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娟“通补清消”法辨治月经过多探讨❋

2019-01-09 11:41许淑苹罗志娟吴媛媛李芳艳齐伟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经行丹皮赤芍

许淑苹,罗志娟,吴媛媛,李芳艳,钟 琳,齐伟平

(1.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南宁 530001;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南宁 530001)

月经过多是指月经周期规律,经期正常,但每次经行总量超过80 ml,且连续2个周期以上者又称为“经水过多”[1],属于中医学“月经不调”范畴,西医学属于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最早将该病描述为“月水来过多”[3]。月经过多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如不及时诊治易引发贫血、崩漏、不孕等疾病。

罗志娟教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35年,理论扎实,经验丰富,对于月经过多的论治,采用“通补清消”之法,依据患者疾病所处的阶段、月经周期以及临床表现和舌象脉象的不同,“分阶段”“分期”“分型”遣方用药,灵活加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辨治月经过多的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月经过多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审证求因,明辨虚实

造成月经过多的原因很多,罗志娟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认为,其发病机理主要是“虚”“热”“瘀”以及三者所致的虚实夹杂。素体虚弱、劳倦过度、饮食失节、大病久病等可致虚,素体阳盛、恣食辛辣、感受热邪、七情过极等易化热,素体抑郁、经期产后、不禁房事、感受外邪等可致瘀血阻滞。若病程日久,进一步发展,气随血耗,气虚更甚,气虚运血无力,进一步加重血瘀,瘀久化热,致“虚”“热”“瘀”三者夹杂,互为因果,循环往复,病久难愈。《女科撮要》曰:“夫经水,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主。[4]”冲任主疏、通、泄、溢,任主封、藏、蓄、固,经水与冲任关系密切。又《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冲任依赖肾气发挥效应,肾者寓元阴元阳,精之处,封藏之本,肾气亏虚,冲任失固,必然会导致经水溢出过多,只有肾中阴平阳秘才能使精血俱旺,血行有度,故罗志娟认为该病发病机制乃“本虚标实”“肾虚”为本,“热”“瘀”为标,“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为该病主要的病机,“血热证”“血瘀证”“气虚证”“气虚血瘀证”为月经期四大证型。

2 病证结合,法随证立

该病的治疗以减少月经量为目的,出血期重在“摄血止血”。止血之法应根据月经的颜色、质地以及伴随症状,并结合舌苔、脉象,或施以凉血止血,或化瘀止血,或补气摄血,或固冲止血。一般来说,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口干属热,经行不畅有血块、小腹疼痛、痛处不移属瘀;色淡红、质清稀、神疲乏力多属气虚;病程日久“虚”“热”“瘀”夹杂者,可见色紫黑、色淡红或紫黑,经行不畅有血块,神疲乏力,下腹刺痛。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5]”八法论治病之方。罗志娟认为血热者宜“清”,血瘀者宜“消”,气虚者宜“补”,虚实夹杂者宜通补清消兼施。热入血分,“清”法当以“清营凉血”为要;而针对于单纯的血瘀,当以 “消”法清除有形实邪;“补”,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曰:“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6]”补法当以补气为要,然补法亦有五脏之偏重。《景岳全书》曰:“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7]”损其脾者,当健脾益气,又“肾虚”乃发病之本,无论针对于哪一时期、何种证型,治疗时均以“补肾”贯穿始终。《景岳全书》[7]曰:“凡人之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即因虚致实,成虚实夹杂之证,此证型往往于临床多见且论治更为复杂。基于此,罗志娟认为,本病虽重在“止血”,但此时“虚”中有“瘀”,“瘀”久有“热”,瘀邪未清之时,不可单用补益,血非但不止,反而容易演变成崩漏,论治时需审证求因,推陈出新,灵活变通。张仲景于八法之外开“通”法之先河,罗志娟巧用“通补”之法寓通于补,以通为用,以防瘀血不去、新血不安。

3 以法统方,以方现法

3.1 月经期急则治标,立方“参补”

罗志娟自拟参补汤为主方随证加减:党参10~30 g,白术10 g,黄芪10~20 g,补骨脂10~20 g,山药10~15 g,续断10~20 g,茜草10 g,三七3~6 g,白花蛇舌草15~30 g,甘草3 g。方中党参、白术、黄芪三药合用健脾益气培中,补气以摄血;补骨脂能补能涩,既补脾阳又温肾阳;山药药性平和、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具有收涩之性;续断补肝肾、调冲任,三药合用体现补肾为本的证治特点;茜草凉血化瘀止血,三七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为血证良药,此2味合用以通为补,力求瘀去血安,出血日久易滋生湿热毒邪,加用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全方“通补清消”之法立现。

血热证基础方去黄芪加赤芍10 g、丹皮6 g、黄芩10 g;兼气虚者加大党参、白术用量;血热甚者酌加蒲公英10 g、红藤8~10 g,此证型亦可用保阴煎加减;血瘀证基础方加益母草5~10 g、泽兰10 g、鸡血藤10~15 g,也可用失笑散加益母草5~10 g、三七3~6 g、茜草10~20 g;气虚证此时瘀象不明显,则去茜草加入升举阳气之升痳6 g,血量多者酌加阿胶10 g、艾叶(炒碳)8 g,如经行有块或伴下腹痛者三七用量宜增加,另加蒲黄10 g、五灵脂10 g;若兼见腰骶冷痛、大便溏薄者加杜仲10 g,补骨脂、续断用量宜增加,此证型还可用举元煎加减;气虚血瘀证血瘀甚者加益母草5~10 g、泽兰10 g、路路通10 g;兼血热者认为黄芪性温,有助热之弊,则去黄芪加凉血之赤芍10~15 g、丹皮6~12 g;月经期血量多未见明显好转者可依据病情持续用药至6个月经周期,经量恢复正常者可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停用。

