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在2019年末,《文化与传播》又和读者见面了,本期编者组织了几个专栏,在此与读者共享。
首先,向大家推荐的是东盟传播研究专栏,东盟传媒及中国-东盟区域传播研究是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的优势和特色,东盟传播研究也是本刊希望重点打造的特色栏目,在今后半年中,本刊将陆续编发一批有关东盟传播研究的论文。本期的东盟传播研究专栏,共编发了5篇论文,作者大部分来自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团队,其中虽说有些研究生写作的论文尚显稚嫩,但对我们了解东盟国家主流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基本情况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其次,除了东盟传播研究专栏外,我们还另外组织了一个“‘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研究”专栏,在此特别推荐株洲行政学院徐卫华副教授的论文《“一带一路”智库建设亟待人类学思维的引入》,作者认为在“一带一路”智库建设中引入人类学思维是矫正“中心—边缘”结构观的需要,也是消除“西方疑虑”与澄清“西方误会”的需要,更是构建全球化时代新型国际关系的需要。要做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中国智库建设,引入人类学思维与加强人类学研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在“广告文化传播”专栏中,河北师范大学孙会教授及研究生陈娜辉的论文《近代“洋货”消费理念的建构——基于<大公报>外商广告的解读》,文章对1910-1925年间《大公报》的外商广告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读,认为外商广告不仅促进了“洋货”的消费,而且影响和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
在“新媒体文化研究”专栏中,同济大学张玉副教授及研究生潘昶玥的论文《后亚文化视阈下的弹幕文化》认为:弹幕亚文化是在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背景下产生的新型青年亚文化,使用后亚文化的理论视角分析,发现弹幕文化是全球化景观的一隅,弹幕族具有主动的媒体意识,弹幕文化与主流文化相互汲取文化资源。商业性的弹幕网站主动拥抱消费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弹幕族、弹幕网站、主流文化构成了一个暧昧的共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