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唱的“无为”

2019-01-09 02:37王彬入
歌唱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无为顺势歌唱者

王彬入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即不力争,不强斗,广用于政治,指顺应民心,不与民争。笔者认为,将其置于声乐的演唱与学习历程,也同样适合。

听过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演唱的观众们也许都有这样的感受,他的演唱方法似乎不是刻意为之,浑然天成。这样的“无为”,大约就是歌唱技术的最高境界。什么是歌唱中的“无为”呢?当一切的肌肉都已习惯成自然,只需打开呼吸的阀门,让空气在体内工作,让声带振动。换言之,歌唱中的“无为”是一种正确的纯熟,因此不用刻意。

理解歌唱中的“无为”,需要明确几个相关概念,并经过几个基础的过程。首先,“无为”是一种结果,正如上文所言,是无数练习实践之后的最终境界,纯熟、高超而自然。但通往这一境界的道路,并不是任其发展,而是明确方向、理清道路之后的顺势而为。这里的顺势而为,又包含了几层含义:何为声乐学习的“势”?如何称为“顺势”?又如何“为”?如何把握“为”的度?理解好这些细节的含义,也许能为声乐学习搭建一个健康的思想架构。

顺 势

什么是声乐学习的“势”呢?它包括每个人天生的声带条件、表情习惯、本能的发声习惯等。“顺势”,就是要顺从这些条件,以求发展,这里以声带条件为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声带构造,这样的“独特”是每一个歌唱者最珍贵的宝藏。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在保持自己本真特性的基础上加以雕琢,而非“整容式”地将自己的声音变成某种声音。

那么,在具体的声乐学习中如何体现“顺势”?又如何界定“顺”与“逆”呢?声乐,作为一种特殊的“人体器乐演奏”,可能是所有器乐演奏中最抽象的一种。大多数人的声乐学习可能都始于模仿,因为即便一开始就将所有的发声原理了解清楚,但实践起来,更多的还是依靠感觉和模仿。正是在模仿这一步上,许多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顺势”的轨迹。

我们模仿的,应该是一种歌唱状态,是一种声音审美,而不是一种固定的音色。很多声乐学习者应该都有类似的经历,由于“模仿”教师,或模仿唱片中的歌唱家的音色,而形成了各种坏习惯,最常见的就是唱得过“重”或者说“撑”。其实这样的模仿,就是错误的“逆行”,而没有顺应自己原本的声音条件。并不是教师或歌唱家的演唱不正确,也不是模仿得还不够“像”,更不仅仅是自己听到他人和自己的声音有区别;而是从根源上看,模仿,就不应该是简单的复制与粘贴。声乐艺术(在这里仅指美声唱法),唱的是一种方法,一套系统而科学的发声理念,而绝不是某一种固定的音色、绝对的声音。有人急于求助教师,鉴定出自己的确切声部,再对应到某个或某些具体的歌唱家身上,天天模仿,认为这就是自己应该追求的声音。有时,这恰恰是误入歧途,将自己原本的声音和年龄置于一个完全不恰当的状态中。唱“老”、唱“倒”或用力过猛等,这些做法恰好对应着声乐学习中一些常见而难改的老毛病——压喉头、舌根过僵、咬字靠后等。遇到这样的问题,停下来反思,原因也许正是盲目模仿。

声音如此,作品选择也是如此。声带,以及与歌唱相关的所有肌肉群,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作品的选择与学习,也应当“顺势”遵循肌肉生长的规律。提前演唱超越自己年龄和能力的作品,有害无益。一方面过度使用声带,容易形成不好的演唱习惯;另一方面将现阶段尚不成熟的演唱方法带到作品中,等到日后真正可以演唱这些作品时,很难改正。

声音,是一种脆弱的消耗品,需要歌唱者一路细心呵护。所以,声乐学习者们从学习的开端,就要怀着顺势而为的意识,顺应自己的声带条件,顺应自己的生理成长,将它以科学的方法来修饰、放大;爱惜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将自己变成谁;唱适合自己的作品,而不“做”任何不属于自己的声音。

自我感知

理解“顺势”之后,就到了实践的过程。想要保证实践的正确性,还需要至关重要的一步修炼——自我感知。许多教师都提出,声乐的学习必须着手于培养好的“耳朵”,用于分辨正确的声音与各种错误声音的细微区别。但众多歌唱家们也都曾说过,不要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你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与别人听到的是不一样的。所以,耳朵可能更多用于分辨别人的声音,或个人录音的不同种声音。无论如何,从某种程度上讲,听觉的运用永远处于声音之后,听辨或分析决定不了已经发生的声音的品质。处于声音发出之前的自我感知,即发声前的准备,才是决定声音好坏的关键步骤。

声乐学习在此时更像是一场孤独的自我修炼,不依靠外界评价者,着重于自己与身体更亲密的交流。学习过程中很多的瓶颈或毛病,不是源于不知道怎么唱,而是不知道自己唱了什么。以气息为例,众所周知,歌唱是建立在气息运用的基础上,吸气时横膈膜扩张,腹部膨胀。因此,大多数学习者都视“腹部膨胀”为气息准备的标志,而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身体的真实感知。腹式呼吸理论,正推成立,反推却不然——并不是只要腹部膨胀,就能证明气息的深度和量都已足够,身体在僵硬、关闭的状态下,依然可以完成腹部外扩的纯肌肉动作。由此可见,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化行为或动作可以为正确的歌唱练习保驾护航,歌唱者必须通过对身体运作的自我感知来掌控身体的运动状态。

