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谱发宏韵 经典焕新声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集中授课综述

2019-04-04 06:08
歌唱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诗词音乐艺术

章 琦

2018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集中授课在上海进行,由上海音乐学院负责实施,杨赛副研究员担任项目负责人。该项目遵循高层次、小批量的原则,注重艺术经验的直接传授、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拓宽艺术视野和培养创新能力,旨在汇聚国内外有志于传承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音乐界、文学界和教育界机构、人士,通过发掘、整理、破译古谱诗词,用中国人独特的音乐语言继承和发扬“歌诗”传统。集中授课阶段开设了古谱诗词的整理与阐释、译介与编配、创作与表演、教育与交流四大板块的课程。

国家艺术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组按程序从近千名报名者中录取了学员30名。7月10日上午,受国家艺术基金委派,上海文广局艺术处处长沈竹楠、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上海市文广局副巡视员毛时安出席项目开班仪式,并发表督导意见,提出具体要求。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瑞表示,上海音乐学院将努力完成此项目,使之转化成教学实力和国家级的艺术成果。笔者有幸入选并参与了全过程的学习,现综述如下。

项目研究概况

(一)古谱研究的“上音”传统

传承中国传统的词章和曲谱,注重音乐文学教育,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自建制以来的传统。早在1927年中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创办之初,蔡元培先生、萧友梅博士即十分重视中国“歌诗”传统,提出“整理国乐”的办学宗旨。萧友梅认识到,我国旧乐的精华不在于乐律理论及乐器的演奏技巧,而在于历代所积累的词章曲谱。①在近百年的历史传承中,龙榆生、钱仁康、叶栋、陈应时、赵维平等皆在古谱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树立了古谱研究的“上音”传统。“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旨在将音乐与文学完美结合,推动音乐学、文学、史学、表演学协同发展,培养一批古谱诗词方面的创新艺术人才。

(二)古谱诗词课程特色

目前,国内类似的研究刚刚起步,在学校课堂教学及社会普及教育中,将中国古谱诗词用多学科交叉的方式进行传唱还不多见。项目负责人杨赛副研究员及其团队从宋、元、明、清及近代刊行的古谱中整理出近千首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严格根据减字谱、工尺谱和诗词的平仄与意境来演唱,并编配伴奏,使之既保留了中国韵味,又具有很强的可听性,体现出中国古谱诗词歌曲独特的美感,可供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传唱。

1.古谱识读与译介

要传承古谱诗词,首先要学会识读古谱。中国历代“歌诗”严格根据减字谱、工尺谱的曲谱呈现,而在当代音乐教育观念中,乐谱是以五线谱或简谱为常用记谱法呈现。项目组专门请来古谱专家,带领学员识读工尺谱,尝试译介古谱,提高对古谱的领悟能力。从《白石道人歌曲》《乐律全书》《魏氏乐谱》《东皋琴谱》到《碎金词谱》《碎金续谱》《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学员们逐渐认识到相同的乐谱可以呈现不同的演唱效果。若想译好古谱还需努力钻研,提高对古谱的领悟能力。

2.古谱编创

对于古谱诗词的编配与编创,项目组成员首先查阅诗词的相关资料,分析现存古谱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进行歌与乐的结合,对古曲的音高、节奏、韵、分句的变化做进一步处理。中国的文人音乐本质上是以五声骨干音为基础、略添加偏音的音乐。中国五声调式和声,分为五声调式旋律与三度结构和声结合、五声纵合性和声体系、五声调式旋律与近现代作曲技法结合三大体系。项目组遵循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系统的原则,运用西方现代和声、对位、配器手法对单声部古曲进行二声部及多声部编配。譬如,运用移宫犯调的手法对乐府诗《箜篌引》、宋词《醉花阴·九日》等古谱诗词进行多声部编配;使用五声性和声对《我住长江头》《阳关三叠》《枫桥夜泊》等近代诗词歌曲进行风格化处理。而在歌曲伴奏上,则不拘泥于乐器类型,多以钢琴为伴奏乐器进行编配,也采用了古琴、笛子为伴奏乐器的探索。

3.诗词的吟诵、演唱及艺术表现力

要唱出中国古谱诗词歌曲独特的语感、情感、乐感和美感,需根据诗词的平仄和意境来吟诵及演唱。需注意,歌唱性要贯穿于诗词的创作与传播的全过程,格律、声韵、意境这些说法都是从诗词的人声与器声生发出来的。项目组训练学员吟诵成诗,唱和成诗,“歌诗”不离,将语感、情感、乐感和美感相统一,掌握中国“歌诗”的“内生性机理”和“发生学原则”。

