例)和在校生(以2014、2015级两个班为例)根据自己目前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来打分,根据分值的统计来看,结果基本与教师的评价吻合,这也说明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在专业课程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中的表现,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技能掌握情况并不十分满意.

1.3 问题分析

结合实践教学效果以及实践教学现状,导致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有:

1.3.1 专业选修课程跨方向设置 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每届只有一个班级,每个班级学生平均人数在26人左右.由于学生人数少,教师人员不足,在开设选修课程时,常采用跨方向设课的策略.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广度有了,但因为学生缺少将专业知识内化、细化、补充、组织以建构自身专业知识体系的能力,导致专业知识的深度不够.2017年教学计划重新修订后,已将这一问题基本解决.

1.3.2 课程内理论与实践学时的失衡 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从培养目标、知识能力、课程体系等方面不断修改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在2017版教学计划修订前,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从原来的48学时减到32学时,直接拿掉了实践学时数.这门课程看似理论性很强,但却不能忽略其中的教学实践环节.如果单纯地只进行理论讲授,那学生也就只是掌握了课程中“是什么”的这部分知识内容,而对于“怎么做”的部分则不能完全掌握,也就不能达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能力要求.因此课程既要保证理论知识的讲授,也要平衡实践学时的比例.

1.3.3 现有实验室设施设备资源有限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活动是与教师教育发展中心进行资源共享得以完成的.现有的设施设备在种类、数量、配置、更新等方面或多或少影响了专业课程实验实训教学的完成,因此也就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效果,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能力的同步提升.

1.3.4 专任教师行业经验缺乏 由于缺少实验教师,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除了负责专业课程的讲授外,也要承担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基本没有问题,而对于一些和行业相关的教学实践任务,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教学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培训系统教学设计”这一实践模块,要求学生能够为企业培训进行教学设计,这需要分析培训需求、确定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以及选定培训平台、培训形式、制定培训评估标准等,专业知识加上行业的经验才能规范地制定出培训设计方案,而专任教师恰恰因为缺少行业经历,在指导学生时就稍显力不从心.

2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三资”共享新模式

课程教学实践模式的更新转变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整体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打造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2.1 何为“三资”共享教学实践模式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三资”共享模式,即平台数据资源共享、教学软硬件资源共享和行业培训师资共享.

其中平台数据资源共享,即借助鞍山市内各行业的公共数据平台(如鞍山市人社局官网),根据其及时更新的社会就业需求数据,可以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分析指导.

教学软硬件资源共享平台,即与鞍山市多家企业及民营机构合作,建设见习实习基地,借助他们强大的软硬件资源优势,可以解决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由于设备不足而导致的学生技能不扎实的实际问题,更好地完成教学实践任务.

行业培训师资共享,即聘请行业内的专职人员作为学生专业实践的指导老师,和专业教师共商共谋,一起为在校学生进行实践实训甚至未来的就业、创业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

2.2 开展“三资”共享教学实践模式的必要性

2.2.1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现代社会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岗位可能需要胜任者掌握多种技能.比如现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能上信息技术课程,还要能辅助学科教师设计和开发教学课件,负责学校活动的摄影摄像,管理和维护学校的计算机等电教设备.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对教育教学实践学时的安排与组织,合理高效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出适合社会上各种教育技术岗位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2.2.2 强化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理论是实践的阶梯,实践是理论的检验.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教学实践,一是可以有效地检验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可以强化其对理论知识理解,弥补课堂上抽象学习的缺憾,三是有理论知识作基础,通过教学实践,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2.2.3 开放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过程是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或任务,学习者要通过查询资料、协作讨论、相互合作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发散思维、勇于挑战、大胆创新,在探索中不断思考、尝试,培养学习者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2.3 “三资”共享教学实践模式的作用

“三资”共享教学实践模式有效解决了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从根本上保证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的高效进行.

