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文 陶 云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建设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沿线许多国家对此有着巨大需求,这就给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走出去”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其中,高铁合作项目是一张亮丽的“名片”。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其他项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本身投资规模大、建设和回报的周期长,因此过程充满各种风险;它不仅牵扯到合作对象国的建设、拆迁、环保等多个部门,更直接关系到沿线民众的各种权益,争议、质疑在所难免,因此在决策过程中,无论政府还是民众均非常审慎。回顾我国高铁“走出去”的合作项目可以发现,很多合作对象国的媒体呈现出反对、质疑、不信任等消极态度与情绪,从而对项目的推广实施形成了掣肘。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在这些项目中,我国媒体和当地媒体是如何进行报道的?针对当地媒体的质疑,我国媒体又采取了什么做法?这些做法是否存在偏差?如果有,今后该如何改进?
因此,本文选择了一个具体项目——中泰铁路,通过对我国媒体与当地国媒体有关中泰铁路建设项目的相关报道来“解剖麻雀”,以期对上述问题能够做出回答。选择这个项目的原因,一是中泰铁路是泛亚铁路的关键组成部分,有着重要标杆性意义;二是如前所言,泰国媒体舆论对项目进程的影响较大;更重要的是,除了目前动工修建的一期工程曼谷-呵叻段外,双方还将继续合作修建二期工程,因此对之前的报道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将有利于下一步的传播;三是笔者之一是泰语专业毕业,可以收集和阅读第一手资料。
早在2009年6月,阿披实政府就提出了双方合作修建中泰铁路的意向, 之后英拉政府在2013年10 月与中方签署谅解备忘录和《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以“高铁换大米”;然而随着2014年 5 月英拉政府的下台,中泰高铁项目被搁置。同年11月,巴育政府再次重启此项目,并就修建里程、资金来源、合作模式等反复谈判。2017年6月巴育动用临时宪法第44条所赋予的特权①泰国本届政府自2014年政变推翻原英拉领导的为泰政府后执政,公布了临时宪法。这部2014年临时宪法第44条规定,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维和委员会主席,即军政府首脑在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有权下达任何命令或对某种行为进行干预,且下达命令及执行命令都视为合法。免除了10项相关法律对中泰铁路合作项目的约束,推动了项目进程。当年12月21日中泰铁路正式动工。一期项目全长约253公里,连接曼谷到泰国东北部的呵叻府,设计最高时速250公里,全线使用中国高铁技术,总投资1794亿泰铢(约合361亿元人民币),全部由泰方独立融资。目前正在修建中,预计2021年通车。
本文运用新闻框架理论作为研究理论工具。目前框架研究主要形成了新闻生产、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受众)三种框架分析范式,本文从第二类即文本框架的角度,采用“(框架)识别—对比—校正”的研究思路,从新闻来源、消息来源、报道主题、报道体裁等进行定类测量,对各个主要议题、提出主体及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运用归纳法和内容分析法,建立“框架清单”,识别中、泰两国媒体报道框架类型及框架特征,力图描绘出两国媒体是如何通过信息的选择、凸显以及排除,建构高铁合作项目对泰国社会及公众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两国媒体的报道框架进行对比,分析我国媒体是否存在框架偏差,进而对我国媒体今后关于中泰铁路进一步合作的报道提出改进建议,以提升我国媒体高铁合作项目对外传播的质量和水平。
样本选取:泰国媒体方面,本文选择了三家创办历史较悠久,且位于泰国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局Truehits系统公布的2018年资讯类网站UIP排名榜单[1]前列的主流媒体:
《泰叻报》(ไทยรัฐ),泰文报,综合性全国大众日报,创办于1948年,以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社会普通大众为主要读者对象。
《民意报》(มติชน ),泰文报,综合性全国专业日报,受众包括教师、公务员、学生、商人等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体,于1978年创办。
《曼谷邮报》(Bangkok Post),英文报,面向世界多国发行的综合性专业日报,创办于1946年,主要读者群为政商界精英阶层以及在泰外国人。
中国媒体:选择了我国对外传播的主要媒体,即:《中国日报》网(英文版)、新华网(英文版)、中国新闻网(英文版)这三家媒体网站,它们是中国向世界宣传的重要窗口,也是外国媒体和外国人士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一般而言 , 在国际事件的政策立场上,国家新闻媒体与其政府是同调的。在这方面, 无论是独立媒体还是政府控制的媒体都是一样 ”[2]因此,本文分别把中泰的三家媒体视为一个整体。
时间从2013 年 10 月 11 日英拉政府与中国签署备忘录,中泰正式提出高铁合作意向起至2018年12月31日(项目一期开工一年,目前尚未结束),以泰文“铁路(รถไฟ)”“中国(จีน)”“泰国 (ไทย)”为关键词分别在泰文报纸《民意报》、《泰叻报》官网搜索,共得到同时包含三个关键词的样本290条,其中《民意报》154条,《泰叻报》136条;在《曼谷邮报》官网以英文“railway”“China ”“Thai ”为关键词搜索,共得到同时包含三个关键词的样本125条,统计三家泰国媒体总样本为415条。
在《中国日报》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英文网站以相同英文关键词在同一时间范围搜索,得到《中国日报》网有效样本71条,新华网67条,中国新闻网37条,总样本为175条。
两国媒体共计590个样本。
新闻来源,指新闻稿件的来源。中泰两国媒体在高铁合作项目中的新闻来源如下:
表1 两国媒体新闻来源分布
统计表明,中国媒体报道转载率(37.14%)远高于泰国媒体(2.89%),且以新华网为主要转载对象,如《中国日报》网转载27篇新华网稿件,中国新闻网转载新华网稿件18篇。高比例的转载率及以新华网为主要转载对象。
通过对现有样本的梳理,笔者将消息来源归为12种(如下表),如一篇报道中有多个消息来源,则选取主要消息来源为本稿件消息来源;若一篇报道中有多个消息来源,但较难区分主要信息来源的归为综合来源。
表2 两国媒体消息来源分布
分析发现,中国媒体较关注泰方信息,源于泰国非官方信源比例低。中国媒体超过50%的信息来源于泰方,但其中约九成的信息均来自泰国政府,引用泰国非官方信源仅为5.14%;
泰国媒体消息来源于中国的不到6%,说明中国媒体传播的力度不够或针对性不强(泰国方面对来自中国的信息其实有着较大需求,这一点将在后文提到)。前三位的消息来源依次是本国政府、专家学者和非政府组织。
经过统计发现三家媒体报道主题最为集中的分别是项目推进情况(33.7%)、对项目的质疑与建议(32.1%)以及项目推进的障碍(13.3%);中国媒体报道最多的是项目推进情况、项目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表3 两国媒体报道体裁分布
从上表看出,泰国媒体的评论数量远远超过中国媒体;其中三家报纸的编辑与专栏作家共发表评论37篇,占全部评论数量的41.57%。
两国媒体都注重深度报道。中国媒体主要聚焦项目的积极影响以及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的看法;泰国媒体则主要围绕中泰双方谈判的分歧、泰国政府对质疑的回应、泰国政府及社会关于“一带一路”的看法等议题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报道。
根据框架研究中以关键词、主要内容与态度来确定框架的常规做法,本文把泰国媒体对高铁合作项目的报道框架主要分为事实框架、合作框架、质疑框架和回应框架,中国媒体框架归纳为事实框架、合作和展示框架以及回应框架。
1.事实框架:即对项目谈判、进展过程的客观报道,以消息为主。两国媒体在内容和报道数量所占比例上大致相同:泰国媒体137篇,占比33.01%,中国媒体为59篇,占比33.71%。
2.合作框架/合作和展示框架:文中关键词主要为“积极”“有利于”“改善”“增强”“顺利推进”“合作”等表示积极态度的词汇以及相应的积极情感倾向。中、泰政府是该框架的提出主体。
其中泰国媒体的合作框架(62篇,占比14.94%)议题更多强调该项目给泰国带来的好处,如其提出主体主要为中、泰政府。中国媒体合作框架(108篇,占比61.72%)侧重于“互利共赢”的理念,认为中泰铁路不仅让泰国受益,也给中国、中泰双方以及中国和东南亚的关系带来利益。同时中国媒体还有“丰富经验”“让东南亚繁荣”[3]“中国有能力在东南亚的子弹头列车打败日本”[4]等展示自身实力的词汇和语篇,因此同时呈现出“展示”框架。