4.继承中国音乐文学的教学传统

词章与曲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文学与音乐水乳交融是中国“歌诗”最重要的特点。古谱诗词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准确把握中华礼乐文化的核心、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具有积极意义。本次课程延续文史哲相结合、文学与语言相结合、文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中国音乐文学的教学传统,提高学员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和文化素养,拓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进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三)学员结构统计分析

自招生简章发布后,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报名者踊跃。经自愿报名、专家推荐、单位批准、项目组初审、通讯评委复审、终审评委终核等程序,从近千名报名者中录取学员30名。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下12人,占总人数的40%;36岁至45岁17人,占比57%;45岁至50岁仅1人,占比3%。从专业上看,声乐表演与教学专业20人,占比67%,其余学员专业涵盖文学、音乐学、音乐教育、作曲、合唱指挥、钢琴演奏、古琴演奏、舞蹈及文化产业等领域。从生源地来看,来自上海的学员9人,占比30%;来自北京、浙江的学员各3人,湖北、山东学员各2人,天津、重庆、江苏、安徽、广东、广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福建学员各1人。学员多为来自全国高校和文艺院团的优秀青年学者和艺术家,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歌舞团、安徽省歌舞剧院等,来源较广,研究方向多元,在艺术人才培养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集中授课环节与课程

本次集中授课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成效显著。来自国内外古谱、声乐、作曲、文学、戏曲、教育、传播等专业领域的30多位知名专家,紧密结合古谱诗词课题,以大师班的形式,为学员做了36次高水平学术讲座,组织了7次圆桌论坛,对古谱诗词的整理与阐释、译介与编配、创作与表演、教育与交流等方面做了深入研讨与交流。同时,学员也以工作坊的形式学以致用,开展了一系列古谱诗词教学、表演等传承实践。

(一)学术讲座与圆桌论坛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与音乐

古谱诗词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情感认同、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的生动体现,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复旦大学蒋凡教授在其讲座“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中指出,诗、乐、舞是文学与音乐的源头,三位一体。文学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文学的血脉。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王瑞指出,“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在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在其中发挥“文化基因”式的非凡作用。复旦大学黄仁生教授、上海戏剧学院黄意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李定广教授等也分别开展了古谱诗词专题学术讲座及圆桌论坛。

笔者认为,古谱诗词是传统而有序记载的,是缔造过辉煌成就的礼乐文化内容的体现,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文学与音乐不分离是中国“歌诗”最重要的特点。早在上海“国立”音专建院之初,便已设置音乐文学课程,萧友梅亦十分重视音乐文学教育,聘请易韦斋到国立音专教授国文、诗歌、词曲等三门课程,后来又增加了国音、文学史、文化史等课程。②

2.古谱诗词的表演传唱与民族声乐的发展创新

中国民族声乐是“一种根植于本民族土壤、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并受到老百姓喜爱的表演艺术,我们应该把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作为首要课题。”声乐教育家、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常留柱教授在其题为“中国民族声乐的理论与实践”的大师课中,从继承传统、发展创新及培养现代概念的民族声乐人才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他的民族声乐教学理念。他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对传统声乐的著述颇丰,如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明代魏良辅的《曲律》、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和李渔的《闲情偶寄》等。年轻艺术家若能认真研读这些理论文献,并贯穿于古谱诗词的演唱和教学中,相信会有所感悟、受益匪浅。艺术的发展贵在创新,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同样永无止境。

艺术家应善于融会贯通,吸收古今中外所有声乐学派的成功经验,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既体现国人的欣赏需求、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又能指导未来的发展方向。

歌唱家龚琳娜在其题为“诗词演唱的音色与腔韵”的讲座中谈到,中国音乐之根在传统文化中,中国音乐之美在于立象尽意,中国音乐之特在于音色与行腔。歌者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应保持自身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歌唱家哈辉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为题,阐述了新雅乐“以乐载道,以礼修身”的艺术宗旨,并呼吁各位艺术工作者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乐者。

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赵振岭教授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歌唱音色审美”为题,围绕音色,与学员畅谈传统音乐文化与歌唱审美的基本原理。现代“广陵派”古琴传人、上海音乐学院戴晓莲教授为学员讲授了“琴谱与琴歌”;日本学者、中国古典音乐研究专家坂田进一先生为学员讲授了“东皋心越禅师的琴歌”。此外,美籍男高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副主任葛毅教授,于丽红教授,杨学进教授,江苏省昆剧院演员孔爱萍等专家也分别为学员讲授了大师课。

各位专家关于中国声乐的理论思考及实践经验,对古谱诗词的演唱与传承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所谓“制不空作,从天之语”,古谱诗词对演唱者的技巧和人文修养有着极高的要求,需将语感、情感、乐感和美感相统一,实现人心与声音的统一,人声与器声的统一,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3.古谱诗词的整理与阐释、译介与编创