3.2 非经期阴阳序贯,补肾调经治本

随着肾气的消长,阴阳气血发生变化,罗志娟认为非经期应该按照“经后”“经间”“经前”分月经周期论治,并结合病人体质及偏虚、偏热、偏瘀的不同调整药物。经后期血海空虚,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泻,阴长至盛,治宜滋肾养阴,以自拟调经1号方,药用菟丝子、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等,偏气虚者加党参,偏血热者去当归、川芎加生地、赤芍、旱莲草。经间期阴血充盛,阳气渐旺,重阴转阳,冲任气血渐生,治宜补肾活血,以调经2号方药用菟丝子、川芎、当归、红花等,偏气虚者加党参,偏血热者当归、川芎减量加赤芍、丹皮等;偏血瘀者加鸡血藤等;经前期阴阳皆盛、血海渐满,以调经3号方平补肾阴肾阳,药用菟丝子、党参、覆盆子、女贞子、枸杞子等,偏血热者加赤芍、丹皮等;偏血瘀者加红花、鸡血藤,血止后上述调周方案用药疗程为3~6个月经周期。

4 典型病案

陈某某,20岁,未婚,2017年8月11日首诊:主诉月经量多3月余。患者自诉平素月经尚规律,13岁初潮,5~7 d/28~32 d,色红量中,无血块,无痛经,近3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量增多,较正常经量增加1/2,经行5~10 d周期正常。lmp:2017年8月5日,现月经第7天,量少即净点滴状,纸巾擦拭即有,整个经期月经量偏多,色暗红偶有血块,小腹疼痛,伴有腰酸,手脚易冰冷,面色、唇甲稍苍白,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否认性生活史,既往体健,家族史无特殊。辅助检查血常规、凝血4项、盆腔B超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月经过多(气虚血瘀型),西医诊断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以补气摄血、化瘀止血。方药桂罗氏参补汤加益母草5 g,藕节10 g,苎麻根10 g,7剂。2017年8月18日二诊:服上药2 d后经停,整个经期经量偏多,每日平均5片卫生棉,面色、唇甲仍苍白,气短乏力,纳寐可,二便调,舌质稍红,苔薄白,脉稍细数。方药:调经1号方去当归、川芎、白芍加党参30 g,白术12 g,赤芍10 g,丹皮10 g,14剂。2017年9月2日三诊:自诉近两天阴道有少许血性分泌物流出,今日有少量褐色分泌物,无异味,稍感头晕,下腹稍坠胀,面色、唇甲稍红润,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稍滑。方药:桂罗氏调经4号方(桃仁 10 g,红花 10 g,当归 10 g,川芎 10 g,牛膝10 g等)加肉桂5 g,6剂。2017年9月9日四诊:自诉服上药后1 d经量开始增多,现月经第7天量减少,色红有血块,整个经期经量较前月少1/3,每日平均4片卫生棉,纳可,寐欠佳,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方药:参补汤加首乌藤10 g,酸枣仁10 g,赤芍10 g,丹皮10 g,苎麻根10 g,7剂。2017年9月18日五诊:自诉服上药1 d月经干净,睡眠好转,脸色、唇甲红润,舌红苔白,脉细。方药:调经1号方加减,7剂。按上述方案继续复诊调理3个月后,经量基本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患者20岁属青春期,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还未完全发育成熟,肾气初盛,精血未足,冲任失固,近3月余渐至月经量多,首诊之时乃月经第7天,气随血耗,见面色、唇甲苍白,经行有块,小腹疼痛为血瘀之象,正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此时宜以参补汤早期切入收经,同时稍佐益母草活血化瘀,排出未净之瘀血,气虚无法摄血,致经行不尽,故加用藕节、苎麻根助收经;瘀去血停,二诊时乃月经后期,当以调经1号方滋阴补肾,虚象明显,方中党参、白术用量宜大,为防余血再结,阴虚生内热,去辛温动血之当归、川芎,加入凉血散瘀之赤芍、丹皮巩固前期疗效;经期重阳转化,子宫表现为“泻而不藏”,当活血化瘀、除旧生新,药用自拟调经4号方,加肉桂温通经脉,鼓动气血运行;经血顺利下注胞宫,四诊之时乃经期第7天,仍以参补汤收经,同时继续加用赤芍、丹皮活血化瘀,睡眠欠佳,加用养心安神之首乌藤、酸枣仁,恐经血收之不尽,加用苎麻根,诸药相伍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经行丹皮赤芍
离子液体辅助研究“双丹方”中活性成分量的关系*
赤芍酒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及镇痛作用研究Δ
丹皮酚的体内抗炎镇痛和体外抗氧化效果评价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厂家丹皮酚软膏中丹皮酚的含量
药材赤芍的对照药材薄层色谱法的探索性研究
丹皮酚药理学研究进展*
经行
影响佛教行像美术形式的因素研究
经行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