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宇,曾婧纯,刘 琨,罗镇科,佘雅琳,林国华**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州 510405;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州 510405)
带状疱疹是常见皮肤病,以皮肤损害和神经病理性损害为主要表现,好发于夏秋季[1],我国城市人群的发病率高于农村[2]。目前,治疗以抗病毒、镇痛、营养神经为主,伐昔洛韦等为一线抗病毒药物[3],部分国家已研制出带状疱疹疫苗并上市[4-5]。近年来,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考虑与老龄化社会的趋势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有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10%-25%。其中,40%以上患者的情感、睡眠质量及日常生活受到中重度的损害,超过一半的患者会产生自杀的想法[6]。随着年龄的增加,带状疱疹和其后遗神经痛的风险也随之增大[7],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对于高龄老年人[8]。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对于止痛[9-10]、皮损恢复[11-12]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治疗[13-15]等方面都有显著疗效。国家“十一五”项目“针灸适宜病症研究”中,带状疱疹被选入针灸临床证据级别较高的病症,在国际合作、基于证据指导的《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中,带状疱疹被选为针灸的5 个优势病种之一[16]。目前尚无这一领域研究的脉络梳理,以及热点和发展趋势挖掘的研究。本研究利用新趋势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17],将中国知网中关于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文献数据生成多元整合的可视化知识图谱[18],该研究使相关科研人员能够准确把握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脉络、热点及趋势,并从中剖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策略: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精确),检索词为“针灸AND 带状疱疹”,时间跨度为 1957 年 1 月 1 日-2019 年 4 月 16日,共检索出670 篇相关文献。浏览670 篇文献的标题和摘要,排除报刊杂志、会议通知等,确定所纳入的文献均满足此次研究要求,即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研究的相关领域。通过CiteSpace 自带的转换功能,将Refworks 的格式的文献记录转换成CiteSpace 可识别的文件格式。
在CiteSpace 软件中,设置时间分区为1 年分区法,自1957-2019 年,每1 年为切割点进行分析,节点类型选择“作者(Author)”,演算时阈值(Top N% per slice)选择为50(为演算值,无单位),形成后的图谱(见图1)共有64 位作者被纳入,共有4 位作者被引频次≥5,分别为(括号内为频次):黄国付(10)、张红星(9)、林国华(7)、杨运宽(5),对应的中介中心值分别为0.05、0.12、0.09和0.08,可知该领域分别以这四位作者为中心进行了团队合作,由图1也可看出,四位作者所在团队也有合作,其中黄国付发文10 篇,张红星发文11篇,林国华发文8篇,杨运宽发文7篇。这四名作者中,杨运宽、张红星、林国华合作发文3 篇[19-21];黄国付、张红星合作发文4 篇[22-25];这四名作者所属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均为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也涉及系统评价、研究进展等方面。
在CiteSpace 软件中,设置时间分区为1 年分区法,自1957-2019 年,每1 年为切割点进行分析,节点类型选择“机构(Institution)”,演算时阈值(Top N%per slice)选择为50(为演算值,无单位),形成后的图谱(见图2)共有37 所机构被纳入,共有5 所机构被引频次≥5,分别为(括号内为频次):天津中医药大学(9)、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8)、湖北中医药大学(6)、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6)、成都中医药大学(5)。其中,天津中医药大学发文20篇,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发文12篇,湖北中医药发文19篇,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发文8篇,成都中医药大学发文41 篇。成都中医药大学发文时间跨度2002-2018 年,在5 个机构中发文数量最多、发文时间跨度最长。湖北中医药大学中介中心值为0.01,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中介中心值为0.02,其余机构中介中心值为0。结合图2及中介中心值可知,各机构间合作较少,多为单独研究或两两合作形式,无网状等相对紧密的合作方式。
图1 高频作者图谱
在CiteSpace 软件中,设置时间分区为1 年分区法,自1957-2019 年,每1 年为切割点进行分析,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Keyword)”,演算时阈值(Top N%per slice)选择为50(为演算值,无单位),形成后的图谱(见图3)共有98个关键词被纳入,其中排名前10的关键词(括号内为频次)分别为带状疱疹(393)、针灸(225)、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99)、针灸疗法(90)、针灸治疗(70)、缠腰火丹(64)、神经痛(46)、综述(43)、刺络拔罐(26)、拔罐(25)。其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介中心值为0.3,在所有纳入的关键词中最高,相关文献共183篇,多为不同针灸方法的治疗报道,有极少部分涉及针灸治疗的免疫方面机理研究。