3.质疑框架:由三家泰国主流媒体提出,文中包含有“损害利益”“缺乏透明度”“亏本”“腐败”“压迫”“强硬”“债务陷阱”等负面词汇及消极情感态度,以及对中国政府提出的各种要求等。共有167篇,占全部报道总数的40.24%。
经济领域的议题是质疑框架主体,共119篇占比71.26%。主要质疑及诉求有:项目收益低、中国贷款利率不如日本实惠、希望中国增加投资和降低贷款利率等,同时两国就融资和贷款利率计算币种、建筑材料标准等方面存在争议。
其次为政治领域,为41篇,占24.55%议题中针对中国政府的主要有:认为中国政府在谈判中态度强硬、中国要求铁路沿线土地开发权会损害泰国主权、中泰铁路是为满足中国发展战略等;针对泰国政府的质疑议题则认为高铁合作项目是巴育政府讨好中国以获支持之举、项目有可能存在腐败以及政府动用临时宪法第44条是给中国的特权等。
另外还有“中国高铁安全性问题” “中国设计的火车站无法保留泰国建筑特色”“中国对项目相关信息介绍太少” 等质疑议题。
泰国媒体、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是提出质疑的主体,三者占比近八成。虽然提出的质疑各有侧重,但在希望降低贷款利率和拒绝中国对高铁沿线土地的开放权的问题上则是一致的。真正民间(企业、非政府组织、民众等)的声音并不强大。
表4 泰国媒体质疑框架提出主体分布
4.回应框架
针对质疑,双方媒体都有做出回应,但两国媒体的回应不多,泰国媒体有回应49篇,在整个项目报道中占11.8%;中国媒体回应8篇,占报道总数的4%,相对于5年跨度的报道时长来说,这个数量无论如何不能算多。
表5 两国媒体报道框架分布对比
1.泰国媒体高铁合作项目报道框架的主要特点
(1)从信息选择上看67.47%的信息源自泰国政府,其次为专家学者(9.16%)、非政府组织(6.51%)和其他各界人士(5.54%)。消息来源于中国的仅为5.78%。
(2)在所建构的框架中,“质疑框架”最强,这给项目的推进带来了直接的负面障碍。正如泰国研究专家张锡镇所言“中泰铁路项目一波三折,迟迟不能搞定,根源就在于,泰国官方的决策受到民间舆论的牵制。”[5]从上述分析可见,所谓“民间舆论”,实际上主要是由掌握话语权的精英阶层主导。
(3)往往从政治角度对经济议题进行解读。一方面认为这个项目是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项目,因此中方应承担绝大部分的投资或不应从中获利。如“这个项目使他们(中国人)受益,……因为这是一条有利于中国的战略途径”[6];“我们希望北京把自己描绘成给予者而不是接受者”[7];另一方面又担心使用中国贷款可能引发“债务问题”,从而被中国“控制”。
2.中国媒体报道框架特征
(1)从信息选择上看,中国媒体转载率较高,(以新华网为主要转载对象,且七成的信息来源为双方政府,对泰国非官方信源基本不采用),说明我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对官方信息的依赖及官方意味较浓,容易让对象国聚焦在项目的中国“国家战略”“官方意图”上而忽视了项目的市场属性。
另外,来自官员、专家学者的访谈较多,评论少。
(2)在所建构框架中主导框架为“合作和展示”框架。
从上述分析中可见,中国媒体报道议题更集中于项目合作的积极影响,文本中“合作”“共赢”“有益于”“增强互联互通”等词汇多次出现,报道中坚持了“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在各个框架中均强调项目给多方(泰国、中国以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等)带来的好处,需要“互惠互利”而非援助。
(3)“回应”框架较弱,“滞后”甚至“缺失”
首先是回应数量很少,仅占所有样本的4.57%;其次是对热点问题回应不够及时甚至不回应。如2017年6月巴育使用临时宪法所赋予的特权使得项目终于得以开工,在泰国社会上引起激烈争论,“然而几周过去了,仍然还未看到北京对该项目有什么说明”[8];对泰国政府、媒体、专家学者等不同主体的意见也缺少针对性的回应。
基于前文的分析,我们对我国媒体的高铁合作项目对外传播提出如下建议:
增加评论数量,及时回应舆论热点。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媒体的评论数量较少。即便对方对中国和项目有种种误解,中国媒体也缺乏态度明确的回应。随着目前中国的崛起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对外传播中之前的以“韬光养晦”为主的做法也已经发生改变。很多问题上已经不允许我们再避而不谈或者含糊其辞,因此,增加立场鲜明的评论,特别是针对对方的错误认识进行解释说明和反驳,并在回应中增多报道我方做出的让步与付出的努力。如本项目中针对泰国舆论中所谓“中国在谈判中态度强硬”“泰国吃亏”“中国占便宜更多”等舆论,应以中国在谈判中主动配合泰方进行技术转让、积极为泰国培训工程师、多次下调贷款利率、与泰国签订的橡胶、大米等农产品交易协议等内容作出回应,让泰国舆论看到我方的诚意。
