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气法则诊治聚合型痤疮的探讨与应用分析

2019-01-09 11:41李永财田合禄王笑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李东垣升麻升阳

刘 萍,李永财,田合禄,王笑红,孙 萌△

(1.北京益淞堂中医门诊,北京 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聚合型痤疮是寻常痤疮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其损害为多形性,临床表现为黑头、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囊肿和疤痕等多种损害群集发生,反复发作且难以治愈,给患者带来面容损害与精神压力[1]。古代医家多认为属于肺风粉刺范畴。《医宗金鉴》云:“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2]”聚合型痤疮患者多见于初为脏腑实热证,久治不愈抑或反复发作,后期形成脾胃虚热证或寒热错杂证,也可见于平素脾胃素虚的病人。如使用药物过于寒凉,对于平素脾胃之气强盛的人来说,药物可以迅达病所,效如桴鼓;而对于脾胃素虚的病人,则会造成聚合型痤疮反复发作且难以治愈。本文根据中医脏腑理论与临床辨证,探讨《脾胃论》中升阳益气法则诊治聚合型痤疮的可行性。

1 脾胃虚弱而阴火内生

李东垣在其代表作《脾胃论》中认为:“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生也。[3]”湿邪蕴于中焦脾胃日久化热,湿热胶结转化,可伤太阴阳明。脾开窍于口,阳明胃经上于额面,故可见口唇额面生疮,久而化瘀成痰,则皮损暗紫成结节。

临床素体脾胃虚弱患者痤疮皮损多表现为丘疹、脓疱、红肿疼痛且迁延不愈,多因脾胃脏腑气虚而不能升清降浊,湿浊上犯发为聚合型痤疮。此类痤疮多有脾胃气虚内热、气虚血瘀、气虚挟湿等兼证,证型多以脾胃湿热为本,涉及阴火和血热。李东垣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阴火为内伤发热且与脾胃气虚关系密切,是由于饮食失节、劳倦及喜怒忧恐伤及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健所致。如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论述:“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肝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又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4]”田胜利等在《现代中医新思维》论述脾虚与湿火关系时说:“湿火久稽,必生湿毒,见湿毒必阴已伤,湿与阴不相携,湿久伤阴;火与阳不两立,火久损阳,脾太阴经络阴阳气败,则积成,或伏瘀重,或伏痰重,交阻成积,成积则有形。[6]”王琦在中医体质学基础上认为,湿热体质是易患痤疮的主要因素,痤疮的病机要点以脾胃气虚导致的湿热体质为本,气滞毒瘀痰结为标,从湿热体质论治痤疮具有优势性[6]。

2 阴火内生可累及心肺

《黄帝内经》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火亢盛乃血受火灼而不能升发,阴火内生或伴湿浊胶结、心火郁滞而发于面疮,缠绵难愈。李东垣在《脾胃论》称:“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3]”聚合型痤疮反复发作,其临床主症往往表现为血热挟阴火。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的观点,即元气三焦阳气与心火阴火不两立,一是少阳三焦相火虚衰导致脾胃气虚,二是阳不生阴不长,阴精不能上奉导致心火阴火上起。心火阴火偏于上,走血脉潜伏于脉络煎熬血液而成瘀,煎熬津液则成痰,痰瘀交阻日久进而形成痤疮。

肺主皮毛,聚合型痤疮单用寒凉清热药久治反复不愈,也是心火旺而肺金受邪。由于患者脾胃虚弱不能生肺金,所谓“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于胃。肺脾关系密切,肺经之热易循经传入脾胃与大肠,故脾胃受邪则易生湿热,大肠受邪易生便秘,而化热生毒、湿热毒上攻于颈面而生痤疮。《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称:“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或咳嗽寒热者,湿热乘其内也。”所谓“气者,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气或乖错,人何以生?此病从脾胃生者四也”。人体脾胃功能正常,气血旺盛,皮肤容润光泽;若思虑过度、情志不调、劳倦内伤、饮食失节等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阴火内生上灼肺金,皮肤毛发失于滋养,内生痰湿阻于肌肤,瘀而化热生毒而生痤疮[7]。

3 用药思路慎辨其机

治疗聚合型痤疮,根据痤疮乃是热邪致病的基本特征,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确立“甘温除大热”的升阳益气法则:“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盖甘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脾胃论》中治疗阴火内生而心火独亢的法则为升阳益气散火法则,其代表方剂为《脾胃论》中“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该方中黄芪、人参、炙甘草补脾胃气虚,黄连、黄芩泻心火,柴胡、升麻升阳,苍术祛湿;另外常在临床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清热凉血解毒之品,如药用生地黄,赤芍;另用黄连、黄柏泻火解毒,用升麻使行阳道,自脾胃中左迁,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达到火郁发之的目的。