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形成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4),共有20 个聚类,其中排名前7 的分别为(括号内为聚类序号):针灸疗法(#0)、围刺(#1)、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夹脊穴(#4)、针灸(#5)、中医针灸(#6)。此外,有7个关键词出现爆发点(见图5),分别为(括号内为持续时间):带状疤疹(1988-2005 年)、针灸治疗(1989-2000 年)、缠腰火丹(1994-2008 年)、带状疱疹(2000-2004 年)、针灸疗法(2002-2008 年)、疱疹(2005-2009 年)、围刺(2009-2012 年)。其中爆发点时间最近的“围刺”,2012 年以后没有关键词出现爆发点。
图2 高频机构图谱
图3 高频关键词图
图4 关键词聚类图
图5 1957-2019年关键词爆发点图
对聚类后的关键词图谱进行时间线视图,得到关键词时间线图(见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排名前10 的高频关键词的开始年限分别为:带状疱疹(1994年)、针灸(1995 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005 年)、针灸疗法(2002 年)、针灸治疗(1989 年)、缠腰火丹(1994 年)、神经痛(1989 年)、综述(2001 年)、刺络拔罐(2005 年)、拔罐(2006 年)。通过关键词时间线图(图5),可见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相关文献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逐渐增多,临床对照试验、经验选穴规律等均有涉及,2010 年前后开始有针灸治疗带状疱疹方面文献的系统评价。研究热点主要为带状疱疹、针灸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其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高频关键词、中介中心值、聚类的综合影响力最大,研究热度有极大的上升趋势,由图5 可见,其与近年来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如综合疗法、铺棉灸、火针、Meta分析等均有联系。
本研究通过对上述结果剖析,发现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开始时间早,临床试验数据充足,针灸疗法种类多样,但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图6 关键词时间线图
影响力较大的作者,虽然互相之间有紧密联系,但是发文时间主要集中在2011-2013 年,其他时间段少有合作。除此之外,其他作者团队之间的合作甚少。虽然影响力较大的机构近十五年持续发文,但是机构之间多为单独研究或两两合作的形式,没有网状合作形式出现。可见,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处在相对分散的环境下,各研究机构和人员之间交流较少。
排名前十的关键词中最晚出现的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出现在2005年。爆发点时间出现最晚的为“围刺”,持续时间为2009-2012年。由此可见,无论是研究热点还是研究趋势,针灸治疗带状疱疹领域近十年均未有新的突破。从关键词时间线图可知,近十年有许多新方向的研究出现,但影响力及热度较低,未能形成爆发值。研究进入创新的瓶颈期,没有出现研究的热点,发展处于停滞阶段。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报道为国内针对带状疱疹的主要研究方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也受到较多关注[26],并且在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中所有数据的综合影响力较高,其研究热点有极大的上升趋势。此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其发病率高,易对患者照成严重危害,目前治疗效果不佳[6,27]。综合分析来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将会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方向。结合图5,目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与各种针灸疗法相关,今后可进一步完善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同时逐步深入机理的探索。
在纳入的670 篇文献中,多数为不同针灸技术在带状疱疹不同时间的止痛、皮损恢复、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等方面的临床对照研究。对于发病机制等基础研究较少,该方向缺少高频的关键词,无爆发值出现。虽然国内学者对于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基础研究较少,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出现关于T 细胞亚群、血液c-FLIP 表达等方向的基础研究[28-30],今后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 软件整理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脉络、热点及趋势,但由于条件的局限性,对于文献的研究不能进行全文的具体分析,无法评价纳入文献质量的高低。此外,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研究的近义词和同义词较多,本次研究未能将关键词、聚类等进行合并后分析。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热点主要在带状疱疹、针灸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逐渐趋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上需要影响力大的作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加强多中心的合作,完善相关的基础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