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婧,童恒力,黄佳兰,黄 艺,钟凌云,叶喜德
(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南昌 330004)
升麻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heracleifoliaKom.、兴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foetidaL.的干燥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有“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的记载,认为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并被列为上品;金元时李东垣在其论著《脾胃论》[2]中擅用升麻-柴胡药对以治脾虚诸证,方始突出其升阳举陷之效;清代以后对升麻升散之性认识逐渐深入,开始采用炮制缓和其偏性。升麻临床应用广泛,古今炮制方法众多,东晋《肘后备急方》[3]中首次记载升麻的炮制方法,此后历代本草均有所记载。现代对于升麻的炮制也开展了一定研究,主要集中在炮制工艺优选、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变化等方面,但目前尚未有文献系统梳理升麻炮制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情况,为弥补这一空白,笔者系统整理了古今本草医籍、历版《中国药典》、各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关于升麻炮制的论述,并归纳总结其研究现状,以期为升麻炮制品的合理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东晋时期《肘后备急方》[3]中首次记载升麻的炮制方法“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并数数食”,提出了蜜制的炮制方法,此法被历代本草医籍记载并传承至今,为升麻古今主流炮制方法。
南北朝时期,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4]中出现了关于升麻净制、黄精汁制、蒸制工艺的记载。关于净制工艺,此后历代文献亦有升麻去芦、去须土、去黑皮、水洗等净制方法,可见升麻净制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其一为去粗皮及芦头以分离非药用部位,其二为去泥沙和杂质以清洁药物;黄精汁制升麻被认为可“炼已筑基,大裨体用,上行者有根可据矣”[5];而对于蒸制的目的则未见记载。
宋代本草对于升麻切制多有记载,如“(口父)咀”、“捣碎”、“细碾”等,此后历代本草还载有“锉”、“切”等切制方法。升麻切制目的虽未直接见于文献记载,依据现代炮制研究分析,切制后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且便于后续炮制和临床调剂。此外,宋代还出现了升麻炭、焙升麻等饮片品种。升麻制炭后可产生止血作用,并微具提升之性,多用于“血痢”[6];焙制目的则未见文献记载。
明清时期,文献中进一步充实了关于升麻炮制目的的记载,如对于升麻蜜制的认识,明代《医学入门》[7]与清代《本草述》[8]均认为“止咳汗者蜜炒”,清代《得配本草》[9]认为“蜜炙使不骤升”,《本草求真》[10]中有“入补剂,蜜水炒用”的记载,《本草害利》[11]记载“如嫌过升,蜜水炒或醋炒用”,《本草从新》[12]中有“或有参芪补剂,须用升柴,而又恐太升发者,并用蜜水炒之”的论述,《本草便读》[13]中亦有“解表生用,升气蜜炙用”的论述。综合分析上述观点,可见当时医家认为升麻经蜜制后,一则可产生止咳、止汗之效,二则可缓和生品升散之性,三则可增强补中益气之功。与此同时,升麻的炮制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出现了炒黄、醋制、酒制、盐制、姜汁制等法。而关于上述炮制方法制药目的,部分可见于文献记载,如明代《普济方》[14]中所收录蕤仁丸,方中升麻需“炒”后入药组方,升麻经炒黄后可缓和生品透发之性,使作用和缓;升麻经醋制后被认为一则可“治滞下”[15],二则能“噤口痢”[16],三则可缓和生品发散之性[11],有别于“醋炙入肝”的传统理论;清代《医宗金鉴》[17]中有“土炒”的炮制方法,书中所载补中益气汤即以土炒升麻入药,认为土炒可增强升麻补脾升阳的作用;《本草述钩元》[18]中提出“补中酒炒”,认为升麻经酒制后可增强补益中气的作用,亦异于“酒制升提”的传统炮制理论。关于升麻炮制的历史沿革简况见表1。