同样就气息而言,歌唱时需要通过吸气打开身体的各个共鸣腔体,歌唱者需要把握这一核心,支配身体如同“打哈欠”一样,有韧性地松开肌肉群并张开。以这一结果为目标,只有歌唱者自己才能够感受到肌肉是否真的放松、打开,盲目地以腹部外扩、喉头下放等任何外显的身体动作为判断标准,都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错误。在自我感知的过程中,一定是先感知肌肉,成功地控制肌肉运动,结果才能顺理成章地出现。跳过或忽视自我感知的过程,直接控制肌肉做出形成“结果”的动作,常常是错误的、无意义的。

气息如此,其他所有歌唱要点也是相同的道理。腹部持续外扩,不一定就用上了气息与身体歌唱;软腭上抬,不一定就能发出好的头声;喉头下放,不一定就能唱出用上通道、富有共鸣的声音……声乐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是首先明确理论,理解肌肉如何运动以达到何种目的,然后沉静下来感受自己,“看见”自己,再支配自己。浮于动作表面的练习,终究只能是镜花水月。

自我感知是正确练习的基础,也是伴随整个演唱道路的重要动态能力。自己与自己的交流,从感受肌肉开始,进一步进行到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对什么词语敏感,对什么音乐有什么样的自然生理反应,在什么情况下容易过紧,什么情况下容易过松……之所以说这是一种动态能力,是因为人的身体会跟随学习的深入发生变化,因而自我感知的过程也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并逐步深化了解的程度。

阴阳平衡

只有在自我感知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才真正能到达“顺势而为”的“为”。声乐学习中的“为”,不是一种一步到底的埋头苦干,而更像是一方道学的阴阳图。对应而言,阴者,代表人具备的一些本能,比如发声、说话、喊叫等;阳者,代表后天的一些训练,比如打开通道、气息支持、腔体共鸣等。在起点和终点之间,人们往往容易“左倾”或“右倾”,因失衡而出错。歌唱,是基于“天然”的条件、“天然”的说话方式,再顺势训练科学的、顺应身体运动的方法,最后形成正确、纯熟的“自然”。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处处体现着平衡,让声乐训练曲折前行。

以吸气为例,一方是天生具备的深呼吸能力,但量与开度不够;一方是后天打开和气量的训练,一旦过度就会使喉部及其他身体肌肉僵硬。其实,歌唱中的腹式呼吸,不是歌唱者才会的专利。如果大家睡觉的时候将手放在腹部,就能感受到呼吸时腹部产生的起伏,这是无须学习的本能动作。应用于歌唱,我们是要将它可控化、放大化,因此需要夸张地做。张口,打开通道,大量地吸、吸得更深,做更多的膨胀;但这些并不是一个单纯量化的过程,气息不是越多越好,打开也不是越开越好。一味追求吸满、吸开,就会进入僵硬,甚至“撑”的误区。这里的阴阳平衡点就在于,在身体可承受的韧性范围内,满足歌唱所需要的气息。也许一开始肌肉的韧性不够,力量有限,不足以支撑太长的乐句,但这没有关系;此时练习的目的,就是不断缓慢地加强肌肉力量,而不是一次性吸到极限,致使肌肉僵化,反而不能顺畅地运动。

再以咬字为例,我们时常会听到教师们无奈地评价一些学生是“学唱歌学得不会说话了”。这是因为学生过度追求声音的空间、后面的打开,导致唱歌“倒字”或发不清楚。咬字的阴阳平衡,一方是日常的说话方式、说话位置;一方是歌唱的打开与统一。向说话的方式靠得过多,声音就会太“白”或太“咧”;向通道腔体靠得过多,声音又容易太“抠”或太“撑”。因此,有时教师会让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歌词,或者喊某一个字的方式来找到正常、放松的发声位置;有时也会让学生想象撑开通道的感觉,灌满气息,或者是将母音“关”进通道里。这正是在不断调整中蜿蜒前行,帮学生找到阴阳共济的状态,以寻求发展。

阴阳平衡的意识体现在歌唱的各个阶段与各个方面,在此难以面面俱到,但时刻保持平衡的意识,能有效避免在学习中走极端。平衡,存在于声乐练习的各个步骤,也是歌唱整体状态的宏观要求。简言之,任何打破身体平衡的方法,都存在一定问题。肌肉运动的力量,是一种韧劲,需要张弛有度的拉伸练习,也需要各部分肌肉同步协作。孤立、过度地练习任意一点,都是不健全的误入歧途。

歌唱的“无为”,这是我们追求的终极境界。带着个人独有的音色特质,身体自然、纯熟地运作,可以如同独白一般顺畅地流露情感,又实现高于日常说话的情感共鸣效果。在追寻求索的道路上,我们往往会被急切的心情蒙蔽双眼、迷失道路,陷入拔苗助长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一定要相信时间,顺应时间,做“顺势而为”的科学练习,自我感知、把握平衡。与行走在声乐长道上的大家共勉。

猜你喜欢
无为顺势歌唱者
“顺势而下”破解程序框图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把握节奏,顺势爆发
浅析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歌唱的基本素养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坚持两个导向 顺势而为谋发展
声乐演唱中不良心态的克服策略探析
创业即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