作为散落在古籍中珍贵而独特的文化遗产,古谱诗词这一“冷门绝学”日渐成为当今音乐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复旦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王卫东在其讲座“古籍的整理与出版”中指出,整理出版古谱诗词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既能使中国“歌诗”文化进一步活态化,提供可靠的文本与可以传唱的古谱,亦能扩展中华诗词文化研究的范围,恢复中华诗词文化的诗乐传统,发挥诗教、乐教文化在民族文化基因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赵维平教授为学员做了“中国古谱体系”专题讲座,带大家领略中国古代乐谱中的瑰宝。日本学者坂田进一先生为学员讲授了“日本保存的清代乐谱”;上海歌剧院作曲家、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朱晓谷教授为学员开设了“古谱新韵作曲大师班”;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钱仁平教授带来“诗情画意赋新曲——中国近代‘艺术歌曲’与当代‘古诗词歌曲’赏析”讲座;浙江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所长杨和平教授带来了“中国近现代诗词歌曲工作坊”;温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赵玉卿教授做了“姜白石古谱”专题授课;上海音乐学院王永德教授、徐坚强教授分别开设了“民族作曲大师班”、姜之国教授带来了“古谱诗词编配工作坊”,与学员深度交流和探讨。

笔者认为,各位专家对古谱诗词整理与阐释、译介与编创的成果和经验十分可贵,不仅能进一步推进中华诗词文化的研究、弘扬与传承,同时也为中华“歌诗”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4.古谱诗词的教育、交流与传播

创新发展激活文化基因,交流互鉴筑牢文化自信。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研究员为学员做了“课程观与教学法”专题讲座和“高雅艺术进校园”高端论坛。她从教育的使命与教师的责任、课程理念的变革、教学方法的演进、教学交流与表达、艺术教育的价值与功能等五个方面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陈霞做了“中国语境下跨文化音乐教学实践与思考”专题讲座。她以当今中国语境下高等音乐教育的跨文化教学为主题,探讨构建跨文化音乐教学的新范式,从跨文化高等音乐教育策略、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中国音乐文化传播方向的发展途径。

复旦大学桑玉成教授做了“文化传承与国家软实力”专题讲座,提出文化传承是国家综合国力中极其重要的软实力。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征与学员分享了他对于“中国‘歌诗’走进世界”的看法,并对项目组师生后期去该院举行表演实践表示欢迎。

笔者以为,诸位专家、学者群策群力,从诸多领域对古谱诗词进行讲授及解读,将最前沿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学科知识和信息资源运用于集中授课中,共同推进了“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建设的步伐。

(二)传承实践工作坊

“歌诗”咏经典,古谱诵新篇。集中授课期间,学员们学以致用,结合各自的专业方向和工作现状,通过自选、自译、自编、自唱的形式互相交流,自主开设了20场古谱诗词传承实践工作坊。

笔者以“古谱诗词教学初探”为主题,从音乐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归纳了古谱诗词课堂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并运用富有创意的音乐教学法带领大家识读工尺谱,一同探讨古谱诗词课堂教学的内涵、形式和作用。上海市市北中学潘志芸老师以“古谱诗词歌曲青少年合唱艺术实践”为题,分享了她对高中生进行诗词合唱排练和演出的心得,将古诗词经典与合唱艺术相结合,以实现学生成长与文化传承的相辅相成。

湖北文理学院穆兰副教授在“中国古典诗舞工作坊”中,为大家介绍了中华古典礼舞和诗舞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探寻如何建设中华诗舞的方法与路径。西南大学博士生程瑜以“中国古代的‘歌诗’流变”为题,陈述了“歌诗”从先秦起源直至唐代近体诗形成的大致过程,并提供了研究“歌诗”的一些参考书目和数据库资源。

上海音乐学院古琴演奏专业硕士杜思睿以一曲欧阳修的《朝中措》来分享她的琴歌。这是她在项目学习期间,根据《魏氏乐谱》译谱、编配指法的古琴曲。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杨霖希老师则从用钢琴配乐的角度讲述了自己的编配经验,给大家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音乐织体和编配手法。

上海歌舞团独唱演员梁彬、王译琳结合他们几年来在推广古谱诗词上取得的成果向大家做了展示。他们播放了2017年“能不忆江南”主题音乐会的视频,并着重介绍儿童剧《木兰辞》。这部剧的剧本是杨赛老师观看了无数遍美国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后改写而成的。这样的演出不仅锻炼了自身的表演水平,还对台前幕后各环节的能力有了更为全面的提升。安徽省歌舞剧院歌剧团副团长卞珊珊、甘肃省歌剧院演员孙立忠等青年艺术家也从各自的艺术特质、演唱风格和职业提升等方面和大家进行了展示和交流。