升麻为中药“生熟异治”的代表品种,现代临床应用中多以生品和蜜炙品入药,生品取其长于透疹解表、清热解毒之功,蜜升麻则多用其补气升阳之效。部分古法炮制技术因各种原因被摒弃或失传,仅有升麻、蜜升麻、升麻炭、酒升麻、炒升麻等5个炮制品种及其炮制工艺传承至今,除历版《中国药典》[28-36]中收载有升麻,1988 版《全国中药炮制规范》[37]中收载升麻、蜜升麻和升麻炭以外,有22个省级炮制规范收载升麻(浙江、安徽、北京、重庆、福建、吉林、上海、江苏、贵州、四川、天津、江西、辽宁、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湖南、山东、湖北、河南、黑龙江、陕西),7个省级炮制规范收载蜜升麻(浙江、安徽、北京、重庆、福建、吉林、上海),4个省级炮制规收载酒升麻(福建、贵州、江西、湖南),2个省级炮制规收载炒升麻(浙江、福建),7个省级炮制规收载升麻炭(浙江、北京、吉林、天津、湖北、河南、山东)。本文全面梳理了升麻的现代炮制方法,详见表2。
升麻饮片炮制工艺研究方面,吴江等[80]比较了切制前以不同浸润方法和时间软化药材对升麻中总有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升麻总有机酸含量随着浸润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认为采用喷淋浸润4-6 h 的方法在切制前软化升麻为佳。而关于软化后的切制及干燥工艺研究,则未有文献报道。2015 版《中国药典》中虽收载有升麻这一饮片品种,但并未具体明确其炮制工艺参数,导致在升麻饮片生产中无法建立其标准化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从而影响升麻市售饮片质量的稳定与均一性。而关于蜜升麻、升麻炭、蜜麸升麻等炮制品的炮制工艺优选,目前已有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张慧芳等[81]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外观性状评分、异阿魏酸含量及总有机酸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对炒炙温度、炒炙时间、炼蜜与水的比例和闷润时间等因素进行了考察,优选蜜升麻最佳炮制工艺为升麻片中加入经等体积水稀释的炼蜜,闷润30 min 后置锅内,180℃炒炙25 min,每100 kg 升麻加炼蜜25 kg。潘瑞乐等[82]以辅料加入量,炮制温度和炮制时间作为考察因素,选择升麻总有机酸含量为优选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优选蜜升麻的最佳炮制工艺:净升麻片中加入炼蜜拌匀,于100℃条件下烘烤1.5 h,每100 kg 升麻加入炼蜜25 kg。于晓等[83]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升麻炭的炮制工艺进行了研究,以投药量、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为考察因素,外观性状和异阿魏酸含量为考察指标,优选出升麻炭的最佳炮制工艺:取3 kg 升麻,置于400℃条件下炒制10 min。祝婧等[84]则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江西樟帮蜜麸升麻的炮制工艺进行了优选,确定为加蜜量10%,加麸量15%,炒制温度130℃,炒制时间7 min为蜜麸升麻的最佳炮制工艺。