正视质疑,加大回应力度,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一带一路”项目“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传播,也可帮助对象国媒体及民众正确理解中国提倡的“各方平等协商、责任共担、共同受益”的合作原则,同时也有利于防止“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合作项目,成为这些国家国内政治纷争的焦点,成为东南亚国家反对党攻击执政党的重要借口和武器。”[9]提升我们议程设置的能力,掌握话语主导权。
坚持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高铁技术经过不断消化吸收再创新,已经形成完整的高速铁路设计、建设、装备、运营、安全管理标准体系以及铁路装备品牌[10]。这也是泰国在经过与日本新干线比较后最终认可的,是泰国今后选择继续与中国合作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要注意增强高铁企业的主体地位,并与高铁企业有效配合,帮助高铁企业提升传播意识,拓展传播渠道,改进传播方法,共同探讨如何进行“高铁品牌”的传播。这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政治意图”,更好地体现“一带一路”项目的市场属性;另一方面,由于高铁企业掌握项目谈判细节、施工进度以及各种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增加来自高铁企业的信息,可以满足泰方对项目信息的需求从而减少质疑。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仅是各国国家利益所在,同时也是每个政府的基本职能和合法性来源。“搞好民生,基础设施先行”是已经证明的中国经验,也是其他“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在很多国家的经验,高铁合作项目对外传播,就是要传播中国高铁的“优质优价”[11],传播高铁建设符合对象国的国家利益,为高铁合作项目的顺利推进营造一个有利的舆论氛围。
因此我国媒体对高铁等基础设施项目给当地带来的好处要给以更为具体的报道。 应多提供高铁所带来的各种改善民生、拉动地方经济、为合作方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等正面效益、长远效益的相关做法和经验,用数字说话、用鲜活的人物和故事说话,增强对象国对铁路建设和运营的信心。
在信息选择上,应进一步减少对单一信源的依赖,进一步发挥本报驻泰记者以及泰中记者协会的作用,同时适当反映来自泰国社会的声音,多信息来源和独家报道,凸显媒体个性,这也是我国对外传播媒体打造自身品牌、提升影响力的必然途径。
把传播对象进一步扩大为当地媒体、专家学者等意见领袖。对于泰国等政府相对较“弱”而社会则相对较“强”的“一带一路”的很多沿线国家来说,政府往往受制于社会舆论。而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本项目中舆论的“意见领袖”实际上就是当地媒体、专家学者等意见领袖。目前中泰双方媒体已经有了初步的交流合作,今后应进一步扩展交流合作的对象和范围,了解各个媒体、意见领袖所代表的不同阶层的不同利益诉求点,从而避免“‘一带一路’话语的主观性、空泛化与表面化”[12],并通过相互访问参观、座谈、学术交流、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与他们多沟通,进一步增进双方的了解,并及时发布沟通信息及成果,增强互信,互利共赢。
另外,还需重视对社交媒体的运用、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加强媒体公关以及线下与受众的互动等等,继续拓宽、深耕各种传播渠道。
“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国情和发展诉求。因此,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对外传播中需要“一国一策”甚至是“一个项目一策”,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传播策略时不仅需要认真研究对象国的特点与诉求,还需要不断总结以往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创新对外传播方法,提高对外传播艺术,最终为项目的推行和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