聚合型痤疮难治不愈、反复发作也根源于肺脾气虚,而肺主天为燥气,脾主地为湿气,脾气内郁湿困,肺功能失常,燥湿失济,需要宣发肺气之燥以解脾郁湿困。对于肺脾湿热交蒸,李东垣在《脾胃论·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中采用升阳益气法散阴火化湿浊,“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一是脾胃自身不足,阳气不升。如在“清暑益气汤”中重用升麻、柴胡,助阳气上升行少阳春令;二是心火亢甚、乘脾土、灼肺金须重用黄芪、人参、炙甘草,甘温泻阴火而补脾肺之间的元气;三是重用人参、五味子、麦冬等补肺生脉泻火以助“秋损”之肺气;四是湿热阻碍气机运化须增用二术、泽泻、炒曲分消湿浊,助益运化。

4 典型病案

赵某,女,27 岁,2016 年10 月于北京益淞堂中医门诊初诊:3 年来患者面部反复出丘疹、结节、囊肿多群集发生,属于典型的聚合型痤疮。近3个月加重,曾服中西药治疗无明显好转。现面部皮肤油腻,丘疹以额部及两颊部为甚,面部可见绿豆大小丘疹,色红,部分皮疹有脓头,两颊部散见黄豆大小结节、囊肿,自觉痒痛、质硬。症见胃脘痞满不适纳差、气喘乏力、四肢倦怠,大便每日1~2行,黏滞不爽,口干苦而腻,欲饮但饮不多,患者情绪紧张,面色痿黄,舌质淡红有齿痕,苔黄腻而板滞少津,脉弦滑。初诊采用《脾胃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治疗:生黄芪30 g,知母20 g,苍术10 g,茯苓15 g,党参15 g,羌活6 g,柴胡12 g,黄连5 g,黄芩10 g,肉桂6 g,当归10 g,防风6 g,升麻10 g,炙甘草5 g,生石膏30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服药后面部皮脂分泌减少,炎性丘疹消退过半,结节肿块变小,痒痛感减轻,大便每日一行,舌质已不甚红,苔转白稍腻、纳差、腹胀满有所好转,脉细涩。次诊方以《脾胃论》“清暑益气汤”合四物汤化裁治疗:生黄芪30 g,知母15 g,柴胡10 g,党参15 g,生白术15 g,泽泻15 g,赤芍10 g,当归15 g,川芎10 g,生地20 g,麦冬15 g,炒神曲10 g,陈皮10 g,黄柏15 g,升麻10 g,葛根15 g,五味子6 g,炙甘草6 g,生姜6 g,大枣6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三诊:面部丘疹、脓疱已大部消退,遗有暗红色色素沉着,结节肿块消失质软,已不感痒痛,皮肤油腻消失,大便正常,未见新出皮疹,疾病基本痊愈。

按:查看患者继往病例多以清热凉血治疗为主,考虑该患者素体脾胃气虚,且过服寒凉脾胃更伤,导致脾不升清、运化失常、蕴而化热、浸淫肌肤而致聚合型痤疮反复难愈,辨证属脾胃虚弱、郁热内生。初诊治疗以升阳益气、散郁祛湿为主,二诊郁热湿邪已退之大半,贯彻升阳益气法,兼顾化瘀散结、散血分郁热。该病例中初诊和次诊均使用黄芪、党参、柴胡、升麻等升阳益气药物,其中党参主要补益中气和脾胃;黄芪大补元气、壮脾胃、升阳气;同时配伍柴胡和升麻从左右升发阳气,充分体现了《脾胃论》中“甘温除热法”以及对升阳益气药物的运用思路。

5 总结

脾胃为气血之海、化生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在气血津液生化代谢中最为关键。脾胃气虚,“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出现头晕、鼻塞、汗出异常、大小便不通等症状;中焦脾胃乃调节人体燥湿升降之枢,脾胃失调、体内湿邪内郁、火越于上发为痤疮。聚合型痤疮涉及心肺脾等脏腑,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多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脾胃虚热病证,临床可参考运用《脾胃论》升阳益气法论治,其中代表性方剂如“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以及“清暑益气汤”从气分和血分论治,临床辨证时要详察病机,不必刻求原方原药,灵活辨证加减应用即可。

猜你喜欢
李东垣升麻升阳
升麻的品种考证
兴安升麻UPLC指纹图谱及4种酚酸类质量标志物测定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升阳益胃汤肺系疾病应用与药理学研究进展
升麻炮制历史沿革的研究进展*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升麻的1H—NMR指纹图谱—模式识别研究
升阳通降法治疗胃下垂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