通过古谱诗词传承实践工作坊,学员们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研究方向,对搭建研究团队、改进研究方法、提高整体研究水平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良好的效果。

(三)表演实践和教育实践

项目组与中国(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综合党委合作,开展了“风雅中国金领驿站艺术季”活动,在上海中心大厦、金茂大厦、良友大厦、陆家嘴金融街等地举办了四场古谱诗词展演。学员自编自导、协同合作,演出了50首诗词曲目,上千名观众到场观看,社会效益显著。学员们以饱满的艺术状态呈现古谱诗词的审美品格与人文精神,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无缝对接,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主办部门的高度认可。

项目组与上海浦东图书馆合作开展了教育实践活动,开设了两期公益诗乐班。每期诗乐班招收35名小学员,学习古谱诗词歌曲,并举办展演。项目组学员精心编写了两本诗乐班教材,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教小学员唱读工尺谱和演唱诗词歌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馈。

同时,学员还在项目负责人杨赛的带领下,和上海音乐出版社联合举办“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传播研讨会”,拟出版《古谱今译——中国诗词歌曲选集》丛书,将研究成果予以固化。

集中授课期间,项目组学员还完成了在中国唱片总公司进行的共计50小时的录音实践,录制古谱诗词歌曲100首;在喜马拉雅平台开设诗乐吟古谱“歌诗”频道,每周推出2首古谱诗词歌曲,3周内收听人数突破10万人次。高密度、高强度、高质量的集中授课,营造了一个良好、浓郁的学习氛围,为学员搭建起一个高水平的研修平台。

(四)集中授课考核要求

项目组针对学员的专业情况分成类制订培训计划,实施跟踪管理、阶段检查与结业验收。集中培训要求学员全勤出席,必须学会视唱50首古谱诗词歌曲,必须积极参加一项课程实践。成绩评定具体标准为100分,其中集中授课出勤占25分,课堂考核占50分,课程实践成绩评定占25分。经评定、考核合格后,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颁发结业证书。

结 语

金声玉振集大成,古为今用砥传承。2018年8月10日,“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集中授课圆满结束。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王瑞为学员做结课讲话,对项目组全方位的课程知识体系设置做了肯定,对学员超预期完成所有课程任务表示祝贺。集中授课让学员们结识了才俊,提升了能力,增强了传承古谱诗词的自信心和使命感。学员们纷纷表示要把学到的古谱诗词带到五湖四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传播开去。

文化有根,音乐有魂。经过集中授课全过程的学习,笔者认识到古谱诗词传承涵盖了诸多学术领域,需要传承人或实践者将音乐学、文学、史学、表演学等多学科知识予以融合,并深入研究,集体攻关,力求突破长期以来中国古代音乐史处于无声状态的瓶颈。

古谱发宏韵,经典焕新声。在项目负责人杨赛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正积极投入下一阶段的采风、创作工作,编写《古谱今译——中国诗词歌曲选集》系列丛书、录制中国诗词歌曲系列光盘,校订古谱诗词丛编,举办风雅中华诗词歌曲系列展演,拍摄古谱诗词系列慕课——一方面从事整理国乐,输入世界音乐;一方面创造新音乐、传播新思想和新人文,在古谱诗词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再续华章。

童声歌唱新时代——第15届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歌曲180首

“快乐阳光”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参与并着力打造的品牌。作为全国性的少年儿童歌唱赛事,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权威性,受到家长、教师及全国的小朋友们的普遍欢迎。《童声歌唱新时代——第15届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歌曲180首》是专门为2019年的比赛征集并编辑成册的歌曲集。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本歌曲集分幼儿组、儿童组、少年组及组合组四大部分,共收录歌曲181首(含主题歌)。所收录歌曲不仅内容丰富、多样,而且在思想性方面注重弘扬“主旋律”,为儿童提供“正能量”。因此,本书对从事少年儿童歌唱教育和学习的个人、机构也同样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创作者们注重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特点,并以此作为创作的依托和标准,保证了作品的高品质与高质量。为方便使用,书中还配有10张CD,读者可根据需要选择播放每首歌曲的范唱或伴奏,试听体验极佳。

购买请致电(010)58110591,或登陆人民音乐出版社网站 www.rymusic.com.cn。

注 释

①萧淑娴《怀念叔父萧友梅先生》,《音乐艺术》,1981年第4期。

②杨赛《萧友梅的歌曲创作》,《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诗词音乐艺术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纸的艺术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诗词之页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