升麻中化学成分较为复杂,主要含有三萜及其苷类、酚酸类及其衍生物、色原酮、挥发油等成分[85],关于炮制对升麻中化学成分所产生的影响,目前已有学者开展了下述研究。李洋等[86]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升麻、酒升麻、醋升麻和升麻炭中异阿魏酸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升麻不同炮制品中异阿魏酸含量以升麻炭中最高,醋升麻含量次之,酒升麻含量又次,生品中含量最低,李爱珍等[87]的研究报道证实了这一结果。王冰等[88]通过对升麻不同炮制品进行反相高效液相 色 谱(Reverse 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RP-HPLC)指纹图谱检测,发现较之生品,蜜炙升麻中异阿魏酸含量减少,咖啡酸、升麻素苷、阿魏酸及升麻素含量显著提高;升麻炭中异阿魏酸含量增加,而咖啡酸、升麻素苷、阿魏酸及升麻素等成分含量则显著降低。潘瑞乐等[89]采用RP-HPLC 色谱法对升麻炮制前后有效成分量进行了测定,发现升麻经切制和蜜炙后27-脱氧升麻亭含量均略有降低,而阿魏酸及异阿魏酸含量均高于生品,且以蜜升麻中酚酸类成分含量最高。在对升麻炮制前后的挥发性成分研究方面,卢化等[90]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P-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GC-MS)检测分析了升麻蜜炙前后挥发性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发现生品挥发油中鉴定出31种成分,以y-柠檬烯含量最高;蜜升麻中鉴定出28 种成分,以3-蒈烯含量最高,表明蜜炙对升麻中挥发性成分影响较大。2015 版《中国药典》中以阿魏酸、异阿魏酸作为有效成分评价内在质量,上述研究结果提示,蜜炙可使升麻中主要有效成分阿魏酸、异阿魏酸含量升高,究其原因,可能为升麻酚酸类化合物多以酸酯的形式存在,在炮制过程中其酸酯类成分水解生成有机酸和醇类,使阿魏酸和异阿魏酸含量增加。
表1 升麻炮制的历史沿革简况
表2 升麻的现代炮制概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升麻功专升发,轻宣升阳力甚,并可升脾胃之气,经炮制后或缓和生品升散作用,或增强升阳举陷功效[88]。为验证传统炮制理论,曹丽等[91]采用小鼠福尔马林致痛反应、热板法、醋酸扭体实验、小鼠自发活动及举双肢法比较了升麻蜜制前后药效作用的差异,结果发现蜜升麻的镇痛和镇静作用明显优于生品,提示蜜炙可能会增强升麻“清热解毒”的功效。沈保家等[9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HPLCMS/MS)联用技术,以咖啡酸、阿魏酸、异阿魏酸和升麻素作为检测指标,考察了升麻不同炮制品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结果发现血清中升麻素的药时曲线具有显著的双峰现象,其中蜜升麻给药组血清中升麻素含量最低;而生品中阿魏酸、异阿魏酸和升麻素在体内的吸收则优于炮制品。祝婧等[93]以胃残留率、小肠推进率、血清胃泌素含量、血浆胃动素含量作为检测指标,对江西樟帮特色蜜麸升麻的促胃肠动力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较之生品及目前主流品种蜜升麻,蜜麸升麻对脾气虚证实验动物具有更好的治疗作用。
本文通过系统查阅古今文献,共梳理出升麻、蜜升麻、酒升麻、盐升麻、醋升麻、黄精汁制升麻、姜汁制升麻、炒升麻、升麻炭、蒸升麻、焙升麻等11 个饮片品种,通过分析升麻的古今临床应用炮制品种,可以发现古方中很多炮制品目前已不在临床使用,由表2 可知,历版《中国药典》及各级炮制中共收载有升麻、蜜升麻、升麻炭、酒升麻、炒升麻等5个饮片品种,可见只有净制、切制、蜜炙、酒炙、炒黄、制炭等方法传承至今。各级规范中所收载的升麻炮制方法,同一饮片品种不同炮制方法的现象普遍存在。如升麻生品的炮制工艺,1963年版至2015年版《中国药典》及各省炮制规范所载工艺流程主要为“净制-润透-切片-干燥”,区别主要体现在润药水处理过程,分别有“浸”、“泡”、“洗”、“润”等数种药材软化方法,而切制从“切片”到“切厚片”,规格逐渐明确;蜜升麻虽主要炮制方法相似,均为加入辅料炼蜜拌炒至一定程度,但是具体工艺参数却存在差异,老版省级炮制规范中则多以炼蜜直接拌炒升麻,而1988年版《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以及新版省级炮制规范中均对辅料处理方法进行了规范,即需加入适量开水稀释炼蜜;此外,每100 kg 升麻中辅料炼蜜的加入量并未统一,收载了蜜升麻的7 个省的各版炮制规范中,分别记载了15-20 kg、20 kg、20-25 kg、24 kg、25 kg、25-30 kg、30 kg 等 7 种不同的加入量。此外,贵州省炮制规范中则记载蜜升麻需“炒至深黄色,烘干”,有别于蜜炙法“炒至不粘手”的工艺标准;而酒升麻炮制工艺的差异性,则主要体现在炮制方法方面,收载有酒升麻的4 省7 版炮制规范中,1988 年版《福建省中药炮制规范》和2010 年版《湖南省中药炮制规范》中以单一辅料采用酒炙法炮制饮片,而其他5版炮制规范则均以酒润麸炒法进行炮制。在炮制程度方面,酒炙法炮制程度为“炒干”,酒润麸炒法炮制程度为“黄色”或“微黄色”。在酒的选择上,各省也分别以黄酒和白酒作为炮制辅料;炒升麻与升麻炭在各地方炮制规范中所载工艺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对于成品性状的描述略有差异。