2.3.1 提供社会需求信息,明确就业创业方向 鞍山市各行业部门的数据平台现有近20万条基础数据.借助数据平台,了解当前社会热门专业及就业岗位,分析社会需求及人才培养方向,找准着眼点,明确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向、模块,与时俱进地进行课程内容实时更新和补充[2].

2.3.2 弥补学时不足,平衡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 2017年专业教学计划重新调整修订,专业课程总学时学分数按要求都相应减少.按照培养目标中对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计划中增加了实践学时,减少理论学时.考虑到理论学时不足会影响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的情况,因此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借助平台资源让学生在课前学习理论知识,在课中通过答疑解惑、教学实践操作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课后布置合适的小组项目任务实现知识的迁移.

2.3.3 拓展学生的教学实践眼界,提高专业技能 与各行业建立教学实践联盟,进行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技能,强化了理论.另外聘请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完成校内的创业实训项目,使学生在见习实践过程中得到了行业培训教师示范性的指导和专业化的建议,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3.4 为专业教师行业经历提供机会 新模式中的师资共享,不仅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同时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也将参与到企业日常业务和项目的研发中,亲身体验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增长行业知识和经验.

2.3.5 为学生择业就业、企业选人用人提供机遇 借助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可以更好地宣传教育技术学专业特色、展示学生个人风采和作品,为企业和毕业生的双选提供更多的途径和可能.通过平台和教学实践机会,企业可以了解学生个人的学业情况及专业能力,为本单位寻觅人才;而学生也可以了解心仪企业的相关信息,多方选择.

2.4 “三资”共享教学实践模式在专业课程中的举例分析

以教学系统设计课程中的“培训系统教学设计”这一实践模块为例,说明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三资”共享模式的具体应用.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不仅适合学校的课堂教学,事实上任何存在教与学活动的场合都存在如何设定教学目标、如何分析学习者、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如何组织学习者进行学习以及如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等问题.因此,在一些成人的培训系统中也需要进行教学系统设计,比如师资培训和企业培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设定了这一层级的教学系统设计实践任务,目的是既让学生了解教学设计的应用范围,同时又能提高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系统熟练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3].

若为企业设计一份合理的培训方案,首先学生应知晓企业培训需面向市场,目的是提高员工绩效,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和价值;培训内容更应侧重综合性、实践性知识与技能,培训最终以员工绩效、员工业务能力提高作为评价标准.在着手设计之初,学生首先应从合作单位中选定目标企业,借助数据平台——“三资共享”中的数据共享,了解该企业的业务范围以及近两年的业绩统计,结合该企业以往的培训案例、员工日常表现等具体分析该企业的培训需求.通过数据平台,学生能够高效、准确地明确培训需求,合理规划接下来培训的基本形式和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平台.

在进行企业培训设计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平台——“三资共享”中的软硬件资源共享,观摩学习同类或其他类企业的培训案例,为自己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可以到企业中实地考察学习,切身体会,亲身经历,为教学设计做储备;还可以请教行业培训教师——“三资共享”中的师资共享,虚心听取他们所给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培训设计方案.

结合“三资共享”新的教学实践模式,学生在完成“企业培训设计”这项专题实践时相较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合作单位自己的数据平台上的业务案例资源比起以往学生在网络上自己检索要方便快捷许多,而且资源丰富多样,可用性强;其次,行业培训教师的参与指导以及学生现场实地考察,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助力加码.以往学生在进行系统培训设计时,设计方案往往在培训需求、培训内容或培训形式、培训评估等方面分析设计得不够全面、准确、专业、细致,而专任教师由于缺少企业一线经验,在细节的指导上存在不足.师资共享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任务,同时也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提供行业锻炼机会.学生通过专业的考察、示范、学习和指导,在做系统培训教学设计上有了充分的锻炼和充足的经验,技能得到提升,知识得到内化,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猜你喜欢
三资学时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完善财务制度建设 强化农村三资管理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