上述各级炮制规范中所收载的升麻饮片品种,目前已有学者在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炮制工艺与饮片质量标准研究方面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2015 版《中国药典》中升麻虽单列“饮片”项,但未收录升麻饮片质量标准,且“炮制”项下工艺参数尚未量化叙述,制品的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更是未被国家级炮制规范收载。国家标准中炮制规范与饮片质量标准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当前升麻饮片生产中各地各法、各厂各法、饮片质量均一性较差等问题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已有学者对升麻药材软化工艺以及蜜升麻、升麻炭及蜜麸升麻的炮制工艺进行了研究,并依照饮片生产工艺参数需要,优选出参数明确的炮制工艺,对于促进升麻饮片的规范化生产具有积极意义。但在进行升麻饮片炮制工艺优选时,文献中大多以升麻中阿魏酸或异阿魏酸含量作为指标,评价方法过于片面和单一,笔者认为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尽量避免出现“唯成分论”的弊端,综合选择成分指标、药效指标、性状指标,并充分考虑辅料的影响,建立“性状-成分-药效”关联的多维评价体系,为合理优选升麻饮片炮制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本草文献中所载升麻生、制品的临床适应证有所区别,生品多取其发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4]中所载治温疫,头痛发热,疹发不透等证的升麻葛根汤;《太平圣惠方》[95]所载治疗咽喉肿痛,心神烦热的升麻丸;以及《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96]收载用以治疗丹毒,疮肿热痛的升麻溻汤等均以生品组方;《景岳全书》[26]所载可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的举元煎;《脾胃论》[2]中收载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脘腹垂胀,内脏下垂等证的补中益气汤皆以蜜升麻组方,可见蜜炙可增强升麻升阳举陷之效;而《古今名方》[97]中升槐升降汤中则以醋升麻组方治疗腹痛、痞块、坠胀等证;临床亦以升麻炭治疗妇人脾虚崩漏或产后恶露不尽,如复方四草汤[98]。关于升麻不同饮片品种的炮制作用的科学内涵,目前尚未能进行清晰阐释,限制了升麻不同饮片宝贵临床用药经验的传承及应用。当前虽已在炮制对升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但突出存在饮片品种单一、研究指标片面、研究手段较为落后等问题,更未将炮制对“成分-药效”的影响进行有机关联,对炮制机制的阐释依然较为模糊。基础研究工作的不足,势必会影响升麻炮制品种的扩大应用及产业升级,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充分领会升麻炮制原始意图,去伪存真,明确各炮制品核心功效,有机关联炮制前后的成分转化、功能转化及药性转化,利用现代研究技术及分析方法深度挖掘分析升麻炮制技术的科学内涵,构建“原理-工艺-标准”三位一体的中药升麻炮制研究模式,为实现中药炮制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奠定基础,以避免具有确切疗效的炮制品种因技术迭代而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